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迪里阿尼作为巴黎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其流星般一瞬即逝的生命中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他以强烈而个性的绘画手法体现了当时美术革命的创新成果,取得了西方美术史上毋庸置疑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莫迪里阿尼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情愫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体会画家对人性感悟和生活情感的思考,从而分析画家独特的美学理想,了解他对事物美与个人精神内涵的主观认识。
关键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思想情愫;精神内涵;美学理想
一、生平简介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塔什肯尼诞生了一位饮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莫迪里阿尼。他出生在一个没有浓厚宗教情结的犹太家庭中,母亲更是信奉国际自由主义,这让他从小就生活在自由开放,较少约束的环境中。莫迪里阿尼虽命途多舛,饱受疾病折磨,却在痛苦寂寞中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他先后学习于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美术学院,并于1906年,来到了他憧憬已久的艺术之都——巴黎。此时的巴黎画坛,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野兽派已惊艳画坛,立体派也即将酝酿而生,各种现代艺术正蓬勃发展。但莫迪里阿尼踽踽独行的性格,让他拒绝加入任何一个画派,他游离于各种前卫艺术之间,并与它们保留密切的联系。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性、塞尚的朴实、马蒂斯的色彩、以及立体派的支离破碎等各种风格。他以敏锐的能力,在每一个艺术流派中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在巴黎的最后三年,他逐渐在借鉴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从而确立了他在现代艺术的地位。巴黎是莫迪里阿尼成就之地,也是他的放逐之地。酒精、毒品、病魔与放荡不羁的生活激发他的艺术灵感,也加快他走向死亡的步伐,最终使他在筋疲力尽中孤独地死去。他的生命虽是昙花一现,但他的名字却是永垂不朽。在大师辈出的英雄时代,他自身的光芒并没有因为他们而丝毫退减,而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二、扭曲的形,哀愁的美
莫迪里阿尼与众多艺术家不致相同,他不希望成为某种新艺术理念的先驱者,而是追求更为恒久、深远、内在的艺术。他把非洲雕刻、东方艺术以及古典主义美学揉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他以优美精准的线条,和谐地表现出对象的轮廓,拥有提炼、变形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椭圆的脸蛋、弧状的眉毛、弯曲的颈项、细长的鼻子、樱桃式的小嘴和杏仁形的眼睛成为他肖像画特定的艺术符号。作品《穿黄色毛衣的让娜》,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颓废美学把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人物以托斯卡纳式的坐式姿呈现出S形的扭曲形态,瘦消的人体,不平衡的削肩,拉长的躯干阐释出典雅抒情和悲伤忧愁的病态美。这种夸张变形和画面气息的传达不是对客观表象的简单改造,而是画家内在真实的驱使,是来源于客观和主观矛盾性的作用。在巴黎“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与他诗人般的古典气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面的放荡不羁与内心的孤独寂寞造就了艺术上的个性烙印,在绚丽而不艳的色彩和律动的线条中流露出他抑郁哀伤的情感。而这种脱离常态的变形达到了一种现实和理想间的完美平衡。意味深长的奇异形象跃然于纸上,包含着美妙、诗意、郁闷、苦痛的感受,是莫迪里阿尼对完美形式的认识和美学理想的真实写照。
三、对“人”的关注
