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晨起床,张根福心里有些发慌,是不是昨晚被稻草人吓着了。
  张根福的睡眠说不上好与坏,老人么,大多这样,脊背一贴到草席上,嘴巴就开始打呼噜,等到给尿憋醒,已经四更时分了。他起来不开灯,连眼睛也不睁一下,地方熟,从床头到窗边,行四步,然后伸脚尖一踢,就踢到马桶了,说不上故意要省电,习惯成自然。
  张根福立在窗前,气运丹田,正在动用全身力气向外挤尿的时候,透过月色朦胧的窗玻璃纸,感觉到窗前晃过了一个影子。他心头一惊,睁大眼睛瞪着大路看,又晃过了两个影子。留在村子里的几户都是老人,谁还在外面晃荡呢?不是老谢夫妇在梦游吧?思量间,一个影子戴着笠帽,握着竹条,直向他的窗子移过来,像是发现了张根福的眼睛。张根福尿尿的时候都要自豪地放个响屁,在寂静的夜空中表明这个村庄除了老鼠、蟑螂、蚊蝇,还有人看守着。就像对垒的守军,每天黄昏来临之际,总要向空中放几声空枪,发射几发炮弹,显示自己的阵地存在。可是,张根福情急之下,把正经的两件事都给忘了,提了裤子,四步并成两步,呼啦啦滚到了床上。
  张根福已经七十五岁了,背有点驼,膝盖骨有点酸,血压有点高,但眼神还好,一直在地里劳动。他管着一口鱼塘,一片柑橘地,几块庄稼地。鱼塘是大儿子进城扔下的。他想,鱼塘干涸了就没有生命了。他也没问过儿子,重新把塘整了一遍,把淤泥堆成了一条地垅,在地垅上栽一排瓯柑,又在柑树之间种上豆荚和花生,就像给鱼塘绣了一道花边。然后,他趁进城之便,偷偷地买来了鱼苗和饲料。不管鱼儿有多大,鱼塘只要有了鱼儿,水就活泛起来了;不管人有多少,一个村庄如果有了这样一个活泛的鱼塘和蓬勃的庄稼,就能让人感受到这个村庄的生气和活力。张根福在努力地证明他的这种观点。
  老太婆去城里了,张根福没人管,他潜意识中的一个意念膨胀起来,他自己作主,在鱼塘和地头布了一个先人阵。他扎了许多稻草人,给它穿上各色各样的旧衣裳,戴上自己用过的旧笠帽,手上拄了木棒,以立、蹲、追等各种姿势,守在塘口和地头。这些人物中有他已故的祖父祖母、老爹老娘和大小叔伯,以及少年好友。他们都如生前一样赤诚地耕锄着土地,守护着家园。张根福一想到这个村子里,又有这么多的人回到了庄稼地上,心头就生出了一腔豪情来。他说,你们都走吧,远远地走吧,有我们守着,哪怕那野猪和野兔来!
  张根福想找个人说说昨晚看到的怪事,可是身边没有人。老太婆上个月被儿子接到城里带孙子,屋里空荡荡的。老太婆非常了解张根福的性格,倒是眷顾他这个孤老头子,不愿去城里,怕孤老头给那地里的庄稼迷了魂去,没日没夜地干活,把老命都陪了进去。可是老二媳妇不肯,店里生意忙,孩子要人看护,她用一部手机把老太婆给换走了。
  是不是想老太婆了呢?死老太婆!张根福闹不清楚自己今天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老太婆跟了他半辈子,帮他张家生养了两男一女,一辈子省吃俭用,还给两个儿子盖了三间瓦房。现在他们都跑到城里去了。儿女不在家,老太婆守着老头子,老头子守着庄稼,两个老人相互斯守着一片黑土地。
  老太婆劝道:“老头子,人要服老,别人的地就别种了。”
  老头子应道:“好好的田地扔了可惜啊,那庄稼一长出地面就对着你笑呢!”
  老头子搁了一会儿,补充道:“那红鲤鱼见了你就跳呢!”
  老太婆嗔道:“只听说鲤鱼会成精,是不是给那鱼精迷了呢!”
