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在师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学习艺术的经历中,亲身感受到郭兰英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艺术品德和高尚情操,对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学生的思想品格起到的良好教育作用。本文结合实际事例从不同的层面论述了师德品行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艺先学做人 身先士卒 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
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歌唱家郭兰英的歌声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守在墙上的小喇叭旁听她唱歌,后来我跟着小喇叭学会了很多她唱的歌,应该说她是我学习艺术最早的启蒙老师。使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1981年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最崇拜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竟来到了我家乡,进行《歌剧片段专场》的巡回演出。我的主课老师武秀之教授亲自带领着我拜访了她,我就这样幸运地认识了郭兰英老师,也才有了以后师从与她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的机会。
我跟郭兰英老师学习以后才知道,她是为了完成周总理“一定要把民族艺术传给下一代”的遗愿,才毅然决然地告别心爱的舞台,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民族艺术教育的事业中,坚定不移地开始她艰难的艺术教育传承工程。1982年9月我有幸成为她被请进专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亲授的第一位正式学生,师从于她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在二十几年的舞台艺术和教学实践中,恩师的高贵品格、敬业精神、民族气节、艺术品位等一直激励、影响、指导着我的工作和学习。在我所取得的成绩和教学成果中无不渗透着她的心血,体现着她的艺术观念。本文仅就我跟随郭兰英老师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所亲身感受到的,谈一些她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方面的体会。
一、教书育人,教人交心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德的教诲传导过程。老师的言表身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我在师从郭兰英老师学习民族艺术的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地是她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给我上的第一课不是唱歌,而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她首先跟我讲:学艺先要学做人。因为舞台上的举手投足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德,艺术上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她希望我在继承民族艺术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学习民族艺术是一项很苦的事业,因此她要我不怕吃苦,肯下功夫,踏踏实实的学习真本事,千万不能图虚名。她非常亲和地询问了我的家庭生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学习民族艺术的目的等。并介绍了她的艺术观点、教学目的以及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倾心交谈,消除了我这个新学生在“歌唱家老师”面前的紧张和顾虑,师生之间的心很快就贴近了,教和学的目的明确了,我学习的信心也十足了。这正像她上舞台赢得观众的心一样,第一课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为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教学中老师的楷模作用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身上也因仿效而潜存着老师的影子。我跟郭兰英老师学习时她已年过半百,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的磨难,身心都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她还每天坚持早上早起,穿上练功衣,带上刀剑到公园里练功练唱。她已经成为著名的歌唱家了还能那样的敬业,使我对老师产生了更加敬佩之情,对我的学习也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我把对老师的这种崇敬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发奋,并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很快就形成了一种亲密、融洽、愉快地师生关系。正因为郭兰英老师坚持练功不辍,1984年复排歌剧《白毛女》时,她又以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基本功成功地出演了全剧,以五十多岁的高龄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十六七岁“喜儿”的完美形象,再次征服了观众的心。同行佩服她艺术功底深厚,观众称赞她艺术不减当年。她经常跟我们讲坚持练功的重要性,因为“功到用时方恨少,”“机会只给平时有准备的人”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做了教师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和学之间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思想品德、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独特的魅力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三、尊重师长,尊重观众
