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撑起残缺的天空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51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12日,48岁的杨立宁迎来了她一生中难忘的时刻。她和其他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代表一同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杨立宁握着总书记宽厚、有力的手,一股暖流传遍了全身。
  从北京领奖归来的这些日子,楊立宁的内心一直难以平静:“我们一家人相互扶持,积极与病魔抗争,同时,为他人、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很多很多。”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会上,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嘱托让杨立宁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传递爱和能量。她感慨地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家庭梦都与民族梦紧紧相连。”
  初见杨立宁,明媚灿烂的笑容、热情开朗的言谈让人很难将她与一个脑瘫患儿母亲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杨立宁和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他们从甜蜜的校园恋情走向了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儿子梁一鸣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无限的欢乐。谁料想,儿子1岁时,却被医生诊断为先天性脑瘫,正常的行走和行动成为渺茫的希望。瞬时间,杨立宁感到天塌一般,无助、惶恐,甚至是愤怒,击打着她的心。但是,当她冷静下来,当她看到孩子那澄澈的眼睛,她明白,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面对现实,她不能放弃,她要用双手撑起孩子的天空。
  杨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喜爱传统文化,她为儿子选的启蒙读物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她常常一边为儿子按摩,一边为他朗读传统经典,或者给他讲历史故事,讲传统美德。就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女儿出生后,家里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悦。他们一起高声朗读,一起做成语接龙、英语单词接龙游戏,还时不时搞一场家庭辩论赛,欢笑声四处飞扬。
  假期,杨立宁和丈夫常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家门。他们不仅游览名山大川,还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到太原市图书馆当义工,做山西省博物院的公益讲解员,参加太原晚报组织的帮助自闭症儿童活动。2015年中秋节,他们全家带着礼物,带着爱心前往太原市福利院,和那里的脑瘫孩子共度佳节。
  杨竚生来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从小到大,她在各方面一直都很完美,儿子先天的缺陷为她带来了人生的不完美。但经历过沧桑与痛苦之后,杨立宁变得心态平和而充满感恩,看问题也有了新的视角。她说,不完美的人生也是美的。2016年5月,杨立宁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时,她这样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悟:“最美家庭的美,不是完美,而是残缺中的那份感动,那份真情。”
  与此同时,儿子梁一鸣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是残缺教会了人在逆境中成长、成熟,是残缺教会了人在痛苦中坚强、上进。残缺也可以造就别样的美。”
  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身有残疾的梁一鸣和普通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想象,行动不便、写字慢的他需要付出多少倍异于常人的努力,但他义无反顾。那是他的选择,他渴盼自己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他不想让“残疾人”这个标签桎梏了自己的生活。
  高中入学时,按他的身体状况,可以不参加军训,但他不愿接受这个特殊照顾。3000米长跑是很多孩子发怵的事,一鸣却毫不犹豫地上了跑道。一圈又一圈,很多同学中途退下了,但一鸣没有放弃。他跑得很慢很慢,身体扭曲着,趔趄着,每迈一步都很艰难,他就这样跑完了全程。班主任老师在一边看到这幕场景,泪如雨下。
  两年前,临近大学毕业的梁一鸣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他不知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又能干什么。那段时期,他加入了几个以残疾人为主的QQ群、微信群,他发现大家讨论的话题中弥漫着消极、悲观的情绪,让他感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凄凉。这时,母亲的一席话让他明白了自己的方向,她说:“办个微信公众平台吧,用你的写作特长影响更多的人。”就这样,名为“倾梦”的微信公众号上线了。两年间,他聊人生,谈感悟,讲历史,说社会,一篇篇坦诚真挚、文采飞扬的文章慰藉着很多残疾朋友的心,唤起他们自强自立的信念。很多人向他倾诉,电话一打就是几十分钟,他耐心地倾听,或出谋划策,或解开心结,他对每个人的帮助都是那么尽心尽力。
  接触过梁一鸣的人都会赞叹:“真是个阳光、自信、内心强大的小伙子!”心灵的成长来自于亲情的支撑,也来自于书籍带来的力量。
  如果说作为残疾人,梁一鸣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从书中所汲取的智慧帮助他完善了对自我的认识。他说:“我就是一个身体有缺陷但人格健全的人。受身体条件所限,我注定无法成为最好的人,我无法在梦寐以求的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尽我所能把我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是杨竚一家共同的座右铭。如今,儿子梁一鸣在一家公司从事企划文案工作,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女儿梁哲之刚上初中便通过竞选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杨竚和丈夫在工作中无私奉献,业绩突出,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
