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中就有新颖、独特、巧妙的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陶冶,是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对学生敏锐思维,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情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也是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产生创造设想的催化剂。本文从进行美育渗透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情感。
[关键词]创造教育 审美思维 创造情感
“培养创造意识,启动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缔造中华未来”这是武迪生给中小学创造教育的题词。中小学教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就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未来的劳动者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素质,具备适应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所谓创造,实质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达到某种目的,解决某个问题时,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从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过程,他是人们进行前所未有的活动、做出前所未有的发现、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的总称。那么,要想达到创造的目的,那对平时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训练,就必不可少了。说到这,有人会提出疑问:发明、制造需要创造,语文还要谈什么创造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创造除了科学创造、技术创造之外,还包括艺术创造,而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则属于这个范畴。
一个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中就有新颖、独特、巧妙的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陶冶,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日常的培养和训练。再者,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因此,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敏锐思维的培养。
思维快捷、创造美的训练和培养,要讲求综合效应,除了传统以外,还要重视创新。创造活动是情感性极强的一种活动。情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也是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产生创造设想的催化剂。在创造情感的陶冶中,美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美育渗透能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语文教育离不开审美,只有把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我反复指导学生进行对美的形象的感受、理解、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吸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语言表现方法。同时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美好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格,开发创造美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美为创造美打下情感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美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一些课文或选段以青松翠柏、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以及戈壁荒滩等作为歌咏对象,把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描绘出来。语美、景美、情美之处,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学生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如讲解《天山景物记》一文时,抓住寓情于景,情交融这一特点,找出优美词诵读。在描写天山远景时,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再加之以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体会自然美的同时,了解作者良苦用心——抒发对天山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再如我在讲《菏塘月色》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月光或菏花的文章、诗句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再现一幅幅优美图景,从而激起学生的爱美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审美心扉,以强烈的欣赏欲望进入课文构筑情感世界尽量把作者物态化的审美体验再度还原出来化“彼情彼景”为“此情此景”。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营造出一种似梦非梦朦胧恍惚的情绪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欣赏作品,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受到训练,心灵得到净化,为创造美打下情感基础。
三、通过艺术形象使审美思维理性化
教材内容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能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现实社会的本质。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勤劳敢于抵抗黑暗现实;《雷雨》中的工人阶级鲁大海和资产阶级的周朴园;《药》中吃苦耐劳,不觉醒的华老栓等都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老师对这些形象的分析,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审美思维是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即随着对事物具体的外部形态的感知而同时进行的思维。直觉思维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相关联的整体意义。随时推断的直觉思维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借助这些形象我引导学生从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与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个或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深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总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型的,我们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多方面素质,具备适应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创造情感。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2002年第三期.主编:苏忠理.
[2]《教育时报》.2005年5、6期.主编:李默.
[3]《语文报》.主编:任彦钧.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
[关键词]创造教育 审美思维 创造情感
“培养创造意识,启动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缔造中华未来”这是武迪生给中小学创造教育的题词。中小学教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就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未来的劳动者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素质,具备适应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进取心和开拓精神。
所谓创造,实质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达到某种目的,解决某个问题时,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从而提出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过程,他是人们进行前所未有的活动、做出前所未有的发现、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的总称。那么,要想达到创造的目的,那对平时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训练,就必不可少了。说到这,有人会提出疑问:发明、制造需要创造,语文还要谈什么创造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创造除了科学创造、技术创造之外,还包括艺术创造,而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则属于这个范畴。
一个好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其中就有新颖、独特、巧妙的构思,给人以美的享受,精神陶冶,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日常的培养和训练。再者,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因此,为了使学生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敏锐思维的培养。
思维快捷、创造美的训练和培养,要讲求综合效应,除了传统以外,还要重视创新。创造活动是情感性极强的一种活动。情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也是调动人的创造潜能,产生创造设想的催化剂。在创造情感的陶冶中,美感是很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美育渗透能培养良好的审美素质
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语文教育离不开审美,只有把审美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我反复指导学生进行对美的形象的感受、理解、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吸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语言表现方法。同时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美好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格,开发创造美的情感。
二、通过欣赏美为创造美打下情感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美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一些课文或选段以青松翠柏、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以及戈壁荒滩等作为歌咏对象,把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描绘出来。语美、景美、情美之处,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叫绝。学生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如讲解《天山景物记》一文时,抓住寓情于景,情交融这一特点,找出优美词诵读。在描写天山远景时,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再加之以适当的评价,使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体会自然美的同时,了解作者良苦用心——抒发对天山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再如我在讲《菏塘月色》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月光或菏花的文章、诗句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阅读经验再现一幅幅优美图景,从而激起学生的爱美之情。接着进一步诱导学生敞开自己的审美心扉,以强烈的欣赏欲望进入课文构筑情感世界尽量把作者物态化的审美体验再度还原出来化“彼情彼景”为“此情此景”。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营造出一种似梦非梦朦胧恍惚的情绪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欣赏作品,打下了基础。也使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受到训练,心灵得到净化,为创造美打下情感基础。
三、通过艺术形象使审美思维理性化
教材内容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能积极地揭示生活的真实,概括并反映现实社会的本质。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窦娥冤》中的窦娥善良勤劳敢于抵抗黑暗现实;《雷雨》中的工人阶级鲁大海和资产阶级的周朴园;《药》中吃苦耐劳,不觉醒的华老栓等都是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通过老师对这些形象的分析,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
审美思维是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即随着对事物具体的外部形态的感知而同时进行的思维。直觉思维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相关联的整体意义。随时推断的直觉思维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借助这些形象我引导学生从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与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个或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进而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深省、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总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型的,我们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多方面素质,具备适应和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语文学科是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审美素质,培养创造情感。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2002年第三期.主编:苏忠理.
[2]《教育时报》.2005年5、6期.主编:李默.
[3]《语文报》.主编:任彦钧.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