永远把观众当成最可尊敬的人,这是郭兰英老师最为崇尚的演员品质。她多次强调演员上台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对待观众,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观众。舞台上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每句唱腔甚至每个字都要照顾到每一个观众,要让观众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要用最美的艺术去感染观众。记得老师在对我进行上下舞台的训练时,她带领我练习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她要求我上台时要走出自信,走出热情,走出风度和艺术的美感。一边上场一边还要求默念潜台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今天来为大家演唱,您就是我的师长,请您多多指教。”演唱完毕下场跟观众鞠躬时,心里还要跟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亲爱的观众,请您多提宝贵意见。”每次上课前后她都要求我先给为我伴奏的老师恭恭敬敬的鞠躬致谢。她还要求我们不仅要尊敬领导和老师,更要尊重基层群众,包括门卫以及打扫卫生的普通工作人员。因为艺术创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她经常发自内心的真心感激所有与她合作过的师长、同事,包括舞台灯光等幕后的工作人员。
记得有一年春节在保定演出,郭兰英老师患重感冒高烧三十九度,大家都劝她不要上台,可她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一定要坚持带病演出。为了怕出虚汗多影响演出,她提前准备了一条毛巾让我在幕边为她拿着,当一曲《绣金匾》唱完下台来时,只见她满脸都是泪水和汗水……在观众热烈的欢呼声中,她一连唱了很多首歌,当晚演出非常成功,可她根本没有让观众看出她在生病。演出完我搀扶着她走出剧场的时候,一群年岁较大的观众等待在那里想见见她,我老师病得浑身发抖,可她不但没有拒绝,相反还让我帮她把头巾取下来,非常和蔼可亲的对他们说:“来吧我的老观众们,走近点儿,好看得更清楚些”。事后她跟我讲,当晚她是以最大的毅力控制住自己尽可能地不显出病态来,上舞台就应该把最好的艺术给观众。老师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小事中显示出的美好品德,似甘泉、似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四、立足民族艺术,广采众家之长
郭老师在走民族民间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六十年代初,国内声乐界受西化的影响,在“土洋之争”中有人认为民族唱法不科学。郭兰英老师在面临被迫改变唱法的困境时,为了证明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她以十足的勇气于1963年在北京举办了“郭兰英民族声乐独唱音乐会”。成功的演唱不但显示了她坚定的民族气节,还在艺术界特别是声乐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扭转了一些所谓的“民族唱法落后”的错误观念。她高水平的歌唱功力充分证明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不但是科学的,而且还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去学习的。郭兰英老师把民族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她常说,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艺术,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倾尽一生的精力也学不完用不尽的。她从小学习山西梆子,后来又学习了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京剧、曲艺说唱、各地民歌等。她创造性地把在戏曲中练就的唱功和做功、身段和声腔特点,运用到歌剧人物的表演中,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溶化到歌剧人物的塑造中,使得她的表演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郭老师虽然坚持走民族民间艺术的道路,但她从不排斥外来的音乐文化和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亲自听到过她唱俄罗斯民歌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真是特别的有韵味。懂俄语的专家门称赞她的演唱发音十分准确。她在设计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逃跑的舞蹈中,不仅融进了很多戏曲、民间舞的表现手法,还巧妙地运用了芭蕾舞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在特别情境中的特殊感情。她平时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多听多看多琢磨,多从民族民间以及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养料。为了博采众家之长,她常常亲自带我去观看各种演出。如:著名曲艺家骆玉笙和魏喜奎老师的曲艺演唱专场;河北梆子名家刘玉铃老师的折子戏专场,以及山西的河曲二人台、东北二人转等。她对我说,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你才能够踏下心来学好它。她嘱咐我:学习众家之长是为了丰富自己,而不是把自己打倒。学艺术不要学死,要活用,要神似,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她以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来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本民族的艺术,培养我们为继承民族艺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五、口传心授,严格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是一种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郭老师讲课,不是单一的只注重声音,而是进行情、声、字、气、味,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训练。记得在给我排练歌剧《白毛女》“喜儿”从黄家逃跑一幕时,为了表现喜儿在夜晚匆忙逃跑路上的紧张、恐慌、悲愤交加的复杂情感,我老师设计了摔倒、爬起、圆场、搓步等一套幅度较大的跑中唱、唱中舞的歌舞表演。为了能让我学好这段戏,除了掰开揉碎的跟我讲人物的内在感情,唱腔的抑扬顿挫外,郭老师还不顾年事已高,一遍又一遍的亲自给我做示范,手把手的教我边唱边舞的技巧。每次看到老师摔倒又爬起,累得满身大汗的样子,都令我十分感动又使我于心不忍。老师做的示范表演,技术娴熟一步到位,能使学生一下明白很多问题。这种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起着快速有效的直观作用,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当我找不到感觉进展缓慢时,郭老师不但不批评不急躁,相反会安慰我要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并耐心分析问题所在,帮助我从迷茫或困境中走出来。每当我进步的时候,她总会及时的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捕捉、感悟正确的方法。