  劝也好,恼也好,张根福每天起早摸黑,跟别人一样的忙。他下地,老太婆就得细细问过:去前洼还是后山?种地还是治虫?看鱼塘还是整桔枝?像是真的怕他被迷了魂去找不到家门。张根福在地里干活过了晌午,老太婆就一路地找去,碰到地里活儿没做完,她还得帮忙,一定得等老头子一起回家。
  老头子一边走一边说:“柑桔得要治虫子了。”老太婆一边走一边劝道:“活儿重,叫儿子回来治吧。”
  接着,老太婆把电话打給老二。
  老二在电话说:“这几天店里忙着呢。”
  老太婆又打电话给老大。
  老大在电话里说:“你急什么,还早呢,等花开过了再说。”
  老头子不屑地转过身子走开了。
  老太婆除了做饭洗衣服,还养了一群鸡鸭。老头子劝她别瞎忙了。
  老太婆说土生土养的好,城里人都喜欢土货,孩子们想吃了就会回来。
  老头子沉着脸道:“就你聪明。”顿了一下,又补充道:“休想。”
  老太婆笑了,笑得有些妩媚。
  儿女们真的会回来。回家的儿女又吃鸡又干活,都听老太婆摆布。
  老太婆本可以叫他名字,不知什么时候改口叫老头子了。张根福本可以叫她周翠玉的,现在也不叫了,也改叫老太婆。人老了也真有意思,名字都无关紧要了。
  她进城那天,烧了满满一锅饭,做了一桌子菜,像是要把老头子一个月的饭菜都准备好,走前还千叮咛万嘱咐,在屋子里踏来踏去,脚步迟疑不决,心里不踏实。迈出门槛后,还回头问老头子手机会不会打。老头子不屑地偏过脸去不作声。后来发现真的没有记住儿子教他的打法。死老婆子问得这么准。
  张根福今天很想打一个电话给老太婆,想着老太婆该回家了。尽管手机每晚都会在他看过新闻联播后及时响起来,但大多是老二和老二媳妇在例行公事,三言两语问身体怎么样,早点睡,注意休息,种不了地就抛荒算了之类的话。
  老太婆很少跟他说话,还专门拣无关紧要的跟他说。
  老太婆问:“鸡鸭饿着没有?”
  老头子高兴地答道:“养得肥肥的。”
  老太婆大声问:“你给它们吃些什么?”
  老头子答道:“南瓜丝不吃,吃稻谷。”
  老太婆问:“南瓜摘了多少了?”
  老头子也声音很大地答道:“堆成山了。”
  老太婆问:“这么多怎么吃得完?”
  老头子道:“给鱼吃,吃不完,叫子女们回来搬吧。”   老太婆又问:“前洼的花生老了没有?”
  老头子答道:“还不回来挖,给山猫兔吃光了。”
  花生地是归老太婆管的,老头子不屑于此。花生属于零食类,还有蔬菜类,这个村里的习惯都归妇女管。男人专管田地里的农作物。现在男人管的越来越少了,稻谷不种了,番薯种的也少,为了不让田地抛荒,又改种了柑桔,不过桔子也不好侍弄,病虫害很多。由于管理不善,果实长得不好,价钱卖不起,仅能号块地而已。后来张根福又跟着别人种金豆和蚕豆,这就分不清主食副食了,反正老太婆也参与进来了。
  老太婆不跟他说话了,在电话里教孙子叫爷爷,于是一老一幼在电话里哇啦哇啦地叫着。
  不打电话时,手机就成了桌子上的一块铁。没有人帮忙,张根福不能叫这块铁说话。他把手机放入口袋,走出房间,在堂屋里立了一阵子,掏出手机说,城里有什么好的,一个个都要跟到城里去,连死老太婆子也要跟到城里去。
  手机放回桌子。
  张根福把放在屋角里的,桌子上的,篮子里的南瓜,一只一只地搬过来,在堂屋的八仙桌底下码起了一堆南瓜山,金灿灿的耀眼,像是一座金塔,照得张根福眼睛发亮。还有两只圆鼓鼓白绒绒的冬瓜,昨天刚从地里挑回来,好重,如果没有路过的老谢帮忙,他张根福还弄不回家呢。他一只一只地从畚箕里搬出来,怀里就像抱过一头头猪仔,多憨厚的小猪,你也睡在桌底下吧。自己有土地多好啊,有劳动就有收成,孩子们回来拿些去,不要你们的一分钱,都跟老太婆说过好几遍了,怎么就没有音信呢?大前天又在手机里跟老二媳妇讲了。老二媳妇说,叫你儿子回来载一车去,吃不了拿到菜市场卖。好啊,不载去,我真也吃不了,种这么多东西,就想着你们回来拿,你们几个都回来拿吧,吃不了给大哥大嫂拿去卖,他们在城里打工,辛苦些。这么多天过去了,怎么连老大都不回来呢!
