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他的课是不需要记录的,因为当你置身于一个满目繁花的境界了,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迷醉,你的目光里充满了惊奇与渴望,你不愿错过玫瑰,你不愿错过牡丹!一处一景,一步一叹。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精彩。沉醉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惊喜不已,扼腕叹息。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他游走,你和学生一起,心甘情愿地哭了,笑了,愤怒了,又欣慰了。制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王森。”
这是辽宁省的教研员对王森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曾经有幸听过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当王老师的一声“下课”响起时,竟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们还陶醉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之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热烈地鼓起掌来,王老师教学中的“玫瑰”、“鲜花”已把学生、听课教师深深地迷醉,尤其是那动情的语言,犹如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每一个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弦,让我们心驰神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片 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 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 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 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①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②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③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片 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
[感 思]你见过如此长的排比句吗?你能用这么多词语来形容万里长城吗?在课件的直观感受中,在王老师句句深情地诵读声中,你还能掩饰自己心中沸腾的情感吗?我想,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被这段话打动!每个人都会自豪的呼喊: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听课老师的掌声可以说明一切。“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笔下的题词,不仅题在作业纸上,更是题在他们的心里!这份情感,我想,不止“绕梁三日吧”!
王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他让我见识到了语言的艺术,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他的教学语言更像是一个个“生命之音”,奏响了课堂的生命乐章!
这是辽宁省的教研员对王森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段评价。确实如此,曾经有幸听过王老师的一堂课《万里长城》,当王老师的一声“下课”响起时,竟没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他们还陶醉于万里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之中,此情此景,令听课的老师都情不自禁、热烈地鼓起掌来,王老师教学中的“玫瑰”、“鲜花”已把学生、听课教师深深地迷醉,尤其是那动情的语言,犹如一曲奇妙的乐曲,激荡着每一个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心弦,让我们心驰神往。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片 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 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 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 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①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②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③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片 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师:同学们,面对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
[感 思]你见过如此长的排比句吗?你能用这么多词语来形容万里长城吗?在课件的直观感受中,在王老师句句深情地诵读声中,你还能掩饰自己心中沸腾的情感吗?我想,作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被这段话打动!每个人都会自豪的呼喊: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听课老师的掌声可以说明一切。“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笔下的题词,不仅题在作业纸上,更是题在他们的心里!这份情感,我想,不止“绕梁三日吧”!
王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他让我见识到了语言的艺术,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他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载体,一座桥梁,是引导学生走向语言百花园的魔针,是点化学生思维的魔杖。他的教学语言更像是一个个“生命之音”,奏响了课堂的生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