在正式的肖像画中,背景的描绘能够引发观者对人物社会身份与生存境遇的联想,揭示对象的生活状态。而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戴大帽子的珍妮》,背景却多为单纯的色调和抽象化的几何形家居,不再把人物与生活环境的关联作为描绘的主题,而是以“人”作为最核心的创作元素,突出“人”自身的表现。在他的《里维拉肖像》中同样能看到这种审美的倾向。人物采用强烈的色彩冲突和极为简略的描画,头像并没完成,眼睛照样不对称,一只眼睛平涂,另一只眼睛用黑线进行简括的勾画。这种不完整,带有“缺陷”的画法把空间的存在省略了,人物特征被模糊,动态被简化,叙述性更是销声匿迹,在一切被减少的画面中只存在“人”本身。而这个“人”既是对象,又是作者理解“人”的统一形象。20世纪初,工业文明的到来与资本主义的异化使人丧失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表现出困惑、迷茫、哀伤、忧郁、孤独与无助。莫迪里阿尼凭借他敏锐的神经,通过对“人”的极度关注把当时的社会氛围流露于画中,是一种亲切的人文关怀。刻薄的节制使观者走进“人”的内心,体会其肖像画的本质,这种美学理想也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的体现。
四、“不完美”的张力
绘画艺术发步入现代阶段后,女性裸体的表现手法可谓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但究竟是什么因素才使莫迪里阿尼的人体画令人如此的着迷,如此的陶醉?在他的裸体画中,我们很难发现有描绘完整的女性人体。人物的手与足不是被身体或物件遮掩,就是搁置于画外,躯干作为画面最为突出和清晰的部分。这种强调局部的手法,使躯干在观者的眼中暴露无遗,画面的视觉中心被挤压在一处,产生窥视的视觉感受,从而拉近了画中人物与观者间的距离。着重“不完美”的局部知觉样式并不是颜色和外在形式的随意组合,而是作者内心的某种意识与观念的精准阐释。当然,这不排除莫迪里阿尼作为一名男性通过女人体的诱惑和呼唤来表达自身对性的欲望与渴求。但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女人体经由局部的彰显,在画面中形成一股强劲而激越的张力。作品《横躺着的裸妇》中,人物由头往下开始逐渐变形,利用拦腰折断式的构图把下肢切割在画框之外,使画中内在的涌动张力锁定于躯干部分,避免随着被舍弃的下肢泄漏于体外。张力不断在局部中膨胀,同时又被压缩在体内,在灵魂和躯壳的冲突和矛盾中鼓舞跃动,充斥着画面的空间。其次,置于画外的部分使观者不自觉地产生联想和补充,并与我们日常经验所得的正常人体样式加以对照比拟,形成画者与观者之间的无形互动,他的审美知觉就在这些差异和联想中进一步强化。莫迪里阿尼笔下的“不完美”是其短暂人生的缩影。生活上的贫困苦闷,艺术上的迷茫孤寂,肉体上的肆意放纵,如斯这般遗憾成为他审美偏好和个人思想的凝聚。画中形成的张力更是他美学理想与众不同的创造,赋予他的人体艺术更深的意义性与恒常性。
五、自省的双眼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一直都是艺术家着重表达的对象。但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犹如希腊雕刻家一样,都没有对眼睛进行深入的描绘。如《少女像》、《系黑领带的女人》中,他给予眼睛一明一晦,或是单一颜色的平涂处理。但无论如何改变,在他们的眼神中总会透露出一丝茫然若失的神色。这双因含泪而不流的迷蒙双眼流露出诗意般的伤感,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在肖像画《金发的丽娜》中,对象那没有实体的双眼实质是一种自我的凝视,凝视自身,凝视个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关系。画中的人物犹如作者的一面镜子,所描绘的不是对象本身,形体只是作者内心独白与精神世界的载体。每双空洞的眼睛都是作者自我的反省,自我的审视,自我的交流,表达他对自身与艺术的理解。莫迪里阿尼怀才不遇所感到的孤独寂寞,疾病带来的痛苦,酒精毒品的麻醉通过肖像中双眼的执意盲目表达他对世界的一无所知、迷惘、以及不屑。这是莫迪里阿尼作品中最为本质的美学理想,深刻地剖析心灵的同时也把周围环境映射在他的艺术中。
六、结语
莫迪里阿尼是个充满矛盾性的人,他既有意大利的古典传统,又有巴黎的前卫精神;他既过着玩世不恭的放荡生活,又专情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他既有丰富任性的情感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寂寞中。但正是这种种的矛盾孕育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使他对美有着独特的诠释和理解。他笔下每一个灵动的个体不是单纯的表现形式,而是沟通内心世界的桥梁。他把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的情愫融汇于作品中,并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洞悉世界,以求真、求美的审美意识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观众。莫迪里阿尼与众不同的美学理想表达的既是自己的艺术品格,更是整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创造了超越一切的永恒美。
参考文献:
[1]薛峰 莫迪里阿尼绘画艺术创作中得以属性与风格表现[J].《艺术百家》。2014(6).
[2]陈波.莫迪里阿尼[J].《美术观察》.2015(9).
[3]郭朝成.从巴黎画派说起[J].《美术观察》.2011(11).