  想到这里,张根福心里又气恼了,这个死老婆子就想讨骂,还不回来,也不叫孩子们回来。他忽然听到放在桌子上的那块铁说:人家不稀罕,拿你那点东西还不能抵油费。什么油?开车的汽油呢。
  变了,连死老婆子也变了。
  张根福在桌上取了旱烟袋,来到门口捏了一筒旱烟,弓着背,悄无声息的坐在门前的石头上。盯着对面紧锁的大门,目光有些散乱。路上暂时还没有人,但有清凉的风,风儿像羊群,忽而从村头跑到村尾,忽而又从村尾跑到村头。张根福似乎还听到咩咩的叫鸣。
  如果有人跟张根福说说话,他今天不安的心情也就释然了。可是没人。这么早,连个路人都没,谁会跑到他家跟他说话呢!
  他坐到墙脚跟前的那块长条石上,就觉得有股凉意从臀部袭来,然后向全身弥漫。旁边没有人,除了一溜石头外,还有一条路,路到村口是一株大樟树,树下是一座水泥桥,过了桥,爬上水库堤坝,朝南的洼地就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地,是希望的田野,中间能吃到水库水的都在农业学大寨年代改造成了水田,他家的鱼塘就在其中;两侧渐高的地方沿着山麓是梯式的旱地,可谓是一片冬麦,一片稻田,一年四季没有空闲。
  张根福与这块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情感在这土地生了根。早年是依赖土地,后来是感恩土地,现在是眷恋土地。故土难离,他张根福临老还要进什么城呢。
  张根福年轻时经常进城赶集,他是木匠,利用农闲制些犁把、桌凳之类,每到市日送到城里换些票子,添补些家用。从张根福记事起,处州府到温州平阳主要靠瓯江水运,每月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是农贸行日,大水门集市农贸节日经久不衰,乡下进城捉猪仔籴米的,或是卖山货贩牛的,还有随大人进行赶热闹的,把大水门那段路挤得又吵又臭。这个集市一直到一九七八年国家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衰落。对张根福来说,那一段时光才是他对处州城最生动的记忆。
  张根福与周翠玉就是在大水门外的溪滩上认识的。不是月光下的沙滩,而是烈日当空的码头。张根福因为口渴找到了正在树底下买凉茶的周翠玉。本來喝碗水过去就没事了,可是张根福偏要给她修椅子,经他叮叮当当那么一敲,原来三脚跳的椅子变得平稳了。周翠玉自然高兴,茶水也白喝了。两人熟悉之后,张根福把卖不完的桌凳寄存在她那里,说寄存,其实就是张根福变相的赠送。这样一来,周翠玉的茶摊变成了茶棚,从一张桌增加了三张、四张,张根福不仅白喝茶,还能白吃饭了,两人的关系也确定下来了。可见张根福天生是个聪明人。张根福的毛病就是离不开故土,虽然他结婚后陪周翠玉在大水门外的城墙根住过一些日子,但六八年一闹,他带着周翠玉就回老家住了。
  十年前,儿女们还经常谴责张根福当时为什不听母亲的话,再坚持一下。对于这家子,张根福的一次逃避性的放弃,让子女们的人生道路在大水门拐了一道弯。他的子女们为了又进住到大水门,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小女考上了师范,毕业后分配在乡校,后来嫁了城里的一个工人,才进了城。老二夫妇在城摆地摊,现在成了个店老板了。就是老大辛苦些,在街上踩黄包车。
  周翠玉劝道:“子女们想进城,还是让他们去吧,城里好。”
  张根福凶道:“那些田地呢,这些庄稼呢。”
  周翠玉道:“还有你呢。”
  那时张根福刚过花甲,身子骨硬朗。
  张根福已不是张根福了,他离不开庄稼,他要坚守这片土地。五月桔花开了,大地多么的香啊!七月里番薯地绿豆夹南瓜藤长得多么旺啊!
