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流士一世时代的波斯帝国已将其疆域扩张到了赫勒斯滂海峡地区。而在波斯帝国的西北部边疆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希腊大陆。伊奥尼亚与希腊大陆的密切联系,也使得伊奥尼亚成为了波斯帝国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为了牢固统治伊奥尼亚,大流士实行了诸多的统治策略,但这些策略却最终导致伊奥尼亚长达五年的叛乱。本文将从大流士一世时期入手,分析波斯帝国在统治伊奥尼亚方式上的的得与失。
关键词:大流士一世;波斯帝国;伊奥尼亚
一、宽紧并重的附庸统治
从居鲁士到大流士,波斯帝国的疆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海疆防御与海军事务自然就成为波斯帝国一个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正是波斯帝国对海军的强烈需求,使得伊奥尼亚、腓尼基这些拥有强大海军的势力在波斯帝国内享有一定的政治自由。
薛西斯一世在对待伊奥尼亚人的问题上与他的父亲大流士一世不同。在薛西斯远征希腊大陆的时候,指挥着伊奥尼亚军队的不是希腊人,而是由国王任命的波斯人。腓尼基海军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况,薛西斯的远征中他们不再由腓尼基人自己指挥,指挥官是由薛西斯直接任命。然而在冈比西斯的时代,腓尼基人却能够违抗冈比西斯的命令并拒绝进攻迦太基人[1]。波斯在平息了伊奥尼亚叛乱之后,帝国西部边境上大规模独立存在的海军已经不复存在。波斯帝国对单一势力海军依赖性的减弱也让西部的沿海附庸国家不再享有与波斯讨价还价的能力。然而大流士在远征斯基泰的行动中,显然是将伊奥尼亚的军队交由希腊人自己来指挥。在大流士撤退时,斯基泰人曾派使者前往伊奥尼亚军队的营地希望能说服他们将桥拆毁以截断大流士的退路。以米太亚德为代表的一派赞同斯基泰人的提议,并认为这是个解放伊奥尼亚的机会,但希斯提埃伊欧斯认为他们成为各自城邦的僭主是因为大流士的原因,因此此时最好不要背叛大流士以招致更大的灾祸。在这个关于是否接受斯基泰人建议的会议上,并没有波斯人参加。僭主们指挥着各自所属城邦的军队参加大流士的远征活动并被委以殿后的任务,可见大流士除了给各城邦委任僭主以外,只要僭主们效忠于波斯国王,那么他们还是会有相当大的行使权力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大流士在关键时刻保持住了伊奥尼亚僭主们的忠诚。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腓尼基的海军实际上是参加了冈比西斯对埃及的远征,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腓尼基海军在远征埃及期间的活跃,在冈比西斯的军队中,运送使者前往埃及人据点的是米提列涅人的船只[2],并且冈比西斯又向萨摩斯人要求派遣舰队来帮助他在埃及的征服活动[3]。也许腓尼基在居鲁士对巴比伦的征服之后就已经臣服了,但如果腓尼基舰队在冈比西斯时期已经被有效控制,那么冈比西斯是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要求萨摩斯派遣舰队来帮助他完成征服埃及的事业。因而在此期间甚至包括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伊奥尼亚海军在波斯帝国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伊奥尼亚海军的倚重客观上也为伊奥尼亚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自由。但大流士一世时期对伊奥尼亚政治上宽松的附庸统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宽松。希罗多德详细列举了波斯的行省划分,其中“居住在亚细亚的伊奥尼亚人与马格涅西亚人、爱奥利斯人、卡里亚人、吕奇亚人、米吕阿伊人和帕姆庇利亚人,每年要缴纳四百塔兰特的白银”[4],不过后来的学者已经证明希罗多德所述的行省划分实际上是属于薛西斯一世的时代[5]。此时的伊奥尼亚在经历了大起义之后其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在伊奥尼亚大起义时,我们可以看到伊奥尼亚舰队的数量,“东侧一翼由米利都人自己的80艘舰船组成,紧挨着他们的是拥有12艘舰船的普列涅人和拥有3艘舰船的米乌斯人;在米乌斯人西面,是拥有17艘舰船的泰奥斯人,挨着他们的是拥有100艘舰船的开俄斯人。