关键词:绘画艺术;表现形式;思想情愫;精神内涵;美学理想
一、生平简介
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塔什肯尼诞生了一位饮誉世界的艺术大师——莫迪里阿尼。他出生在一个没有浓厚宗教情结的犹太家庭中,母亲更是信奉国际自由主义,这让他从小就生活在自由开放,较少约束的环境中。莫迪里阿尼虽命途多舛,饱受疾病折磨,却在痛苦寂寞中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他先后学习于佛罗伦萨与威尼斯美术学院,并于1906年,来到了他憧憬已久的艺术之都——巴黎。此时的巴黎画坛,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野兽派已惊艳画坛,立体派也即将酝酿而生,各种现代艺术正蓬勃发展。但莫迪里阿尼踽踽独行的性格,让他拒绝加入任何一个画派,他游离于各种前卫艺术之间,并与它们保留密切的联系。他早期的作品充满了新艺术运动的装饰性、塞尚的朴实、马蒂斯的色彩、以及立体派的支离破碎等各种风格。他以敏锐的能力,在每一个艺术流派中取其精华,化为己用。在巴黎的最后三年,他逐渐在借鉴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从而确立了他在现代艺术的地位。巴黎是莫迪里阿尼成就之地,也是他的放逐之地。酒精、毒品、病魔与放荡不羁的生活激发他的艺术灵感,也加快他走向死亡的步伐,最终使他在筋疲力尽中孤独地死去。他的生命虽是昙花一现,但他的名字却是永垂不朽。在大师辈出的英雄时代,他自身的光芒并没有因为他们而丝毫退减,而是遵循着自己的内心显示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二、扭曲的形,哀愁的美
莫迪里阿尼与众多艺术家不致相同,他不希望成为某种新艺术理念的先驱者,而是追求更为恒久、深远、内在的艺术。他把非洲雕刻、东方艺术以及古典主义美学揉进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他以优美精准的线条,和谐地表现出对象的轮廓,拥有提炼、变形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椭圆的脸蛋、弧状的眉毛、弯曲的颈项、细长的鼻子、樱桃式的小嘴和杏仁形的眼睛成为他肖像画特定的艺术符号。作品《穿黄色毛衣的让娜》,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颓废美学把对象进行抽象变形。人物以托斯卡纳式的坐式姿呈现出S形的扭曲形态,瘦消的人体,不平衡的削肩,拉长的躯干阐释出典雅抒情和悲伤忧愁的病态美。这种夸张变形和画面气息的传达不是对客观表象的简单改造,而是画家内在真实的驱使,是来源于客观和主观矛盾性的作用。在巴黎“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与他诗人般的古典气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面的放荡不羁与内心的孤独寂寞造就了艺术上的个性烙印,在绚丽而不艳的色彩和律动的线条中流露出他抑郁哀伤的情感。而这种脱离常态的变形达到了一种现实和理想间的完美平衡。意味深长的奇异形象跃然于纸上,包含着美妙、诗意、郁闷、苦痛的感受,是莫迪里阿尼对完美形式的认识和美学理想的真实写照。
三、对“人”的关注
在正式的肖像画中,背景的描绘能够引发观者对人物社会身份与生存境遇的联想,揭示对象的生活状态。而莫迪里阿尼的作品《戴大帽子的珍妮》,背景却多为单纯的色调和抽象化的几何形家居,不再把人物与生活环境的关联作为描绘的主题,而是以“人”作为最核心的创作元素,突出“人”自身的表现。在他的《里维拉肖像》中同样能看到这种审美的倾向。人物采用强烈的色彩冲突和极为简略的描画,头像并没完成,眼睛照样不对称,一只眼睛平涂,另一只眼睛用黑线进行简括的勾画。这种不完整,带有“缺陷”的画法把空间的存在省略了,人物特征被模糊,动态被简化,叙述性更是销声匿迹,在一切被减少的画面中只存在“人”本身。而这个“人”既是对象,又是作者理解“人”的统一形象。20世纪初,工业文明的到来与资本主义的异化使人丧失了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表现出困惑、迷茫、哀伤、忧郁、孤独与无助。莫迪里阿尼凭借他敏锐的神经,通过对“人”的极度关注把当时的社会氛围流露于画中,是一种亲切的人文关怀。刻薄的节制使观者走进“人”的内心,体会其肖像画的本质,这种美学理想也是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的体现。