郭兰英老师在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又是非常严格的。记得当年在一次声乐课上,有几位比较有名望的专家老师来听课,我因怕唱不好给老师丢面子心里紧张而乱了方寸,下课后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她说,不管谁来听课,你都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受生活中任何情绪的影响。你总担心自己唱不好,怕出错,怕给老师丢面子,这都是不利于学习的杂念!你越怕唱不好就越唱不好。课堂上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唱不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就是要在下面下功夫把问题解决好,上台后才能把完美的艺术献给观众。一定要养成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的好习惯。只有注意力集中了,心态摆正了,你才能够消除紧张,减轻恐惧的心理,只有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你的技艺,创造出美好的艺术去感染观众。“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她的话语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灵,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我受益匪浅。
六、平易近人,善良真诚
郭兰英老师虽然是著名的艺术家,但在生活中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她为人厚道、善良朴实、正直诚实、平易近人。在学习上她对学生“晓之以理,细如雨丝”,而在生活上,她更是“动之以情,深于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记得我在学习歌剧《白毛女》喜儿从黄家逃跑一幕时,不慎扭了腰,伤了坐骨神经,难忍的疼痛使我彻夜难眠,躺在床上生活都不能自理。老师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我接到家里,到处为我寻医求药。最使我感动的是大热天还亲自为我擦洗身体,无微不至的照料我的生活。每当想起当年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无法控制自己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老师将全部的爱,通过各种方式倾注给学生,她的慈爱宽厚,温和亲切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如今在“长大后我就成了她”的时候,我在自然而然地仿效着她的样子,把我的爱无私的奉献给新的一代,以自身的品行影响、教育着我的学生。
七、以歌唱之声,传人民之情
郭老师的歌唱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动和震撼,是因为她在表演艺术中始终突出一个“情”字,她培养我们要动真情、用深情、借用情、善表情。她认为,在歌唱的诸多要素中,情重为魂。有时候为了感情的需要甚至可以牺牲声音的完美来为表“情”服务。例如在打到“四人帮”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一次演出中,当唱到“三绣周总理”的时候,她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之情,咽喉哽咽、泣不成声,致使声音不能正常发挥。可她声泪俱下的演唱却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在教学中,她更是把表达“情感”的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她要求演唱时一定要“情在先,声在后”,情感不到,宁可不发声。一定要注重感情的表达,要养成“未出声先有情”、有人物、有意境、有画面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一种条件反射。郭兰英老师最不赞成对学生进行纯技术地操练,她从不把技艺分割开来,始终坚持以情带声、“唱”“做”一体的完整性艺术教学。
郭兰英老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她给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确立了发展的坐标。因此,学习整理研究她的艺德品行、歌唱表演、歌剧人物创造、艺术观点、教学方法等是需要我们从事民族声乐事业的同行们认认真真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音乐研究》.1995年3月第一期第12页.
[2]刘大海.《演唱艺术家郭兰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山西第一次印刷.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学艺先学做人 身先士卒 言传身教 教书育人
著名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歌唱家郭兰英的歌声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守在墙上的小喇叭旁听她唱歌,后来我跟着小喇叭学会了很多她唱的歌,应该说她是我学习艺术最早的启蒙老师。使我做梦也没想到的是1981年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最崇拜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竟来到了我家乡,进行《歌剧片段专场》的巡回演出。我的主课老师武秀之教授亲自带领着我拜访了她,我就这样幸运地认识了郭兰英老师,也才有了以后师从与她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的机会。
我跟郭兰英老师学习以后才知道,她是为了完成周总理“一定要把民族艺术传给下一代”的遗愿,才毅然决然地告别心爱的舞台,决定把自己的后半生投入到民族艺术教育的事业中,坚定不移地开始她艰难的艺术教育传承工程。1982年9月我有幸成为她被请进专业院校——中国音乐学院亲授的第一位正式学生,师从于她学习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在二十几年的舞台艺术和教学实践中,恩师的高贵品格、敬业精神、民族气节、艺术品位等一直激励、影响、指导着我的工作和学习。在我所取得的成绩和教学成果中无不渗透着她的心血,体现着她的艺术观念。本文仅就我跟随郭兰英老师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所亲身感受到的,谈一些她在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方面的体会。