  家庭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也是每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杨立宁一家用爱撑起了残缺的天空,用阳光驱散了人生的阴霾,向千家万户传递着温暖和力量。寒冬时节,在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家庭里,我们感受到的是阳光明媚,春风拂面。
  (摘自《太原晚报》2016年12月21日)
其他文献
30岁是什么?青涩与成熟的边界点,古人口中的而立之年。  在古代,这个年龄的人在干什么呢?有的年少成名,举国皆知,有的仍然默默无闻。有的贵为皇帝,有的却在山里砍柴。古人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前进的希望,更不要自甘堕落。凡事无绝对,也许做不到大器早成,可又怎么知道不会大器晚成呢?  项羽  年少成名事业急速走向终结  年龄:30岁 职业:西楚霸王 地点:垓下军营  项羽是一个广为人
不久前,一位北京的伴娘在胸前挂上二维码照片以方便收取礼金的新闻,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也让很多人表示新奇。一些人认为,二维码礼金扯掉了人情社会最后一块“遮羞布”,它使得人情变得功利化了。而支持的人则认为,二维码礼金不仅方便收取,也方便记账,防止假钞,是环保节能的大势所趋。  对此,支付宝转发了该照片,并表示:“我在吃瓜。”  人情社会,到底会不会因为一个二维码就变得功利了呢?或者说,难道没有二维码,人
又一次和他发生争吵,电话这头的我口不择言,所有绝情的话都一股脑地倒向了他。  我喋喋不休地说着,忽然间我发现对面没了声音,我以为他把电话挂掉了,我正准备发火,这时他在电话中轻声说:“如果你觉得还有气,就接着说,我在这听着呢。要是还不解气,那么我明天出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见你,站在你的面前让你骂。”  这话似乎就是灭火器,他一说出来,我的气似乎就消了一半。他接着说:“这事怪我,是我的问题,知道你性子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每天都要补充水分,这些水分充盈于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帮助身体运输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所以说水是很重要的,我们每天喝的水也就很重要,然而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喝水却很随意,经常误喝的几大“毒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早晨自来水别一拧开就喝 专家称,自来水刚刚出厂,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国家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从业的文化水准、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比较高;另外,自来水厂的设备也非常先进,这些都保
还记得在一档综艺美食节目上,主持人问某著名美食家:“老师,您这么多年来吃过的最美味的菜是谁做的呢?”美食家不假思索地回答:“最美味的菜当然还是母亲做的。”  美食家说完,现场的观众立刻鼓起掌来。我想那一刻所有人都看出了這位美食家并不是在品评菜肴,而是在回味菜肴背后的故事。  这位美食家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我对他的答案也是感同身受。因为工作关系,我长期身处外地。一个人漂泊在外,总会情不自禁地
母亲今年67岁了,生活轨迹发生几次变化,20岁前是城市人,接着变成农村人,50岁又回到了城市。不管母亲的人生、身份怎么变,有一种“习惯”没变,那就是母亲与针一直保持着亲密联系,用很多人的话形容,母亲就是生活在针尖上。  母亲是1969年知青,下乡前在街道绣花组工作过,去农村两年后,经人介绍和父亲结了婚,接下来便遭遇分家、养老人的贫苦。母亲很要强,为了让家里日子过得更好,又捡起绣花的手艺。就这样,母
“弯腰捡东西,骨折了;坐在公交车后排,一颠簸,骨折了;感冒打喷嚏,骨折了”,这些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骨质疏松患者身上的真实案例,并以女性患者居多。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风险达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概率风险的总和。  前不久,57岁的吴大妈,在金华市中医院骨科门诊室里,经过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这已是她近来第二次骨折,腰背疼
六月,校园里弥漫着没有补考的离殇。从喧嚣到清净,走着走着,就散了,只剩下自己。七年的时间很长,也很短,连疼痛都没了知觉,就像那个词:七年之痒。  时光如水,前仆后继,总有些搁浅在沙滩上。如令记住的也就那几个人,像礁石,蛰伏在往事里。青春是一条船,在我念及吨再次触礁,沉没在七年就原来,青春早已不在,就像那段同舟共济的岁月,随毕业各奔东西,然后在念念不忘中,一点点遗忘。  我掰着手,数记忆里的名字:冬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长寿老人都有搓脚心的习惯。从养生的角度上说,搓脚心对促进身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帮助。中醫认为,人体的脚底对应着身体的很多器官,因此常常搓脚心有益于身体健康。  搓脚心的作用  辅助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现代人的常见病,而常搓脚心可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作用。因为脚心是很多穴位的反射区,通过搓这些穴位,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降血压。因此,血压高的中老年人在正常服用降压药的前提下,可适
国人大多喜欢谦谦君子般的大度、文雅和谦逊的态度。不喜欢,甚至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桀傲不驯、“老子天下第一”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毕竟有限,即便在某个领域可以一枝独秀、傲视群雄,但一旦“隔了行”,便一下子有了“隔一山”的感觉和一窍不通的无知蒙昧。所以说,谦卑不仅是修养和美德,很多时候,谦卑更是一种聪明的姿势和态度。一个人如果有能力和水平,却不自高自大,而是懂得谦卑,学会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