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理论视域下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探索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oy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作者简介:谢红雨(1980-)男,河南南阳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教育与边疆发展。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侵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千里南下在云南昆明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抗战八年期间坚持办学,为中国的抗战和战后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精神是联大在昆成功办学的关键。云南师范大学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一脉相承,继承和弘扬联大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结构主义 西南联大 云南师范大学 联大精神 传承
  1.何谓“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是20世纪和分析哲学、现象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对人文变革思潮影响重大的哲学思潮之一。它最早源自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形式主义,兴起于五六十年代的法国,并于六七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潮。结构主义的核心是结构的方法——基于分析的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的实质就在于透过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解释,去探索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结构法则。
  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发展出了一个新学派,这就是乔姆斯基(Chomsky)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他的理论中心是“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他认为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又将其形象地解释为:“表层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验现象,深层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框架”。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深层结构决定和支配表层结构,是不同的表层结构共同依附的基础;另一方面,不可观察的深层结构又可以从可观察的表层结构推论出来。
  简言之,强调结构意味着重视事物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部分与部分的关系;重视从联系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而非简单地就事论事;重视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2.西南联大精神概述
  半个多世纪以来,让人们形成共识的是,联大的成功纵然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种种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理念,名师荟萃。虽然联大在成立之初有过种种矛盾,但在学校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之下,矛盾得以化解,在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和爱国精神的感召下,形成了特有的“爱国、民主、科学”和“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林语堂在对西南联大参观后,高度评价西南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今天,我们再一次挖掘西南联大精神,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2.1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尊重个性的民主自由精神。
  自由的研究氛围是产生创造性人才的温床。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创新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西南联大在三校原有传统的基础之上,通过教授治校制度的全面贯彻,达到了一种内在的融汇与升华,逐渐形成了以“精神独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兼容并包”为核心价值的联大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学术至上、教学自主、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校园民主文化。
  学术至上的自由。在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的大力倡导和全体师生的努力践行下,学术独立、自由已不仅仅是联大学人的个人权利,而外化成了一种精神,被作为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其表现是:自由的意志、独立的思想、忘我的境界、求实的作风。联大哲学系教授贺麟在1941年一篇名为《学术与政治》的文章中写到: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 [1]。在联大里,自由研究、自由讨论是教育的主要方法,尊重个性、尊重人格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联大里,没有强迫,只有诱导,没有盲从,只有信仰[2]。在联大,几乎每个教授都同自己的学问融为一体,用毕生的智慧和学生对话。学术高于一切,远离名利,成为一种无限的精神升华,联大解放了人的智慧,给予学生极大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3]。
  教师教学自主的自由。西南联大非常注重教师教学自主权。每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一套讲,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教学自由的背后实际上是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联大没有因政治的原因聘请或解聘教授,没有因政治的原因录取或开除学生,没有因政治的原因干涉学术工作。正是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共处、和而不同,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民主堡垒”。
  师生之间平等相处的自由。事隔半个多世纪,在联大学生所写的众多的回忆录中,对这种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的平等相处的关系仍记忆犹新。如著名作家汪曾祺认为“自由”二字是他对西南联大最鲜明的回忆,著名世界近代史专家刘祚昌说,置身于西南联大,最为触目的现象,就是自由散漫成风。冯友兰也曾说过,师生之间真正地打成一片,是以前的三校所没有的。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西南联大独特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的独立性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一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学习,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
  大学理应成为一个海纳百川,集无数经验、方法和文化的开放之所,营造一个各种思想、文化观相互碰撞的环境和氛围,也只有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创造性的胚芽才能得以孕育、生根、开花,并结出累累的思想和智慧果实,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型专业人才的摇篮”[4]。
  2.2 艰苦岁月中,教师敬业乐教的奉献精神。
  探究联大的办学历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卓著的办学成就,除了一流的生源,便是联大拥有一支优秀和敬业的教师队伍。正如美国学者费正清所评价的:“象西南联大能够不聘外国教师,而许多方面都超过教会大学,就在于有一支高水平的中国教师。”