一、教书育人,教人交心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德的教诲传导过程。老师的言表身行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我在师从郭兰英老师学习民族艺术的过程中,感受最为深刻地是她非常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给我上的第一课不是唱歌,而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她首先跟我讲:学艺先要学做人。因为舞台上的举手投足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品德,艺术上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她希望我在继承民族艺术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学习民族艺术是一项很苦的事业,因此她要我不怕吃苦,肯下功夫,踏踏实实的学习真本事,千万不能图虚名。她非常亲和地询问了我的家庭生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学习民族艺术的目的等。并介绍了她的艺术观点、教学目的以及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倾心交谈,消除了我这个新学生在“歌唱家老师”面前的紧张和顾虑,师生之间的心很快就贴近了,教和学的目的明确了,我学习的信心也十足了。这正像她上舞台赢得观众的心一样,第一课就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为日后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教学中老师的楷模作用对学生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身上也因仿效而潜存着老师的影子。我跟郭兰英老师学习时她已年过半百,经过文化革命十年浩劫的磨难,身心都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但她还每天坚持早上早起,穿上练功衣,带上刀剑到公园里练功练唱。她已经成为著名的歌唱家了还能那样的敬业,使我对老师产生了更加敬佩之情,对我的学习也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我把对老师的这种崇敬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发奋,并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很快就形成了一种亲密、融洽、愉快地师生关系。正因为郭兰英老师坚持练功不辍,1984年复排歌剧《白毛女》时,她又以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基本功成功地出演了全剧,以五十多岁的高龄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十六七岁“喜儿”的完美形象,再次征服了观众的心。同行佩服她艺术功底深厚,观众称赞她艺术不减当年。她经常跟我们讲坚持练功的重要性,因为“功到用时方恨少,”“机会只给平时有准备的人”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在我做了教师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和学之间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思想品德、日常的行为习惯以及独特的魅力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三、尊重师长,尊重观众
永远把观众当成最可尊敬的人,这是郭兰英老师最为崇尚的演员品质。她多次强调演员上台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对待观众,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观众。舞台上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每句唱腔甚至每个字都要照顾到每一个观众,要让观众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要用最美的艺术去感染观众。记得老师在对我进行上下舞台的训练时,她带领我练习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她要求我上台时要走出自信,走出热情,走出风度和艺术的美感。一边上场一边还要求默念潜台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今天来为大家演唱,您就是我的师长,请您多多指教。”演唱完毕下场跟观众鞠躬时,心里还要跟观众进行感情交流:“亲爱的观众,请您多提宝贵意见。”每次上课前后她都要求我先给为我伴奏的老师恭恭敬敬的鞠躬致谢。她还要求我们不仅要尊敬领导和老师,更要尊重基层群众,包括门卫以及打扫卫生的普通工作人员。因为艺术创作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她经常发自内心的真心感激所有与她合作过的师长、同事,包括舞台灯光等幕后的工作人员。
记得有一年春节在保定演出,郭兰英老师患重感冒高烧三十九度,大家都劝她不要上台,可她为了不让观众失望一定要坚持带病演出。为了怕出虚汗多影响演出,她提前准备了一条毛巾让我在幕边为她拿着,当一曲《绣金匾》唱完下台来时,只见她满脸都是泪水和汗水……在观众热烈的欢呼声中,她一连唱了很多首歌,当晚演出非常成功,可她根本没有让观众看出她在生病。演出完我搀扶着她走出剧场的时候,一群年岁较大的观众等待在那里想见见她,我老师病得浑身发抖,可她不但没有拒绝,相反还让我帮她把头巾取下来,非常和蔼可亲的对他们说:“来吧我的老观众们,走近点儿,好看得更清楚些”。事后她跟我讲,当晚她是以最大的毅力控制住自己尽可能地不显出病态来,上舞台就应该把最好的艺术给观众。老师在日常生活的诸多小事中显示出的美好品德,似甘泉、似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四、立足民族艺术,广采众家之长
郭老师在走民族民间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六十年代初,国内声乐界受西化的影响,在“土洋之争”中有人认为民族唱法不科学。郭兰英老师在面临被迫改变唱法的困境时,为了证明民族声乐的科学性,她以十足的勇气于1963年在北京举办了“郭兰英民族声乐独唱音乐会”。成功的演唱不但显示了她坚定的民族气节,还在艺术界特别是声乐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扭转了一些所谓的“民族唱法落后”的错误观念。她高水平的歌唱功力充分证明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不但是科学的,而且还值得我们下大功夫去学习的。郭兰英老师把民族艺术视为自己的生命。她常说,民族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深受广大人民欢迎的艺术,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倾尽一生的精力也学不完用不尽的。她从小学习山西梆子,后来又学习了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京剧、曲艺说唱、各地民歌等。她创造性地把在戏曲中练就的唱功和做功、身段和声腔特点,运用到歌剧人物的表演中,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溶化到歌剧人物的塑造中,使得她的表演艺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郭老师虽然坚持走民族民间艺术的道路,但她从不排斥外来的音乐文化和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我亲自听到过她唱俄罗斯民歌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真是特别的有韵味。懂俄语的专家门称赞她的演唱发音十分准确。她在设计民族歌剧《白毛女》喜儿逃跑的舞蹈中,不仅融进了很多戏曲、民间舞的表现手法,还巧妙地运用了芭蕾舞的艺术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在特别情境中的特殊感情。