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华东战场研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8月13日,在蒋介石“先发制敌”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军队向驻沪侵华日军发起进攻,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在上海鏖战3月余,战事胶着,直至日本援军成功登陆杭州湾,对中国军队侧背造成严重威胁,蒋介石方才下达总撤退令.日军于11月12日攻陷上海后随即兵分两路向南京进发,唐生智被任命为南京卫戍司令,其在守城战中其表现尚可,然而却在弃城阶段率先逃跑,撤退安排混乱,致使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戮.自8月13日沪上战起到12月13日南京失守,中国军队牺牲巨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最高统帅蒋介石存在战略失误,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中国军队存在消极防御、被动挨打,机械死板、战法落后,战前准备不足,作战指挥失当,撤退失序等问题.
其他文献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在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费尔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纳“利己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形成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当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集中表现就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指导.
开发开放30多年来,浦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耀眼成绩,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比如坚决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各项战略任务,将综合优势转变成开发开放的胜势等.在新的奋斗道路上,浦东承担着创新、改革、开放、城市治理、服务国家战略等领域的全新使命.因此,浦东应通过以新片区建设为契机,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深化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提高浦东核心竞争力;优化人才政策体系,为引领区建设“赋智”;以党建合力、开放动力,推进引领区建设等措施,从而高质量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系统阐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宝贵著作.从该文本出发考察,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扎根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现实土壤,批判继承了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奠基于方法论的变革、历史观的革命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包含着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丰富内容.认真梳理这部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车辙的强劲引擎,是引领历史进步不可或缺的无形精神要素.新时代呼唤科学家精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信息采集工程,通过深化科学家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历史资料收集与口述史采集、人物专题研究、开设校史课程和校史校情专题讲座、展示研究成果等举措,研究科学家学术发展规律是凝聚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探索和有效途径.
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是第一批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碑文字体具魏碑向唐楷过渡的书法风格,碑文内容也为研究隋代佛教和佛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保护修复前,碑座表面溶蚀、裂隙病害较多,碑身断裂病害严重,残块多达百余块.相比以往报道的馆藏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案例,其断裂病害极为典型,保护修复实践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研究利用XRF、XRD、Raman、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及万能材料试验机等仪器对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的材质、病害及粘接材料性能进行了科学分析,并结合三维数字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立了
政治妥协是美国宪法得以诞生的核心因素,也是美国宪法在两百多年来得以修正与发展的根本动因.近十几年来,美国政治极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政治妥协作为美国政治的“平衡器”已经摇摇欲坠.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背景下,大选年对于政治精英对立的强化、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社交媒体使用率的上升以及社会运动的频发都是导致美国政治极化进一步扩张的动因.
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与内部异化的单元结构决定了印度战略思想的自我中心性,社会文化层面的种姓秩序观念与相关经典著作则将进攻现实主义内化于民族基因并传承至今,而精英思想对等级的固化则强化了进攻现实主义为核心,极具大国主义色彩与狭隘特性的战略文化.冷战后,印度对传统战略文化进攻现实主义内涵的继承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使防范与遏制成为印度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其对中印关系的发展的深刻影响体现在:防范、遏制中国崛起,以问题外交方式与中国交往以及在安全问题上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植物纹瓦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植物纹多为写实图案的树木纹与几何纹、山纹等组合,变化丰富多彩;秦代的植物纹瓦当装饰纹样演变成与云纹结合且形体很小的草叶、树叶纹,汉代的瓦当装饰以纹样树屋、草叶动物组合图案为主;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植物纹瓦当主要有莲花纹瓦当、化生莲花纹瓦当、忍冬纹瓦当;宋辽金元时期出现的植物纹瓦当主要有莲花纹瓦当、花卉纹瓦当.从设计与应用的角度看,植物纹瓦当的纹饰除单一植物纹外,还有植物纹与云纹元素、动物纹元素、几何纹元素、多类元素相混合等类型,展现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以及
以印度为中心不对称的权力结构是南亚国际关系的显著特征.在不对称的区域权力结构下,南亚内部形成两种国家身份之间的力量博弈——区域强国印度与南亚地区小国.这两种国家身份是建构南亚不对称国家间关系的互动主体,而对国家身份的相互认知则是加深南亚国家间关系不对称性的内生因素.一方面它使印度忽视南亚小国利益而强势干涉与控制其国家发展,导致南亚小国对印度产生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它使南亚小国恐惧印度的地区霸权国身份而优先考虑国家生存与安全,导致南亚小国对印度形成被迫依赖.两种认知状态均强化着南亚不对称国家间关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