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首先晓之以理,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其次润物无声,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读、标、注、查、问;第三,循序渐进,预习效果反馈评价。
关键词:预习;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15-001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但现实当中预习的情况存在诸多问题,无疑需要在教学当中加强对预习的研究和引导。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重视预习,主动预习,运用一定的方法来预习,实现预习效果的最优化。
一、晓之以理,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学习有的放矢,学习效果就好了,学习效率也高了。
二、润物无声,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先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这些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目的、有方法,学生预习起来才不盲目,知道怎么做,才不会觉得是负担。
1.统一预习符号
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统一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比如生字新词用“——”划出;不懂之处打上问号;批注用铅笔写在句子的旁边……统一预习符号,学生预习时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评点标注的良好习惯。
2.细化预习步骤
2.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听磁带多读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课文内容熟悉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朗读,还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谓一举三得。
2.2“统观全文,删繁就简”——标。通读课文时,标序号,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谋篇布局有初步的了解,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会有较好的影响,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写习作时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这种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划出优美词句,边读边积累词句,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积累的过程。
2.3“字斟句酌,深入浅出”——注。语文书中的课文大多出于名家之手,语言精炼,蕴意深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教给学生用符号进行标注,圈出文中生字新词,边读边想,随时写下感受。批注不在长短,在于学生预习时的参与程度,时间久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深刻起来。学生对自己标注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自然训练了其记忆和运用的能力。久而久之,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查。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网络等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查重点词语的意思,查疑难问题,查课文的背景资料等,待到课上,可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5“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学贵有疑”,有疑方有所得。引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而这“疑”是老师以学定教的关键。
3.关注预习提问
在晨间批阅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结合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使教学更富成效。
4.重视预习实效
预习开始应该安排在课内进行,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然后逐步放到课外。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预习,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收获,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痕迹,而后逐步把预习放到课前,让学生在家中进行。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知识的提升,提出的问题难度可逐渐加大,使学生能通过预习逐步提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每一学段都应有预习的侧重点,如第一学段注重字词和朗读的预习,第二学段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第三学段则统观全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等为主。有序进行,以便反馈检查。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预习的初步方法,才能为学生日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注重预习有效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课前预习始终保持积极主动乃至孜孜不倦的状态,必须及时反馈评价,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可采用同学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学生互查,相互借鉴
课前让学生相互检查,检查书上标注的自然段、作者简介、意义段等。一是为了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错误,二是为了学习同伴的优秀做法,三则可以及时表扬优秀的学生。
2.激励评价,及时表扬
及时点名表扬预习到位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给予鼓励,把爱的春风吹向学生,使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下,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老师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感觉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对于预习出色的学生,课后以发学习卡、贴小红花等形式再给予鼓励,有思考的预习,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我们要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小学语文教学,2005(4)
〔3〕杨杨.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养成四部曲——四川教育,2010.9
关键词:预习; 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15-001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以学定教”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但现实当中预习的情况存在诸多问题,无疑需要在教学当中加强对预习的研究和引导。我们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重视预习,主动预习,运用一定的方法来预习,实现预习效果的最优化。
一、晓之以理,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重点、有目的。学习有的放矢,学习效果就好了,学习效率也高了。
二、润物无声,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先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这些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目的、有方法,学生预习起来才不盲目,知道怎么做,才不会觉得是负担。
1.统一预习符号
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时运用统一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比如生字新词用“——”划出;不懂之处打上问号;批注用铅笔写在句子的旁边……统一预习符号,学生预习时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评点标注的良好习惯。
2.细化预习步骤
2.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听磁带多读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课文内容熟悉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朗读,还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谓一举三得。
2.2“统观全文,删繁就简”——标。通读课文时,标序号,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种基本的感性认识,对课文的谋篇布局有初步的了解,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会有较好的影响,学生知道自己今后写习作时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这种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划出优美词句,边读边积累词句,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积累的过程。
2.3“字斟句酌,深入浅出”——注。语文书中的课文大多出于名家之手,语言精炼,蕴意深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教给学生用符号进行标注,圈出文中生字新词,边读边想,随时写下感受。批注不在长短,在于学生预习时的参与程度,时间久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深刻起来。学生对自己标注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自然训练了其记忆和运用的能力。久而久之,不但提高了学生读书注意力,加强了其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
2.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查。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或网络等途径,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查重点词语的意思,查疑难问题,查课文的背景资料等,待到课上,可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5“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学贵有疑”,有疑方有所得。引导学生学习质疑的方法: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才能真正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而这“疑”是老师以学定教的关键。
3.关注预习提问
在晨间批阅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结合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使教学更富成效。
4.重视预习实效
预习开始应该安排在课内进行,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然后逐步放到课外。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预习,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收获,学生的语文课本上到处留下预习的痕迹,而后逐步把预习放到课前,让学生在家中进行。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知识的提升,提出的问题难度可逐渐加大,使学生能通过预习逐步提高。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每一学段都应有预习的侧重点,如第一学段注重字词和朗读的预习,第二学段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下功夫,第三学段则统观全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等为主。有序进行,以便反馈检查。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预习的初步方法,才能为学生日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循序渐进,注重预习有效评价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课前预习始终保持积极主动乃至孜孜不倦的状态,必须及时反馈评价,还要注重方式方法,可采用同学评、老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学生互查,相互借鉴
课前让学生相互检查,检查书上标注的自然段、作者简介、意义段等。一是为了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错误,二是为了学习同伴的优秀做法,三则可以及时表扬优秀的学生。
2.激励评价,及时表扬
及时点名表扬预习到位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给予鼓励,把爱的春风吹向学生,使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激励下,肯定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增强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老师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感觉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认可。对于预习出色的学生,课后以发学习卡、贴小红花等形式再给予鼓励,有思考的预习,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常言道:“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身受益。我们要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李吉才.我对预习环节的一点认识——小学语文教学,2005(4)
〔3〕杨杨.小学中段语文预习习惯养成四部曲——四川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