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里昂没有巴黎丰富,没有罗马凝重,没有布拉格童话,但只要你找到里昂老城秘密通道的入口,你就能认识一个谜一样、超现实的里昂。
从里昂Perrache火车站一出来,眼前的景象显得十分穿越。建筑是欧洲常见的古老式样,而街道上穿梭着的,却是晶莹透亮的有轨电车,仿佛来自未来电影。
里昂本是法国第二大城市,近来似乎让位给了马赛,在这里的朋友有一次试图给我介绍里昂的景点,但结论却是——所谓里昂老城也就一条大街;罗马-高卢遗址比不上意大利的宏伟;教堂好看但也没有个“最”字撑腰……于是她说:“你来这里做什么?”
去到一个城市的理由可以各种各样,一本书,一个传说或者一段情缘,或者像我,只是对别人的生活好奇,喜欢去陌生的城市乱走一通。加上里昂有朋友提供的免费住宿,何乐而不为。朋友的窗外是一棵大树,浓密的叶子把视线遮了个严实,里昂到底是什么样的,必须亲身投入才能发现。
老城里的秘道
从下火车起我就对这里被叫做Tramway的有轨电车极度感兴趣,以至于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去坐Tramway 1,从一头到另一头,从新城到老城,没有特定的目的地。窗外一闪而过的,总有些奇异的场景。蜂巢一般的某个停车场的外墙;小巷深处红橙黄相间的管道直通云霄;经典建筑之间的空地上,五彩的大花球兀自立着;一溜儿餐馆小店之间,赫然出现“基督教里昂教会”几个中文大字,里面白底红花的椅套,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我像是在做梦。
有轨电车的路线擦着老城的边儿,新的和旧的,就在这里交接,不过要真探索被划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里昂老城(Vieux Lyon),还得踏踏实实地用双脚。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区由里昂老城(Vieux Lyon)以及“红十字区”(Croix-Rousse)组成。
这个部分的里昂显然是山城,沿坡而建的民居密密匝匝,却一点不杂乱。在平地上,却觉得两边的建筑异常高耸,抑或者是小巷更窄的缘故。老城里的这些建筑显然属于平民,没有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雕饰,但都涂成了明亮的鹅黄或者粉红。时不时地,窗口探出一位十八世纪衣着的贵妇,是幻觉?定睛,原來是画儿。
里昂老城街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立体感十足的写实墙画,红十字区的一面墙上画有楼梯和神色各异的行人,以致后来我在城里每上楼梯之前都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在街角的书店把整个侧面的墙都画成布满书架的店面内部,底层还画有大门,要不是画上有一个正在进门的人,恐怕还真会有人一头撞进去。
当然啦,真正可以称奇的,要数遍布老城里的“秘密通道”(Traboules),大多由丝织工人建于19世纪,便于在恶劣天气时运送丝绸。这些秘密通道隐匿在色彩鲜艳的民居里,必须找到正确的门才能进去。这些通道并没有太多游客知道,推开门的一瞬间,你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不同的电影情节,或是身负秘密任务,或是逃避恶人追杀,很刺激。即便外面是阳光灿烂的,进门后还是一股阴气,即便几秒钟后感应电灯便自动亮了起来,暖色的灯光映着暖色的墙壁,回头看看门缝中漏进来的光,却是偏蓝的冷色,一门之隔,竟像是两个世界。顺着长长的通道往里走,不时会出现结构精致的楼梯或者庭院,而从通道的另一扇门出来,早已是另一条街了。
似乎这里的人们格外偏爱暖色,连一度被称为“皇家广场”的白莱果广场(Place Bellecour)的地面都是朴实红土,看似有些荒凉,坐下来晒晒太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感觉倒很好。
贩卖精神和面包的市场
起了个大早决定要去看更现实的里昂,通常,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最集中真实地展现一个城市,那就是市场了。
我选了红十字区的一个露天市场,我对菜场的记忆源自小学时期,家楼下的街每天早上都有卖菜的摊贩,里昂的这个几乎也就是这样—当然,这里的“摊贩”们是开着箱式货车来的,而且那辆货车还可以变身为临时大棚。这些摊贩们完全不是国内市场里一脸苦相的农民兄弟,个个都好像艺术家。他们把蔬菜摆得跟插花一般;海鲜摊上一条鱼朝我瞪着眼睛,猛然一看还真吓一大跳;奶酪很臭(至少对我来说),有些还发了霉,但越霉他们越喜欢(反正我是吃不惯);卖烤鸡的看到我的相机,立刻忙碌起来,在空空的鸡脖子里插上一根辣椒,还要装点上樱桃番茄和黑橄榄,绝对是行为艺术……
离这个菜市场不远,约10分钟路程,我就出现在索恩河东岸的旧书市场,如此迅速地场景变换,梦境一般。这时候我才发现河堤上那些弧形的金属盒子是什么—打开就是一个小小的书架。临时搭起的桌子上旧书装在塑料框里,反倒像菜场了—卖精神食粮的!
