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因此,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文从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创设故事问题情境、创设主动的问题情境、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和创设动手的问题情境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热切的心情,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因此,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一节时,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教师可以用水位的连续上涨过程中,上涨前后的水位变化状况,建立“正数乘以正数”和“正数乘以负数”的数学模型;用水位的连续下降过程中,下降前后的水位变化状况,建立“负数乘以正数”和“负数乘以负数”的数学模型,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或经历的回顾,激发研究兴趣.
二、创设故事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料)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无理数的由来到孙子巧解“鸡兔同笼”,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初中学生,阅读面比较狭窄,创设数学故事情境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边给学生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 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主动的问题情境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群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代替主体的活动.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以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
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物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 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场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四、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这样导入:让学生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问继续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如果按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0层楼高吗?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吗?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不用多说,在问题情景之下,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
五、创设动手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三角形拼接,让学生在拼接中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不同三角形的角度问题. 为讲述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方程中的等式变换,可以让学生进行天平操作,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运用动手情景法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组织教学,并适时地进行引导提示,避免学生盲目的动手操作,忽视了知识的获取和总结.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热切的心情,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因此,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学习,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美和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情境要想吸引学生,就必须从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中挖掘数学因素,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使其顺势进入新知的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一节时,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教师可以用水位的连续上涨过程中,上涨前后的水位变化状况,建立“正数乘以正数”和“正数乘以负数”的数学模型;用水位的连续下降过程中,下降前后的水位变化状况,建立“负数乘以正数”和“负数乘以负数”的数学模型,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或经历的回顾,激发研究兴趣.
二、创设故事问题情境
历史上的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 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料)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无理数的由来到孙子巧解“鸡兔同笼”,有趣且充满灵性的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初中学生,阅读面比较狭窄,创设数学故事情境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边给学生讲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 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主动的问题情境
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群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代替主体的活动. 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以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
例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物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 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场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四、创设质疑的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可这样导入:让学生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问继续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如果按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0层楼高吗?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吗?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不用多说,在问题情景之下,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
五、创设动手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三角形拼接,让学生在拼接中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不同三角形的角度问题. 为讲述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方程中的等式变换,可以让学生进行天平操作,并进行归纳总结. 在运用动手情景法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组织教学,并适时地进行引导提示,避免学生盲目的动手操作,忽视了知识的获取和总结.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