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丧亲;团体辅导;心理援助
  
  【活动目的】
  1.帮助丧亲中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2.对所经历的丧亲事件能够重新认识。
  3.学会更好地应付创伤事件的策略与手段。
  4.学习寻找社会支持,重建新的人际关系及情感支持网络。
  5.学会独立,开始新生活。
  【活动对象】 灾后失去亲人的中学生。
  【活动人数】 20人左右。
  【活动时间】 三天,共六次,每次100分钟。
  【活动方式】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纸笔作业、户外团体游戏。
  【活动过程】
  活动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目的:营造安全、温暖的团体气氛,增进团体成员的信任度,消除成员的交流障碍。
  步骤:
  1.团体辅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辅导的规则与辅导程序,特别强调团体保密原则。
  2.团体成员自我介绍。
  (1)两人一组自我介绍
  团体成员相邻座位的两个人组成一组,互相自我介绍。介绍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所在学校、班级、家乡。
  (2)四人一组互相介绍
  刚结识的两人小组与座位相邻的其他两人小组组成四人小组,互相介绍,并自由交谈。
  (3)八人一组相互介绍
  相邻的两个四人小组组合成八人小组,互相介绍,相识。
  (4)轮流介绍
   全体成员轮流介绍自己。
  (5)分组
  辅导者将团体划分小组,每组7~8人。各小组选出小组长,由组长带领大家自由交谈。
  活动二:我的故事
  目的:
  1.通过讲述自己经历的失去亲人的过程,接受丧亲的事实,增进失去亲人的现实感。
  2. 重建没有逝者的新身份。
  步骤:
  1. 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轮流讲述地震时自己遭遇的故事。
  地震时自己在哪里?正在做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小组成员轮流讲述震后寻找亲人的故事。
  地震后自己的亲人在哪里?怎样和他们联系?通过什么方式去寻找他们?
  2. 小组分享
  (1)自己失去了哪位亲人。
  (2)自己和逝者的关系和情感。
  活动三:释放哀痛
  目的:
  1.帮助团体成员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宣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2.认识正常的哀伤行为。
  3.学习情绪调节的技术。
  步骤:
  1.指导语
  人们在失去亲人后会承受心理危机与压力,表现出哀伤行为,生理与心理都会出现反应。
  人们的各种心理与生理反应都是正常的,可以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如生理反应:麻木、瘫痪、呼吸急促、心跳加剧、出汗、口干、失眠、对声音敏感。心理反应:不断追忆与逝者有关的往事、注意力难以集中、孤独、无助、空虚、自责、不安全感、失去自信、愤怒、嫉妒等。
  每个人的哀伤行为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每个人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将情绪表达出来。宣泄情绪,可以降低心理压力。
  2.小组成员交流
  (1)自己在灾后感觉到身体哪一部分有反应?反应程度?
  (2)自己在灾后的心理反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3)自己采取了哪些情绪调节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3.学习呼吸放松法
  指导语:请你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双眼。用鼻子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出。吸气时要“数息”,即默数吸入的次数,呼出时也要“数息”,即呼出的次数。通常人们吸气时最多数到20次,最少也能达到15次。呼出的次数可能比吸入时少,如吸时15次,呼出时可能8次或10次等,这也是正常的。“数息”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头脑中的杂念,使你入静,达到放松。
  4.小组成员分享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释放情绪,从而降低自己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不良反应。
  活动四:接受现实,学会成长
  目的:
  1.帮助团体成员面对现实,学习接受现实,增进个人能量。
  2.从丧失中寻找意义,为自我改变作准备。
  步骤:
  1.小组成员交流
  讲述自己目前的生理、心理状态对家庭、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影响。
  2. 小组成员讨论
  (1)自己目前的家庭、生活、学习与工作出现了哪些改变?
  (2)哪些改变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包括:自己的情绪,对灾难的认识,对丧亲的认识、信念,身体状况等。
  3.小组成员分享
  在体验丧亲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成长?
  活动五:纪念仪式
  目的:
  1.促进团体成员向逝者告别,打破与逝者的情感连结,以健康的方式将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以期焕发生者生存的意义与使命。
  2.为开始新的生活作准备。
  步骤:
  1. 信件宣泄
  给逝者写信,表达对他的思念、愧疚、祈求他的原谅或表达对他的原谅等。
  2. 小组讨论
  逝者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如何去生活?
  3. 角色扮演:心灵对话
  (1)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逝者与生者。生者对逝者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2)两个人互换角色。
  (3)对话内容提示:
  亲爱的——
  我们已离别有——(时间)。每当我想和你说话时,我感觉——
  当我想起你时,我记得——
  最后一次见面我记得——
  这些回忆让我感觉——
  失去你对我最大的改变是——
  没有你的生活,我最大的痛苦是——
  如果你还活着,我希望你可以——
  如果你还活着,你希望我可以——
  虽然我们分离了,我们却有共同的——
  我一定会好好活着!