逛到兴头的时候下起雨来,居然还越下越大,摊主们无奈地用塑料布把书护上。一时间顾客散去,留下披着白纱的长桌,气氛灵异。在百来米长的书市最后几个摊位,塑料布下面赫然出现我熟悉的一个名字“阿加莎
从里昂Perrache火车站一出来,眼前的景象显得十分穿越。建筑是欧洲常见的古老式样,而街道上穿梭着的,却是晶莹透亮的有轨电车,仿佛来自未来电影。
里昂本是法国第二大城市,近来似乎让位给了马赛,在这里的朋友有一次试图给我介绍里昂的景点,但结论却是——所谓里昂老城也就一条大街;罗马-高卢遗址比不上意大利的宏伟;教堂好看但也没有个“最”字撑腰……于是她说:“你来这里做什么?”
去到一个城市的理由可以各种各样,一本书,一个传说或者一段情缘,或者像我,只是对别人的生活好奇,喜欢去陌生的城市乱走一通。加上里昂有朋友提供的免费住宿,何乐而不为。朋友的窗外是一棵大树,浓密的叶子把视线遮了个严实,里昂到底是什么样的,必须亲身投入才能发现。
老城里的秘道
从下火车起我就对这里被叫做Tramway的有轨电车极度感兴趣,以至于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去坐Tramway 1,从一头到另一头,从新城到老城,没有特定的目的地。窗外一闪而过的,总有些奇异的场景。蜂巢一般的某个停车场的外墙;小巷深处红橙黄相间的管道直通云霄;经典建筑之间的空地上,五彩的大花球兀自立着;一溜儿餐馆小店之间,赫然出现“基督教里昂教会”几个中文大字,里面白底红花的椅套,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我像是在做梦。
有轨电车的路线擦着老城的边儿,新的和旧的,就在这里交接,不过要真探索被划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里昂老城(Vieux Lyon),还得踏踏实实地用双脚。这个世界文化遗产区由里昂老城(Vieux Lyon)以及“红十字区”(Croix-Rousse)组成。
这个部分的里昂显然是山城,沿坡而建的民居密密匝匝,却一点不杂乱。在平地上,却觉得两边的建筑异常高耸,抑或者是小巷更窄的缘故。老城里的这些建筑显然属于平民,没有华丽的大理石墙面和雕饰,但都涂成了明亮的鹅黄或者粉红。时不时地,窗口探出一位十八世纪衣着的贵妇,是幻觉?定睛,原來是画儿。
里昂老城街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立体感十足的写实墙画,红十字区的一面墙上画有楼梯和神色各异的行人,以致后来我在城里每上楼梯之前都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在街角的书店把整个侧面的墙都画成布满书架的店面内部,底层还画有大门,要不是画上有一个正在进门的人,恐怕还真会有人一头撞进去。
当然啦,真正可以称奇的,要数遍布老城里的“秘密通道”(Traboules),大多由丝织工人建于19世纪,便于在恶劣天气时运送丝绸。这些秘密通道隐匿在色彩鲜艳的民居里,必须找到正确的门才能进去。这些通道并没有太多游客知道,推开门的一瞬间,你可以想象自己身处不同的电影情节,或是身负秘密任务,或是逃避恶人追杀,很刺激。即便外面是阳光灿烂的,进门后还是一股阴气,即便几秒钟后感应电灯便自动亮了起来,暖色的灯光映着暖色的墙壁,回头看看门缝中漏进来的光,却是偏蓝的冷色,一门之隔,竟像是两个世界。顺着长长的通道往里走,不时会出现结构精致的楼梯或者庭院,而从通道的另一扇门出来,早已是另一条街了。
似乎这里的人们格外偏爱暖色,连一度被称为“皇家广场”的白莱果广场(Place Bellecour)的地面都是朴实红土,看似有些荒凉,坐下来晒晒太阳,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感觉倒很好。
贩卖精神和面包的市场
起了个大早决定要去看更现实的里昂,通常,如果有一个地方可以最集中真实地展现一个城市,那就是市场了。
我选了红十字区的一个露天市场,我对菜场的记忆源自小学时期,家楼下的街每天早上都有卖菜的摊贩,里昂的这个几乎也就是这样—当然,这里的“摊贩”们是开着箱式货车来的,而且那辆货车还可以变身为临时大棚。这些摊贩们完全不是国内市场里一脸苦相的农民兄弟,个个都好像艺术家。他们把蔬菜摆得跟插花一般;海鲜摊上一条鱼朝我瞪着眼睛,猛然一看还真吓一大跳;奶酪很臭(至少对我来说),有些还发了霉,但越霉他们越喜欢(反正我是吃不惯);卖烤鸡的看到我的相机,立刻忙碌起来,在空空的鸡脖子里插上一根辣椒,还要装点上樱桃番茄和黑橄榄,绝对是行为艺术……
离这个菜市场不远,约10分钟路程,我就出现在索恩河东岸的旧书市场,如此迅速地场景变换,梦境一般。这时候我才发现河堤上那些弧形的金属盒子是什么—打开就是一个小小的书架。临时搭起的桌子上旧书装在塑料框里,反倒像菜场了—卖精神食粮的!
逛到兴头的时候下起雨来,居然还越下越大,摊主们无奈地用塑料布把书护上。一时间顾客散去,留下披着白纱的长桌,气氛灵异。在百来米长的书市最后几个摊位,塑料布下面赫然出现我熟悉的一个名字“阿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