之后是爱利特莱人和佛凯亚人,前者拥有8艘,后者拥有3艘;他们以西是拥有70艘舰船的列斯堡人;最后是装备了60艘舰船的萨摩斯人,由他们组成西侧一翼。整个舰队的三列桨战舰总数达到了353艘。”[6]但在薛西斯远征希腊时,整个伊奥尼亚集结的战舰却只有100艘[7]。庞大的舰队需要巨额的支出,齐默恩曾经计算过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出动战舰所需的费用,他认为动员300艘战舰在一年中的战争季节一直服役,那么支出不会少于1680塔兰特[8]。面对如此繁荣的伊奥尼亚,在希罗多德的书中被称为“商人”[9]的大流士一世也就不太可能向后来的薛西斯一世一样,只对伊奥尼亚等地征收400塔兰特的白银了。我们单从舰队的规模来考虑,伊奥尼亚在大流士一世的时代所需要缴纳的贡金或许和一些波斯核心行省相当。
二、伊奥尼亚与波斯核心行省的分割
居鲁士所任命的欧洛伊铁斯在后来对大流士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伊奥尼亚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她的重装步兵对波斯陆军来说也是非常强有力的补充。所以波斯十分有必要在军事管理的层面上将伊奥尼亚与相邻行省的中分离出来。
欧洛伊铁斯曾经管辖着伊奥尼亚、吕底亚以及弗里吉亚三个地区,并且他的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大流士认为并不应该直接通过武力的形式加以剪除。但奇怪的是,这个欧洛伊铁斯作为一个广大地区的统治者,其身边只有一支由一千名波斯人组成的卫队。可能的解释就是欧洛伊铁斯已经在这三个地区中拥有很大的权势并且可以调用这些地区的军队。幸而这些波斯卫队对波斯国王的效忠,大流士才得以以“图穷匕见”的形势除掉了欧洛伊铁斯。在一些史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对于固定军区的明确划分,各行省军队的协调与指挥似乎是更加依赖于战区的安排,至少这一点在伊奥尼亚地区相当明显。大流士远征斯基泰之后,他任命了麦加巴佐斯指挥军队入侵赫勒斯滂以及色雷斯地区。在麦加巴佐斯成功征服赫勒斯滂和色雷斯的一些地区率军返回后,接任军队统帅权和伊奥尼亚统治权的是欧塔涅斯,希腊文中他的头衔是“στρατηγ??”,意为“统帅”或“领导者”,与之相邻的吕底亚省在大流士一世返回苏萨后的管理者是阿尔塔普列涅斯,他的头衔是“?παρχον”,意为“副统帅”或“副总督”[10]。此时阿尔塔普列涅斯很有可能就是欧塔涅斯的副官,同时兼理着吕底亚行省的总督事务。虽然国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屈居人下,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欧塔涅斯是当初参加大流士诛杀高墨达行动的七人之一。从这点来看,阿尔塔普列涅斯作为欧塔涅斯的副手,也并不算可耻的事情。因而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欧塔涅斯所统领的战区实际上是包括了伊奥尼亚、达斯基里昂与吕底亚,当然也有可能覆盖了更大的波斯领土。而当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的战事结束之时,大流士一世便“解除了所有将领的职务”[11]。与之相似的事情也出现在大流士二世时期,正当提萨佛涅斯实行他“势力平衡”战略的时候,大流士二世之子小居鲁士成为了“沿海地区居民的统治者”,而且其驻地并不在伊奥尼亚,而是在吕底亚[12]。色诺芬在其后也提到当时小居鲁士实际上是在管理着伊奥尼亚与吕底亚两个行省[13]。然而提萨佛涅斯并没有因小居鲁士的上任而离开,此时他的身份就很有可能与阿尔塔普列涅斯相似,是作为小居鲁士的副手继续留在了吕底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也基本可以认为在小亚细亚地区战区的部署是有间隔的,当没有战事的时候这种战区就会被取消并且行省也只留下一定数量的卫戍部队。米利都的僭主阿里斯塔哥拉斯在接待了来自纳克索斯的使者之后决定向阿尔塔普列涅斯请求援助。如果是按照军区的划分,此时的阿里斯塔哥拉斯是不能够越过欧塔涅斯去寻求阿尔塔普列涅斯的帮助的,因为如果按照军区的设置来说,欧塔涅斯才是他的直接上司。