  4. 纪念仪式
   团体成员围成一圈,将手放在两边成员的肩膀上,静默3分钟。
  活动六:携手同心
  目的:
  1.帮助团体成员重建个人新角色,开放自己,接受生活的改变。
  2.展望未来,开始新生活。
  3.摆脱对逝者的心理依赖,帮助团体成员重建新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支持网络。
  步骤:
  1. 生命线
  (1)画出生命线
  指导语:用线段表示生命线,起点是你出生的时候,终点是预测死亡的年龄。认识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要经历。
  在这条线上标出你现在的位置。
  (2)小组成员分享
  今后的日子里你想达到的目标,一年里实现目标的计划。
  2. 十年后的我(小组讨论与分享)
  (1)我将扮演的角色。
  (2)我的主要工作。
  (3)我的收入。
  (4)我的地位。
  (5)我的娱乐生活。
  (6)我的家庭生活。
  3.我的社会支持网络
  (1)纸笔作业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会找谁来帮助?写下他们的名字,按照对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2)小组交流
   在学校有哪个同学或老师可以支持你?
   在学校里谁愿意听你的想法,或喜欢和你一起做事?
   上述的人对你有哪些帮助,还是没有帮助?
   你对他们有哪些帮助,还是没有帮助?
  4. 团体成员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5. 团体成员讨论团体结束后的聚会时间与地点
  6. 团体成员合影留念。
  7. 户外团体活动——携手同心
  团体成员手拉手围成圈,记住自己的左右手是哪位成员,然后放开手,随意走动,辅导者喊停,每个人在原地寻找刚才和自己拉手的左右手成员,再次和他们拉起手,形成很多结。
  开始解结。
  结解开后,辅导者鼓励学生拥抱告别。
  【点评】
  灾后失去亲人的中学生承受着创伤性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心理援助,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给他们一生带来消极影响,他们急需心理援助。
  张冬梅老师根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自己多年的团体辅导经验,按照哀伤心理辅导的模式精心设计了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即接受哀伤的事实;经历及表达情绪;适应逝者不在的生活环境;将注意力投入到其他的关系中。从整体看,团体辅导目标清楚具体,团体活动设计严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可操作性强。特别是分享过程设计合理,使团体成员在体验、交流及获得反馈的过程中,调整情绪,领悟人生,接受现实,获得成长。
  愿灾区的中学生在受助中坚强,在助人中自信,在互助中成长。
  点评人:崔景贵教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李益倩
   终校/于 洪
其他文献
〔关键词〕注意力;游戏;课堂教学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当前,注意力分散是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脑子里总是冒出不相干的内容,行为上表现为上课睡觉,看课外书,和别人聊天,或是发呆。这些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教师看到学生的状态会影响自己的积极性,同时也会产生情绪上的消极体验,影响心理健康;对学生而
期刊
〔关键词〕适应;新生活;新环境  【活动理念】  当由小学六年级进入中学大门的时候,学生面对全新的环境,心里难免会有许多的猜想和疑惑。为了使初进中学的小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我特意作了一项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一个50多人的班中只有3~5个、多则8个左右学生有比较好的心理品质,能去面对全新的生活、迎接挑战。许多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和看法,有相当多的学生有不健康的心理。为疏导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
期刊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指利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积极是指一个人通过努力取得了成功,
期刊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现了现实与未来的传承,体现出心理学理论与具体实践的通融。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新的思潮与运动,必将改变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带有的消极色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07-03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理论
期刊
〔关键词〕心理教研员;人格特质;感悟  生命之路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还以为我很清楚自己的心灵、精神及我的行为背后的涵义,我以为懂了他人,因为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学习了心理学有关理论!我以为上些课,搞些讲座,听些学科课,评些课,搞些课题研究,写点文章就是我工作生命的全部,就是我价值感的完全体现。  1998年10月的一天,我打开了岳晓东的《登天的感觉》,只觉得眼前像有一道很强的光闪过,内心被什么撞了一
期刊
〔摘要〕作者通过对一例罹患轻度强迫思维神经症的高一女生,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进行了辅导和矫治,最终帮助其消除了行为障碍,恢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强迫思维;神经症;元认知干预技术    一、个人基本情况    1.一般资料  王婷(化名),女,16岁,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出身于中产的工人家庭,独生女,父母感情融洽,对女儿也较为宠爱。该生成绩中等,与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即与仅仅关注减少心理问题相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在青少年身上培育并增进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青少年走向安全与成功提供积极的指引。在此基础上,分析这种新趋势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美国;中小学;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
期刊
〔摘要〕“5·12”地震以后,心理危机干预引起了社会各界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反思我们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危机干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如何提升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12-03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说过,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
期刊
金鸡亭中学座落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创办于1998年。10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人文见长,全面发展,创建特色”的教育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办学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学校领导全程参与,教师全员参加,形成骨干队伍    建校初期,适逢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我校敏锐抓住时机,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期刊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赏识,这也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社会化的需要之一。能否得到尊重和赏识会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的这种渴望更为强烈。“赏识”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动力,有时也会成为影响其一生前途与命运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程度和赏识方法对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