  联大的教授们不仅教学水平高,而且非常敬业,视教学科研如同生命一般。教师们在教学中仍严肃认真,授业解惑,批改作业,一丝不苟。面对生活的高压,教师们的敬业精神丝毫没有减低,他们坚持学校制定的“刚毅坚卓”的校训,坚信“驱逐仇寇,复神京”指日可待,认为抗战建国必需大批人才,“中兴业,须人杰”,因而不谋求高官厚禄,不“跳槽”去寻找生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研究上,矢志不移地相信“学术是大学的生命”,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用教学培养人才,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西南联大师生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的教,认真的学,认真的研究。教师们把培养人才、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   2.3 民族危亡时刻,教师和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西南联大校园,上上下下、教师学生中最为浓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精神。“七七”事变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多焦虑难安。忧国之思使他们找到了抗战时期自己的位置:以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为维系民族血脉的使命。他们认为:只要文化不灭,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因此,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忧国忧民的感叹之中,而是坚定、勇敢地投入到学术救国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识才华报效祖国。华罗庚、黄子卿等一大批在国外已学有所成的学者依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和学业,不惜牺牲个人在国外的学术发展和优厚待遇,纷纷回国,以期以自己的才学报效祖国。
  然而,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九年间,先后共有 1200 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 14 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46 年 5 月 4 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成。在这块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教授书丹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 834 人。据说,实际从军人数远大于留名数。校园东北角,“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牌赫然醒目,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联大原址庄严肃穆,闻一多、李公朴及“一二·一”四烈士的墓让人肃然起敬。
  2.4 战火中学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精神。
  “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在战火中坚持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为战后国家建设储备人才。据统计,从1938年5月4日开学到1946年5月4日结束,历时八年,在西南联大注册的学生逾8000人,毕业生约3800人,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不少国家栋梁之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最值得称道的是西南联大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 164 人,其中联大学生有 90 人。截止1996年,西南联大的毕业生中,有80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台湾拥有的8位国际一流的工程师中,就有7位毕业于西南联大。另外,有5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23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其中西南联大的师生有8人。2000 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 9 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2004年2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表彰的刘东生院士是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生;在此之前表彰的黄昆,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彭佩云、何东昌、王汉斌、孙孚凌、章文晋等国务活动家均曾是西南联大的学生。有1000多人先后成为国内外诸多领域知名度颇高的院士、高级教授和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高级记者、诗人、作家、总经理、高级法官和政府高级官员。
  西南联大堪称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正如纪念联大五十周年校庆时,当时任云南省省长的和志强在祝词中说:(西南联大)“人才济济,名流如云”。像联大这样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高等院校,在我国历史上是罕有的。它不仅为中国,也为世界的科学文化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5 自强不息的刚毅坚卓精神。
  西南联大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教学科研不断提高,培养了许多精英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蜚声中外。其原因有多方面,但其中一条就是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即“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是西南联大成功的精神支柱。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物质条件极差,然而,西南联大的师生却精神振奋,以极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闻一多、华罗庚两家一度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的奇特格局。1942年,联大25位教授拒受教育部支给的特别办公费,宁肯靠家人炸麻花、做糕点维持生计,也要“维持联大甘苦共尝之精神”,以严格自律显示道德尊严。曾经一度闻一多以治印贴补家用,朱自清冬天只能披一件赶马人穿的硬毛毡御寒,陈岱孙到了隆冬季节还穿着卡其布的西式短裤上课,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泰然自处的心态,他们依然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于学问境界。学生们几十人挤在茅草屋顶、土坯墙的教室和宿舍里。无怪乎林语堂路过学校作演讲时发出这样的惊叹:“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历史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刚毅坚卓精神作支撑的大学,更是难以发展进步的。正是在这种人格力量和精神风骨的支撑下,联大三校师生不惜辞去“五朝宫阙”,背井离乡,流亡颠沛万里,不畏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畏流血牺牲,坚决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内战,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
  3.结构主义视域下云南师范大学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由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发展而来的云南师范大学,我们深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倍感西南联大精神给子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支点。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十分注重继承发扬西南联大的光荣传统,确立以西南联大精神为治学兴校思想,将联大精神贯彻到学校办学的各个方面。秉承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高唱着联大校歌,以催生新的力量与抱负;积极进行对西南联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积极宣传和弘扬西南联大精神。从结构主义来探讨云南师范大学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开辟联大精神研究的新思路。