希罗多德在这件事上的记载是阿尔塔普列涅斯肯定了阿里斯塔哥拉斯的提议并向大流士征求同意[14],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阿尔塔普列涅斯其实是没有全权征集军队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流士一世时期的波斯帝国军队指挥权实际是交由战区长官。在有战争需要时,波斯国王可以任命一名亲信担任战区长官并由他来领导数个行省的军政事务,也可以任命某一行省的总督担任战区长官,以统领相关的行省并组织军队。而在和平时期战区将会被取消,在保留足够的卫戍部队后其余军队会被遣散回各自的行省。大流士一世的这种军政分离的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省总督的权力,同时也满足了波斯对协调各省军队的需要。
三、建立以伊奥尼亚为核心的附庸体系
从爱奥利斯到腓尼基城邦的南端,波斯帝国实际上在它的西部沿海建立了一条细长的附庸国家带,而伊奥尼亚就是波斯帝国在爱琴海地区附庸中的核心部分。围绕着伊奥尼亚,大流士一世试图建立起一个包括希腊大陆、爱琴海诸岛屿等地区在内的广大的附庸地带以断绝伊奥尼亚可能得到的援助。
临时战区的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方总督的军政分离,降低了总督叛乱的风险,但也同时也降低了波斯帝国对叛乱的反应速度。波斯帝国本身的扩张已经到达了极限,仅从伊奥尼亚到波斯国王的住处就需要三个月[15],这就更不用说更遥远的边境到波斯首都的距离了。长距离交通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极大的增加了地方叛乱所带来的威胁。像波斯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民族众多的大帝国,维持住其内部的稳定乃是头等大事。因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反叛很有可能成为其他人效仿的例子,这一点对于伊奥尼亚来说尤为如此。伊奥尼亚与腓尼基人不同,他们远离波斯的统治核心同时与希腊大陆交流密切,经常成为西北部边境动荡的中心。为了稳固边境,波斯只能通过不断的建立附庸国家来隔绝伊奥尼亚可能会得到的来自外界的援助。在大流士平息了塔索斯人叛乱的企图后,“决定设法试探一下希腊人的想法,看他们是想奋起抵抗,还是想缴械投降。因此,他派遣使者奔赴希腊各地,这些使者奉命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要为国王献上‘水和土’。”[16]而这些“奉命进入希腊的那些使者得到了国王想要的东西——‘水和土’。希腊大陆的许多城邦献了出来,他们所去过的岛上的居民也都是如此。在这些岛民当中也包括埃吉那人,希罗多德称埃吉那人和其他人一样,都把‘土和水’献给波斯国王。”[17]那么由上可知在薛西斯远征希腊之前,大流士就曾经试图建立过这样的附庸体系,通过麦加巴佐斯以及欧塔涅斯两位将军的对外扩张行动,大流士一世时期的波斯帝国已经实际控制了赫勒斯滂、色雷斯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伊奥尼亚沿海的一些岛屿。大部分希腊城邦甚至包括雅典人,都交出了象征着臣服波斯的“水与土”。然而后来雅典对于伊奥尼亚起义的支持显然是对之前臣服誓言的背叛,那么波斯对背叛者的惩罚战争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从波斯的角度来看,后来薛西斯的远征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的算做是一次入侵,薛西斯想做的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波斯帝国西北边境问题。如果在大流士一世的时代大部分的希腊城邦已经献出了“水和土”,那么薛西斯是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征服”以及建立与这些城邦的附庸关系。因而可以说公元前479年波斯人的到来实际上是对已经建立起附庸关系城邦进行一次重新确认以及对反叛者的惩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城邦交出了象征臣服的“土和水”,但它们实际上并不受波斯帝国的控制,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代也没有向它们要求缴纳赋税并提供兵役。因此波斯帝国实际上想要的也许并不是无尽的疆域,而只是边境地区的稳定。
四、结论