四、“不完美”的张力
绘画艺术发步入现代阶段后,女性裸体的表现手法可谓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但究竟是什么因素才使莫迪里阿尼的人体画令人如此的着迷,如此的陶醉?在他的裸体画中,我们很难发现有描绘完整的女性人体。人物的手与足不是被身体或物件遮掩,就是搁置于画外,躯干作为画面最为突出和清晰的部分。这种强调局部的手法,使躯干在观者的眼中暴露无遗,画面的视觉中心被挤压在一处,产生窥视的视觉感受,从而拉近了画中人物与观者间的距离。着重“不完美”的局部知觉样式并不是颜色和外在形式的随意组合,而是作者内心的某种意识与观念的精准阐释。当然,这不排除莫迪里阿尼作为一名男性通过女人体的诱惑和呼唤来表达自身对性的欲望与渴求。但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女人体经由局部的彰显,在画面中形成一股强劲而激越的张力。作品《横躺着的裸妇》中,人物由头往下开始逐渐变形,利用拦腰折断式的构图把下肢切割在画框之外,使画中内在的涌动张力锁定于躯干部分,避免随着被舍弃的下肢泄漏于体外。张力不断在局部中膨胀,同时又被压缩在体内,在灵魂和躯壳的冲突和矛盾中鼓舞跃动,充斥着画面的空间。其次,置于画外的部分使观者不自觉地产生联想和补充,并与我们日常经验所得的正常人体样式加以对照比拟,形成画者与观者之间的无形互动,他的审美知觉就在这些差异和联想中进一步强化。莫迪里阿尼笔下的“不完美”是其短暂人生的缩影。生活上的贫困苦闷,艺术上的迷茫孤寂,肉体上的肆意放纵,如斯这般遗憾成为他审美偏好和个人思想的凝聚。画中形成的张力更是他美学理想与众不同的创造,赋予他的人体艺术更深的意义性与恒常性。
五、自省的双眼
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一直都是艺术家着重表达的对象。但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犹如希腊雕刻家一样,都没有对眼睛进行深入的描绘。如《少女像》、《系黑领带的女人》中,他给予眼睛一明一晦,或是单一颜色的平涂处理。但无论如何改变,在他们的眼神中总会透露出一丝茫然若失的神色。这双因含泪而不流的迷蒙双眼流露出诗意般的伤感,让我们看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在肖像画《金发的丽娜》中,对象那没有实体的双眼实质是一种自我的凝视,凝视自身,凝视个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关系。画中的人物犹如作者的一面镜子,所描绘的不是对象本身,形体只是作者内心独白与精神世界的载体。每双空洞的眼睛都是作者自我的反省,自我的审视,自我的交流,表达他对自身与艺术的理解。莫迪里阿尼怀才不遇所感到的孤独寂寞,疾病带来的痛苦,酒精毒品的麻醉通过肖像中双眼的执意盲目表达他对世界的一无所知、迷惘、以及不屑。这是莫迪里阿尼作品中最为本质的美学理想,深刻地剖析心灵的同时也把周围环境映射在他的艺术中。
六、结语
莫迪里阿尼是个充满矛盾性的人,他既有意大利的古典传统,又有巴黎的前卫精神;他既过着玩世不恭的放荡生活,又专情于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他既有丰富任性的情感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寂寞中。但正是这种种的矛盾孕育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使他对美有着独特的诠释和理解。他笔下每一个灵动的个体不是单纯的表现形式,而是沟通内心世界的桥梁。他把对人生的感悟和艺术的情愫融汇于作品中,并用自己纯净的心灵去洞悉世界,以求真、求美的审美意识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观众。莫迪里阿尼与众不同的美学理想表达的既是自己的艺术品格,更是整个时代的历史印记,创造了超越一切的永恒美。
参考文献:
[1]薛峰 莫迪里阿尼绘画艺术创作中得以属性与风格表现[J].《艺术百家》。2014(6).
[2]陈波.莫迪里阿尼[J].《美术观察》.2015(9).
[3]郭朝成.从巴黎画派说起[J].《美术观察》.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