  3.1 表层结构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在表层结构对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积极行动,保护好西南联大在昆的遗迹:继承了西南联大在昆的校址,在西南联大原有的校址上继续办学;保护好西南联大时期著名学者在昆的故居。第二,修建西南联大纪念馆:1985年成立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2004年扩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第三,在呈贡新校区建立以纪念闻一多先生为主题的纪念广场——红烛广场,修建闻一多先生的塑像。第四,在校园种植联大纪念树林,树立联大纪念碑。第五,在校园修建联大三校校训纪念碑。第六,在校园修建联大学人纪念长廊。第七,在校园修建联大学人名人名言纪念柱。第八、将路名、池名、楼名和系列人文景点赋予西南联大精神内涵,塑造学校文化特质。通过一系列表层结构继承、纪念联大的建筑、人物、事迹,在校园形成纪念联大的氛围,通过表层结构,给教师和学生营造直观的视觉印象,使联大的精神逐渐渗入到每个学人的心里。   3.2 深层结构对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学校在深层结构对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西南联大校训、校歌、校风和校徽的继承。①对校训的继承:刚毅坚卓;②对校歌的继承:万里长征,辞却了五史宫阙……③对校风的继承:民主自由、严谨求实、活泼创新、团结实干;④对校徽的继承:三角形的三等分,代表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的联合,中间有“联大”二字。第二,对联大研究的开展:学校于2001年成立了西南联大研究所。2006年成立了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并在学生中成立了“西南联大精神传播者协会”,在中国近代史专业硕士点中开设了西南联大研究方向。第三,学校在图书馆中专门开辟区域,建立了西南联大文献书库。第四,学校积极开展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的访问、交流活动,促进联大精神在五校两岸的传播。第五,积极筹办每年的校庆活动。通过校庆活动,联大师生、学者云集有利于促进联大精神的传播。第六,积极投资,拍摄联大宣传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拍摄对联大精神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第七,对每一届入学新生进行有关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历史与责任》“第一课”教育。教育学生发扬联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历练本领、立业为民,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教育学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继承和发扬联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困难,勤俭办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取得学术和学业上的进步。
  总之,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同时它也是民族智慧、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的宝库。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贺麟.学术与政治[A].杨东平.大学精神[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142.
  [2] 汪曾祺.西南联大中文系[A].汪曾祺全集(四)[C].1998:356.
  [3] 张同道.中国现代诗与西南联大诗人群[J].中国社会科学,1994,(6).
  [4]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3.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标已由传统的注重阅读与语法转换为以听说为主的教学模式。自然教学法注重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功能。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面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我们应吸收自然教学法之长,结合中国教学实际,扬长避短,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索更有效、更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法。  【关键词】自然教学法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习得与学习”  1977年,美国加州一位教西班牙语的教师,Tr
期刊
【摘要】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一体化和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特征,也是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创新发展期。国外研究的重点近几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第二、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科学习的高水平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研究性教学 国外研究 现状 表现  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了用计算机来辅助美术教学与学习(Computer A
期刊
【摘要】实践能力是目前学生比较缺乏的素质之一,而实戏能力对学生今后就业和适应社会生活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实戏动机,让学生学会观察,以及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实践能力  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
期刊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感情范读,激发兴趣;逐句领读,培养语感;巧用齐读,提高能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指导 范读 齐读 兴趣 语感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
期刊
【摘要】爱岗敬业、礼仪礼貌、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等是酒店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  【关键词】酒店管理 养成教育 职业素养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胜任酒店的中基层管理岗位。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1 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加强
期刊
【摘要】贫困学生,是中职学校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的特殊群体。我国从2007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这一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贫困生认定作为中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益与效率。同时作为中职学校对贫困生援助管理要提出多元化的政策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做
期刊
【摘要】幼儿天生好奇,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好奇心,让幼儿自己去摸索、发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幼儿对所有好奇的事物或外部环境的探究,是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凡是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有关的世界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或日常活动中不仅要注注儿童最关心或与儿童有直接联系的生活,采用探究、操作、观察实验等方法,激发幼儿全身心投入,还要不断扩大儿童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激发他们更广
期刊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 培养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期刊
【摘要】加强高校干部文化建设是文化立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广大干部要准确把握干部文化的内涵,切实落实阳光向上、诚信踏实、廉洁求新等高校干部文化建设基本要求,通过修身自律、科学管理内外双修的方式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用先进的理念影响和规范干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工作方式,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劲足的氛围,为完成“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重任,建设高水平
期刊
【摘要】教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上活初中历史课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此,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善于联系实际、遇事明辨是非,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充分利用“引文”、插图,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 教学 经验  长期以来,历史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