大流士一世这些对于伊奥尼亚的统治策略看似是既牢牢控制住了伊奥尼亚的僭主们,又尽可能的将伊奥尼亚的军事力量从波斯帝国之内以及波斯帝国之外任何可能与其联合的力量剥离开来,从而达到维持伊奥尼亚稳定的目的。但其中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大流士一世所扶植的一些僭主看起来是效忠于波斯国王,但在伊奥尼亚城邦实际的运作中这些僭主不仅要对波斯国王效忠,同时他们也需要时刻提防着城邦之内的民众。僭主们所需要的是稳固的地位,伊奥尼亚起义也足以说明这种稳固的地位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在地位不稳之时,僭主们既可以接受波斯国王的支持,也可以接受城邦民众的支持。在预料到自己即将失宠的情况下,阿里斯塔哥拉斯就选择背叛了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时期的对外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伊奥尼亚进行起义。波斯帝国在欧塔涅斯远征之后基本上已经控制了赫勒斯滂海峡,这就极大的损害了在黑海扩张的伊奥尼亚人的利益。大流士一世虽然给予伊奥尼亚一定的自治权力并且围绕着伊奥尼亚采取各种策略以保证其稳定,不过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伊奥尼亚和其他行省一样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同时其海外贸易也受到了波斯的威胁。因此伊奥尼亚的叛乱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对大流士一世对伊奥尼亚愈发严密的控制所造成的必然的反应。
注释:
[1]Hdt. 3. 19.
[2]Hdt. 3. 13.
[3]Hdt. 3. 44.
[4]Hdt. 3. 90.
[5]John Boardman, N. G. L. Hammond, D. M. Lewis, M. Ostwald,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4: Persia, Greece and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c.525 to 479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153-154.
[6]Hdt. 6. 8.
[7]Hdt. 7. 94.
[8](英)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著《希腊共和国》,龚萍,傅洁莹,阚怀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1页.
[9]Hdt. 3. 89.
[10]Hdt. 5. 25.
[11]Hdt. 6. 43.
[12]Xen. 1. 4. 3.
[13]Xen. 3. 1. 3.
[14]Hdt. 5. 3. 1.
[15]Hdt. 5. 50.
[16]Hdt. 6. 48.
[17]Hdt. 6. 49.
关键词:大流士一世;波斯帝国;伊奥尼亚
一、宽紧并重的附庸统治
从居鲁士到大流士,波斯帝国的疆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海疆防御与海军事务自然就成为波斯帝国一个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而正是波斯帝国对海军的强烈需求,使得伊奥尼亚、腓尼基这些拥有强大海军的势力在波斯帝国内享有一定的政治自由。
薛西斯一世在对待伊奥尼亚人的问题上与他的父亲大流士一世不同。在薛西斯远征希腊大陆的时候,指挥着伊奥尼亚军队的不是希腊人,而是由国王任命的波斯人。腓尼基海军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况,薛西斯的远征中他们不再由腓尼基人自己指挥,指挥官是由薛西斯直接任命。然而在冈比西斯的时代,腓尼基人却能够违抗冈比西斯的命令并拒绝进攻迦太基人[1]。波斯在平息了伊奥尼亚叛乱之后,帝国西部边境上大规模独立存在的海军已经不复存在。波斯帝国对单一势力海军依赖性的减弱也让西部的沿海附庸国家不再享有与波斯讨价还价的能力。然而大流士在远征斯基泰的行动中,显然是将伊奥尼亚的军队交由希腊人自己来指挥。在大流士撤退时,斯基泰人曾派使者前往伊奥尼亚军队的营地希望能说服他们将桥拆毁以截断大流士的退路。以米太亚德为代表的一派赞同斯基泰人的提议,并认为这是个解放伊奥尼亚的机会,但希斯提埃伊欧斯认为他们成为各自城邦的僭主是因为大流士的原因,因此此时最好不要背叛大流士以招致更大的灾祸。在这个关于是否接受斯基泰人建议的会议上,并没有波斯人参加。僭主们指挥着各自所属城邦的军队参加大流士的远征活动并被委以殿后的任务,可见大流士除了给各城邦委任僭主以外,只要僭主们效忠于波斯国王,那么他们还是会有相当大的行使权力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大流士在关键时刻保持住了伊奥尼亚僭主们的忠诚。