  一筒烟过后,张根福返回屋里,戴了笠帽,取了手机,顺着晨风走出村口,走进前洼的桔子地。
  他立在鱼塘后坡上,看着美丽的鲤鱼白鲢草鱼在水面上翻腾,对着他吹泡泡,又捏了一筒烟坐在石头上吸起来。桔子花早已经凋谢,枝节间结满了豆粒大的绿珠子。
  地垅上的一个稻草人,是他的老爹,尽心尽职,守在塘口;一阵风吹来,挂在水面上的一个稻草人移过来又晃过去,那是他的老妈。张根福看着看着,心神就散开了。
  老谢正在桔地治虫,歇下来道:“塘里的鱼有斤把重了吧?”看张根福没答理,又道:“垅上的瓯柑可生了,结满了枝头。”   张根福道:“药水都没有喷洒过呢——两个小鬼在城里叫也叫不回来。”
  老谢又道:“那可要抓紧治了——今天七月半了,应该会回来过七月半吧。”
  张根福道:“连老太婆也不回来,都七月半了——晚上还要做羹饭呢。”
  老谢道:“手机打去呢。”
  张根福道:“老谢,等一下你剩点药水,帮我塘口上的几株瓯柑喷几下吧。”他捏了捏旱烟袋里的手机,还是没有打手机,是为了省那么几个钱吧。
  他在前洼转了一圈就上后山去了。
  后山种的是柑橘、番薯和黄豆,绿油油的一片,一丘一丘的叠加上去,构成一条条柔和的弧线。张根福一下子把身影沉入到弧线的弯岙里,一下子又从弧线的深处浮上来,影子忽小忽大,在山背上慢腾腾的晃动,像浮在海浪里的一条死鱼。
  老谢抬头向后山望去,自语道:“身子怎么这么飘呢?像个稻草人。”
  太阳升到高空,金色的阳光照在起伏的丘陵上,晒得番薯叶桔树叶发软,懒洋洋地耷拉着。老谢经不住太阳热烤,中午时分就逃回家了,一直到下午四点钟还不肯出工。
  他靠在堂屋的竹椅上,看到了周翠玉和张根土急匆匆地从大门口进来。
  “老谢,看到我大哥没?”张根土问道。
  “老谢,看到我家老头子没?”周翠玉又问。
  老谢笑道:“上屋嫂,老哥真的用手机把你打回来了!”
  “老谢,我问你,你看到过我大哥没有?”张根土又问道。
  老谢听得话急,一下子坐起来,惊异地看了张根土,又看周翠玉。
  “家里连个人影都没有,这老头子不知死那里去了?”周翠玉道。
  “影子,稻草人的影子。”老谢不禁自语道,已听出事情有些不妙。他带着张根土和周翠玉来到前洼的鱼塘边,发现水里的鱼像是喝醉了酒,浮在水面上。
  老谢自语道:“鱼早上好好的,怎么都死了呢?”
  “好好的鱼怎么就死了呢?”张根土也自语道。
  周翠玉叫了一阵,后来变成了哭声,哭声在后山背上长长细细地拉开,然后在丘陵上盘绕着,像那缕松林中吹的山风。
  三个人一声高一声低地叫喊着张根福的名字,沿着张根福远去的背影找去。在他的庄稼地上,张根福戴着笠帽,握着旱烟管,靠着地坎坐着。地坎上长着一棵油茶树,油茶树上扎着一个稻草人,是他的少年伙伴。树影和人影早已转到他的身后。他的脸被晒得发紫,那是太阳光的颜色。
  周翠玉从他旱烟袋里摸出手机,拨通儿子的電话哭道:“你们这些不孝子女,赶快回来吧!呜呜呜——!”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钟声  拉加寺的钟声深沉、绵长  你身披朝霞的袈裟  立于高原  眼中寻觅痛苦的疆域  众生匍匐  你跨越山地、丘陵、平川  为每一个涅槃路上的生命摸顶  赐福  活着  你是沉静的华夏之母  你把活着  给土地  给牛羊  给贴在窑洞里的那个红红的“喜”  你哺育潼关  你养大了洛阳  你在殷墟的甲骨上闪光  你在躬耕的父亲的血脉中播种  一家人忐忑不安的春天  摇橹黄河的魂魄  上路  你挥动
期刊
1  虽然,我和黄河之水一样  司空见惯地出没于你的河口  一截水袖,还是会卷轴我的内心  风拍打着一条大河的呼吸吐纳  透过一滴水,我仿佛看到才子们在月下写诗  一片孤城、铁马长鸣、转侧屋闾、大漠孤烟——  不《将进酒》,不《登鹳雀楼》  河面上种下的每一朵平仄,也能抵达黄河口  我决定在黄河口屏居,枕着一枚涛声而眠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的血液和骨骼  经历着轮回与生死  2  我的目光,一再
期刊