她平时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多听多看多琢磨,多从民族民间以及其他姊妹艺术中汲取养料。为了博采众家之长,她常常亲自带我去观看各种演出。如:著名曲艺家骆玉笙和魏喜奎老师的曲艺演唱专场;河北梆子名家刘玉铃老师的折子戏专场,以及山西的河曲二人台、东北二人转等。她对我说,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你才能够踏下心来学好它。她嘱咐我:学习众家之长是为了丰富自己,而不是把自己打倒。学艺术不要学死,要活用,要神似,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她以艺术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来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本民族的艺术,培养我们为继承民族艺术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五、口传心授,严格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是一种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郭老师讲课,不是单一的只注重声音,而是进行情、声、字、气、味,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训练。记得在给我排练歌剧《白毛女》“喜儿”从黄家逃跑一幕时,为了表现喜儿在夜晚匆忙逃跑路上的紧张、恐慌、悲愤交加的复杂情感,我老师设计了摔倒、爬起、圆场、搓步等一套幅度较大的跑中唱、唱中舞的歌舞表演。为了能让我学好这段戏,除了掰开揉碎的跟我讲人物的内在感情,唱腔的抑扬顿挫外,郭老师还不顾年事已高,一遍又一遍的亲自给我做示范,手把手的教我边唱边舞的技巧。每次看到老师摔倒又爬起,累得满身大汗的样子,都令我十分感动又使我于心不忍。老师做的示范表演,技术娴熟一步到位,能使学生一下明白很多问题。这种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方法起着快速有效的直观作用,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在学习中当我找不到感觉进展缓慢时,郭老师不但不批评不急躁,相反会安慰我要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并耐心分析问题所在,帮助我从迷茫或困境中走出来。每当我进步的时候,她总会及时的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捕捉、感悟正确的方法。
郭兰英老师在教学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又是非常严格的。记得当年在一次声乐课上,有几位比较有名望的专家老师来听课,我因怕唱不好给老师丢面子心里紧张而乱了方寸,下课后受到了老师严厉的批评。她说,不管谁来听课,你都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受生活中任何情绪的影响。你总担心自己唱不好,怕出错,怕给老师丢面子,这都是不利于学习的杂念!你越怕唱不好就越唱不好。课堂上就是要解决问题的,唱不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就是要在下面下功夫把问题解决好,上台后才能把完美的艺术献给观众。一定要养成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的好习惯。只有注意力集中了,心态摆正了,你才能够消除紧张,减轻恐惧的心理,只有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你的技艺,创造出美好的艺术去感染观众。“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她的话语重重地敲击着我的心灵,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朴实的工作作风,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我受益匪浅。
六、平易近人,善良真诚
郭兰英老师虽然是著名的艺术家,但在生活中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她为人厚道、善良朴实、正直诚实、平易近人。在学习上她对学生“晓之以理,细如雨丝”,而在生活上,她更是“动之以情,深于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记得我在学习歌剧《白毛女》喜儿从黄家逃跑一幕时,不慎扭了腰,伤了坐骨神经,难忍的疼痛使我彻夜难眠,躺在床上生活都不能自理。老师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我接到家里,到处为我寻医求药。最使我感动的是大热天还亲自为我擦洗身体,无微不至的照料我的生活。每当想起当年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无法控制自己对恩师的感激之情。老师将全部的爱,通过各种方式倾注给学生,她的慈爱宽厚,温和亲切成为学生行为的楷模,如今在“长大后我就成了她”的时候,我在自然而然地仿效着她的样子,把我的爱无私的奉献给新的一代,以自身的品行影响、教育着我的学生。
七、以歌唱之声,传人民之情
郭老师的歌唱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动和震撼,是因为她在表演艺术中始终突出一个“情”字,她培养我们要动真情、用深情、借用情、善表情。她认为,在歌唱的诸多要素中,情重为魂。有时候为了感情的需要甚至可以牺牲声音的完美来为表“情”服务。例如在打到“四人帮”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一次演出中,当唱到“三绣周总理”的时候,她实在控制不了自己对总理的怀念之情,咽喉哽咽、泣不成声,致使声音不能正常发挥。可她声泪俱下的演唱却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深深打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在教学中,她更是把表达“情感”的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她要求演唱时一定要“情在先,声在后”,情感不到,宁可不发声。一定要注重感情的表达,要养成“未出声先有情”、有人物、有意境、有画面的良好习惯,使之成为一种条件反射。郭兰英老师最不赞成对学生进行纯技术地操练,她从不把技艺分割开来,始终坚持以情带声、“唱”“做”一体的完整性艺术教学。
郭兰英老师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她给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确立了发展的坐标。因此,学习整理研究她的艺德品行、歌唱表演、歌剧人物创造、艺术观点、教学方法等是需要我们从事民族声乐事业的同行们认认真真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郭兰英的艺术道路及其成就”.《音乐研究》.1995年3月第一期第12页.
[2]刘大海.《演唱艺术家郭兰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1986年10月山西第一次印刷.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