虽然有的学者认为腓尼基的海军实际上是参加了冈比西斯对埃及的远征,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腓尼基海军在远征埃及期间的活跃,在冈比西斯的军队中,运送使者前往埃及人据点的是米提列涅人的船只[2],并且冈比西斯又向萨摩斯人要求派遣舰队来帮助他在埃及的征服活动[3]。也许腓尼基在居鲁士对巴比伦的征服之后就已经臣服了,但如果腓尼基舰队在冈比西斯时期已经被有效控制,那么冈比西斯是完全没有必要再去要求萨摩斯派遣舰队来帮助他完成征服埃及的事业。因而在此期间甚至包括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伊奥尼亚海军在波斯帝国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对伊奥尼亚海军的倚重客观上也为伊奥尼亚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自由。但大流士一世时期对伊奥尼亚政治上宽松的附庸统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宽松。希罗多德详细列举了波斯的行省划分,其中“居住在亚细亚的伊奥尼亚人与马格涅西亚人、爱奥利斯人、卡里亚人、吕奇亚人、米吕阿伊人和帕姆庇利亚人,每年要缴纳四百塔兰特的白银”[4],不过后来的学者已经证明希罗多德所述的行省划分实际上是属于薛西斯一世的时代[5]。此时的伊奥尼亚在经历了大起义之后其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在伊奥尼亚大起义时,我们可以看到伊奥尼亚舰队的数量,“东侧一翼由米利都人自己的80艘舰船组成,紧挨着他们的是拥有12艘舰船的普列涅人和拥有3艘舰船的米乌斯人;在米乌斯人西面,是拥有17艘舰船的泰奥斯人,挨着他们的是拥有100艘舰船的开俄斯人。之后是爱利特莱人和佛凯亚人,前者拥有8艘,后者拥有3艘;他们以西是拥有70艘舰船的列斯堡人;最后是装备了60艘舰船的萨摩斯人,由他们组成西侧一翼。整个舰队的三列桨战舰总数达到了353艘。”[6]但在薛西斯远征希腊时,整个伊奥尼亚集结的战舰却只有100艘[7]。庞大的舰队需要巨额的支出,齐默恩曾经计算过伯利克里时代雅典出动战舰所需的费用,他认为动员300艘战舰在一年中的战争季节一直服役,那么支出不会少于1680塔兰特[8]。面对如此繁荣的伊奥尼亚,在希罗多德的书中被称为“商人”[9]的大流士一世也就不太可能向后来的薛西斯一世一样,只对伊奥尼亚等地征收400塔兰特的白银了。我们单从舰队的规模来考虑,伊奥尼亚在大流士一世的时代所需要缴纳的贡金或许和一些波斯核心行省相当。
二、伊奥尼亚与波斯核心行省的分割
居鲁士所任命的欧洛伊铁斯在后来对大流士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伊奥尼亚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她的重装步兵对波斯陆军来说也是非常强有力的补充。所以波斯十分有必要在军事管理的层面上将伊奥尼亚与相邻行省的中分离出来。
欧洛伊铁斯曾经管辖着伊奥尼亚、吕底亚以及弗里吉亚三个地区,并且他的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大流士认为并不应该直接通过武力的形式加以剪除。但奇怪的是,这个欧洛伊铁斯作为一个广大地区的统治者,其身边只有一支由一千名波斯人组成的卫队。可能的解释就是欧洛伊铁斯已经在这三个地区中拥有很大的权势并且可以调用这些地区的军队。幸而这些波斯卫队对波斯国王的效忠,大流士才得以以“图穷匕见”的形势除掉了欧洛伊铁斯。在一些史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对于固定军区的明确划分,各行省军队的协调与指挥似乎是更加依赖于战区的安排,至少这一点在伊奥尼亚地区相当明显。大流士远征斯基泰之后,他任命了麦加巴佐斯指挥军队入侵赫勒斯滂以及色雷斯地区。在麦加巴佐斯成功征服赫勒斯滂和色雷斯的一些地区率军返回后,接任军队统帅权和伊奥尼亚统治权的是欧塔涅斯,希腊文中他的头衔是“στρατηγ??”,意为“统帅”或“领导者”,与之相邻的吕底亚省在大流士一世返回苏萨后的管理者是阿尔塔普列涅斯,他的头衔是“?