一只昆虫  一只昆虫死在了人来人往的路上  一只蚂蚁发现了它  冒着随时被踩踏的危险  一只蚂蚁与更多的蚂蚁赶到了它的身边  那么多的蚂蚁围着它、抬着它  像是在给它送葬  又像是送它回家  活着是一粒行走的泥土  预感危险来临倾巢迁徙的蚂蚁  发现猎物齐心捕捉的蚂蚁  一生都在寻找食物的路上忙碌奔波的蚂蚁  对人为的捣毁和自然的灾难无可奈何的蚂蚁  喜怒哀乐都听不见声音的蚂蚁  在无声无息中死亡
期刊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的女主角爱玛是一位农家女,也因为这样的身份,她的父亲匆匆将她嫁给一个当地的体面医生夏尔·包法利,因为婚姻不符合她的梦幻爱情,她在婚姻中两度偷情,但偷情没让她收获爱情,爱玛借了许多高利贷,走投无路之后服毒自杀。那么,爱玛为什么走投无路,绝望自杀呢?笔者认为,一切都是欲望的作祟。  “欲望化书写”的类型有三种:情感欲望、权力欲望以及物
期刊
等待  手指轻柔地穿过我的长发  像船槳静寂地划过情感的河流  温柔的吻只能停留一秒  余下的是一生的等待  等待夕阳下那久违的笑容  等待冬日忆起夏日的那把折扇  河水时而欢欣,时而忧郁  我听它歌唱,用毕生的时光  岁月  岁月是个会隐形的小偷  悄悄带走了我青春的密码  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  让我知道,他每天都来过  岁月是个最冷酷的小偷  无情窃取了我曾热恋的心  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隔一
期刊
一句拖着长腔的道白  惊醒满台的风声雨声  唏嘘,沿着灯光游走  水袖飘飘  跌宕一曲清音绝唱  翻开旧时光  久远的章节,在一場花事里  泪落纷纷  旧的江山,新的美人  历史,只一个莲步  已千回百转  掬一捧光阴疗伤  这红尘,是非恩怨  谁能说的清  一声慢板  岁月,打马而过  岁月的门坎  没有比门坎更深的意象  门里,青葱岁月;门外,秋叶凋零  一支岁月的长篙  渡,云来云往,风声雨
期刊
一种需求  被风隐去了解释权  夜色暂且为疲惫的身心保密  梦被星月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情感左右摇摆  尘埃似落未定  一枚失语的钥匙  经复制后粘贴在  极具隐喻的空间  日子,被钝旧的时光刀  一点一点地剥离  由岁月积攒的希冀  辉映着思想深处的卑微  骨子里残存的乡土气息  亦被喧嚣的市声反复地冲洗     旧 衣 裳  我习惯于翻箱倒柜  在一袭樟脑的气味中濯心  曾经熟悉的味道  还眷
期刊
那年春风依旧浩荡  而你却没来  满枝的桃花不敢落去  那日的衣袂飘逸  经年的桃花不能自持  彻底堕落  灿烂若雨  翻天覆地  那时时间是真理的过滤器  你是他唯一的真理  也是他内心鲜活的格局  山川  逃匿的梦境沉于午夜的月光  天空的飞翔隐于想象的翅膀  滋生更深的睡眠  岸是時间的盛宴  玫瑰焦虑于虚幻的爱情  真实的表白死于咽喉  晚开的蔷薇是有意的  她的惊世骇俗  让所有的等待破
期刊
撇开众生喧闹  一座清净庙宇 独有的安詳  轻偎着夕阳辽阔  慈悲于俯仰间滴落  隐去晚钟 封堵双耳的凡尘  如何感应 通往佛国之阶  一级 一级 渐没入云海的节奏  浓荫给古树 披上夜色  也给一只松鼠  蒙上清修打坐的禅意  日暮流光 常被匆匆倾倒  亦偶有参悟 如灌顶一瓢
期刊
智啊威,1991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有小说发表于《山花》《天涯》《作品》《青年作家》《文艺报》《广州文艺》《小说林》《牡丹》《莽原》等期刊。  一九九六年的豫东连日阴雨,河水暴涨,我坐在马河桥上,垂下双脚,湍急的水浪有時能咬住我的脚心,痒痒的很舒服。  那天河水浑浊,飘着水草和木头,偶有牲畜从上游顺水而来,被流水裹挟着,沉沉浮浮,向东而逝。这时的岸边总会奔着一个人,目光盯着河中牲畜,脚下跌跌撞撞,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