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语文高考全国卷的第一道必考试题。由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所以,该题虽然分值不高(三道小题,共9分),但难度却不低。尤其是自2017年修订的《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以来,考查的综合性和阅读的整体性特点日渐凸显,同时随着选文字数逐年的明显增加(2019年全国Ⅰ卷、Ⅱ卷的文本字数均超过1200字),试题阅读、解答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或者消遣,可以慢慢把文章读完直至读懂;而在考场上就不同了,考场上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我们不可能字斟句酌,慢慢研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快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就是笔者总结的几点备考策略,供考生们参考。
一、典例剖析。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呈现三大特点:
第一,选材主要为社会科学类文本,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以政论文、时评为辅。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为政论文:《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作者:铁凝);全国Ⅱ卷、Ⅲ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Ⅱ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作者:叶嘉莹),全国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者:李荣启);2018年全国Ⅰ、Ⅱ、Ⅲ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作者:杨国荣),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作者:袁梦倩),全国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作者:陈忠);2017年全国Ⅰ、Ⅱ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Ⅰ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作者:曹明德),全国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作者:万明),全国Ⅲ卷为时评,《留住乡愁》(作者:陆邵明)。
第二,考查面广。特别是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独设题考查,更加突出了《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重点。
第三,题型固定为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选项更加注重“高度浓缩”“理解与思考”“推理与引申”,避免了对原句的简单摘取,难度明显增加。
二、备考策略。解答论述类试题的基本策略是: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览”“三找”“六辨”法,找出关键词、句,把题干选项代入原文的相关句、段(区域)进行比对、甄别、排除。
【要领解说】“一览”,就是一览全文。通过对全文的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阅读文本之前,可以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题目(任务)去阅读,这样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通过“一览全文”,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中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思路、论证方法、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论点态度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基础。
“三找”,指找出三种关键句。第一种是论点句。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观点。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通常用判断句来表达。论点句的位置可能在标题、文首、文尾或中间。如果论点句出现在文首(较常见),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写法;如果在文尾的话,就是所谓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的写法,可以找到诸如“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带标志性的语句。第二种是论据句。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事例论据句的标志有“如、例如”等;事理论据句的标志有“如果……那么”等。第三种是脉络层次句。例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找出这些关键句,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文意,有时可能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找出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这就更加快了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六辨”,是指辨析六类标志性词语。第一类是“年代、数据词”。例如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多数、少量、部分、凡是、凡、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数量、范围的词语)。第二类是“修饰限制词”。例如重要的(“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第三类是代词。例如“这、那、它、其、如此”等。第四类是“已然、未然”词。例如表时间的(“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已经、将来、正在、目前”等),表或者必然(“如果、可能、也许、或许、一定、必然、预计”等)。第五类是逻辑思路词。例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表示分类分层的(“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举例的(例如、如)。第六类是表示反复强调的词,这类词语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三、真题演练:(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位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或者消遣,可以慢慢把文章读完直至读懂;而在考场上就不同了,考场上的阅读是为了准确快速地解题得分,我们不可能字斟句酌,慢慢研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掌握一些快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就是笔者总结的几点备考策略,供考生们参考。
一、典例剖析。综观近三年来的语文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呈现三大特点:
第一,选材主要为社会科学类文本,其中以学术论文为主,以政论文、时评为辅。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为政论文:《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作者:铁凝);全国Ⅱ卷、Ⅲ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Ⅱ卷《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作者:叶嘉莹),全国Ⅲ卷《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作者:李荣启);2018年全国Ⅰ、Ⅱ、Ⅲ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Ⅰ卷《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作者:杨国荣),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作者:袁梦倩),全国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作者:陈忠);2017年全国Ⅰ、Ⅱ卷均为学术论文,分别是:全国Ⅰ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作者:曹明德),全国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作者:万明),全国Ⅲ卷为时评,《留住乡愁》(作者:陆邵明)。
第二,考查面广。特别是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单独设题考查,更加突出了《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重点。
第三,题型固定为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选项更加注重“高度浓缩”“理解与思考”“推理与引申”,避免了对原句的简单摘取,难度明显增加。
二、备考策略。解答论述类试题的基本策略是: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在此基础上,运用“一览”“三找”“六辨”法,找出关键词、句,把题干选项代入原文的相关句、段(区域)进行比对、甄别、排除。
【要领解说】“一览”,就是一览全文。通过对全文的快速浏览,整体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阅读文本之前,可以先浏览文后的题目,带着题目(任务)去阅读,这样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通过“一览全文”,尽可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对文中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写作思路、论证方法、重要概念、中心意思、论点态度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答题奠定基础。
“三找”,指找出三种关键句。第一种是论点句。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持的观点。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论点通常用判断句来表达。论点句的位置可能在标题、文首、文尾或中间。如果论点句出现在文首(较常见),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的写法;如果在文尾的话,就是所谓的“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的写法,可以找到诸如“总之”“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带标志性的语句。第二种是论据句。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事例论据句的标志有“如、例如”等;事理论据句的标志有“如果……那么”等。第三种是脉络层次句。例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找出这些关键句,有助于我们迅速把握文意,有时可能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找出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这就更加快了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六辨”,是指辨析六类标志性词语。第一类是“年代、数据词”。例如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多数、少量、部分、凡是、凡、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数量、范围的词语)。第二类是“修饰限制词”。例如重要的(“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第三类是代词。例如“这、那、它、其、如此”等。第四类是“已然、未然”词。例如表时间的(“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已经、将来、正在、目前”等),表或者必然(“如果、可能、也许、或许、一定、必然、预计”等)。第五类是逻辑思路词。例如表示因果关系的(“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的(“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表示分类分层的(“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举例的(例如、如)。第六类是表示反复强调的词,这类词语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三、真题演练:(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②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位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③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