παρχον”,意为“副统帅”或“副总督”[10]。此时阿尔塔普列涅斯很有可能就是欧塔涅斯的副官,同时兼理着吕底亚行省的总督事务。虽然国王的兄弟不太可能屈居人下,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欧塔涅斯是当初参加大流士诛杀高墨达行动的七人之一。从这点来看,阿尔塔普列涅斯作为欧塔涅斯的副手,也并不算可耻的事情。因而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欧塔涅斯所统领的战区实际上是包括了伊奥尼亚、达斯基里昂与吕底亚,当然也有可能覆盖了更大的波斯领土。而当波斯帝国在小亚细亚的战事结束之时,大流士一世便“解除了所有将领的职务”[11]。与之相似的事情也出现在大流士二世时期,正当提萨佛涅斯实行他“势力平衡”战略的时候,大流士二世之子小居鲁士成为了“沿海地区居民的统治者”,而且其驻地并不在伊奥尼亚,而是在吕底亚[12]。色诺芬在其后也提到当时小居鲁士实际上是在管理着伊奥尼亚与吕底亚两个行省[13]。然而提萨佛涅斯并没有因小居鲁士的上任而离开,此时他的身份就很有可能与阿尔塔普列涅斯相似,是作为小居鲁士的副手继续留在了吕底亚。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也基本可以认为在小亚细亚地区战区的部署是有间隔的,当没有战事的时候这种战区就会被取消并且行省也只留下一定数量的卫戍部队。米利都的僭主阿里斯塔哥拉斯在接待了来自纳克索斯的使者之后决定向阿尔塔普列涅斯请求援助。如果是按照军区的划分,此时的阿里斯塔哥拉斯是不能够越过欧塔涅斯去寻求阿尔塔普列涅斯的帮助的,因为如果按照军区的设置来说,欧塔涅斯才是他的直接上司。希罗多德在这件事上的记载是阿尔塔普列涅斯肯定了阿里斯塔哥拉斯的提议并向大流士征求同意[14],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阿尔塔普列涅斯其实是没有全权征集军队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流士一世时期的波斯帝国军队指挥权实际是交由战区长官。在有战争需要时,波斯国王可以任命一名亲信担任战区长官并由他来领导数个行省的军政事务,也可以任命某一行省的总督担任战区长官,以统领相关的行省并组织军队。而在和平时期战区将会被取消,在保留足够的卫戍部队后其余军队会被遣散回各自的行省。大流士一世的这种军政分离的方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省总督的权力,同时也满足了波斯对协调各省军队的需要。
三、建立以伊奥尼亚为核心的附庸体系
从爱奥利斯到腓尼基城邦的南端,波斯帝国实际上在它的西部沿海建立了一条细长的附庸国家带,而伊奥尼亚就是波斯帝国在爱琴海地区附庸中的核心部分。围绕着伊奥尼亚,大流士一世试图建立起一个包括希腊大陆、爱琴海诸岛屿等地区在内的广大的附庸地带以断绝伊奥尼亚可能得到的援助。
临时战区的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方总督的军政分离,降低了总督叛乱的风险,但也同时也降低了波斯帝国对叛乱的反应速度。波斯帝国本身的扩张已经到达了极限,仅从伊奥尼亚到波斯国王的住处就需要三个月[15],这就更不用说更遥远的边境到波斯首都的距离了。长距离交通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极大的增加了地方叛乱所带来的威胁。像波斯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且民族众多的大帝国,维持住其内部的稳定乃是头等大事。因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反叛很有可能成为其他人效仿的例子,这一点对于伊奥尼亚来说尤为如此。伊奥尼亚与腓尼基人不同,他们远离波斯的统治核心同时与希腊大陆交流密切,经常成为西北部边境动荡的中心。为了稳固边境,波斯只能通过不断的建立附庸国家来隔绝伊奥尼亚可能会得到的来自外界的援助。在大流士平息了塔索斯人叛乱的企图后,“决定设法试探一下希腊人的想法,看他们是想奋起抵抗,还是想缴械投降。因此,他派遣使者奔赴希腊各地,这些使者奉命要求每一个地方都要为国王献上‘水和土’。”[16]而这些“奉命进入希腊的那些使者得到了国王想要的东西——‘水和土’。希腊大陆的许多城邦献了出来,他们所去过的岛上的居民也都是如此。在这些岛民当中也包括埃吉那人,希罗多德称埃吉那人和其他人一样,都把‘土和水’献给波斯国王。”[17]那么由上可知在薛西斯远征希腊之前,大流士就曾经试图建立过这样的附庸体系,通过麦加巴佐斯以及欧塔涅斯两位将军的对外扩张行动,大流士一世时期的波斯帝国已经实际控制了赫勒斯滂、色雷斯地区的一部分以及伊奥尼亚沿海的一些岛屿。大部分希腊城邦甚至包括雅典人,都交出了象征着臣服波斯的“水与土”。然而后来雅典对于伊奥尼亚起义的支持显然是对之前臣服誓言的背叛,那么波斯对背叛者的惩罚战争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从波斯的角度来看,后来薛西斯的远征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的算做是一次入侵,薛西斯想做的就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波斯帝国西北边境问题。如果在大流士一世的时代大部分的希腊城邦已经献出了“水和土”,那么薛西斯是没有必要再去进行“征服”以及建立与这些城邦的附庸关系。因而可以说公元前479年波斯人的到来实际上是对已经建立起附庸关系城邦进行一次重新确认以及对反叛者的惩罚。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城邦交出了象征臣服的“土和水”,但它们实际上并不受波斯帝国的控制,波斯帝国在大流士时代也没有向它们要求缴纳赋税并提供兵役。因此波斯帝国实际上想要的也许并不是无尽的疆域,而只是边境地区的稳定。
四、结论
大流士一世这些对于伊奥尼亚的统治策略看似是既牢牢控制住了伊奥尼亚的僭主们,又尽可能的将伊奥尼亚的军事力量从波斯帝国之内以及波斯帝国之外任何可能与其联合的力量剥离开来,从而达到维持伊奥尼亚稳定的目的。但其中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大流士一世所扶植的一些僭主看起来是效忠于波斯国王,但在伊奥尼亚城邦实际的运作中这些僭主不仅要对波斯国王效忠,同时他们也需要时刻提防着城邦之内的民众。僭主们所需要的是稳固的地位,伊奥尼亚起义也足以说明这种稳固的地位需要强有力的支持。在地位不稳之时,僭主们既可以接受波斯国王的支持,也可以接受城邦民众的支持。在预料到自己即将失宠的情况下,阿里斯塔哥拉斯就选择背叛了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时期的对外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伊奥尼亚进行起义。波斯帝国在欧塔涅斯远征之后基本上已经控制了赫勒斯滂海峡,这就极大的损害了在黑海扩张的伊奥尼亚人的利益。大流士一世虽然给予伊奥尼亚一定的自治权力并且围绕着伊奥尼亚采取各种策略以保证其稳定,不过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伊奥尼亚和其他行省一样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同时其海外贸易也受到了波斯的威胁。因此伊奥尼亚的叛乱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对大流士一世对伊奥尼亚愈发严密的控制所造成的必然的反应。
注释:
[1]Hdt. 3. 19.
[2]Hdt. 3. 13.
[3]Hdt. 3. 44.
[4]Hdt. 3. 90.
[5]John Boardman, N. G. L. Hammond, D. M. Lewis, M. Ostwald,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4: Persia, Greece and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c.525 to 479 B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153-154.
[6]Hdt. 6. 8.
[7]Hdt. 7. 94.
[8](英)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著《希腊共和国》,龚萍,傅洁莹,阚怀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1页.
[9]Hdt. 3. 89.
[10]Hdt. 5. 25.
[11]Hdt. 6. 43.
[12]Xen. 1. 4. 3.
[13]Xen. 3. 1. 3.
[14]Hdt. 5. 3. 1.
[15]Hdt. 5. 50.
[16]Hdt. 6. 48.
[17]Hdt. 6.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