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为何遭炮打?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o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一年一度高考的临近,一向被视为高考最重要科目之一、安排在考试第一堂的语文,又成了一些专家学者们"炮轰"的对象。
  "语文,我为你流泪","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中学语文坑死人","遗忘和隔离的工具"……
  中学语文,你到底怎么了?
  
  王蒙能考多少分?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几次做过中学语文标准化试卷,想看看自己能得多少分。结果成绩都不理想,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只有60 分,剩下的,连及格都达不到。王蒙认为,这些试卷的答案都相当死板,不是A就是B 。他提出,现在流行的标准化试卷也许是受英语电脑化、数据化考试的影响,亟待改革。
  在冰心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王蒙就曾经感慨地说:"今后还有这样大气和高明、有教养而纯洁的人吗?伟大古老的中华民族,不是应该多有几个冰心这样的人物吗?"眼见20世纪的中国文化大师们一个个走了,真叫人害怕后继无人。
  许多专家学者在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之后,英雄所见略同:新中国文化大师人才凋零,"中学语文"罪责难逃。日前,在"草原部落创作室"主任贺雄飞的策划下,一部以"拯救中学语文"为己任的著作《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出征了:孔庆东、摩罗、余杰上阵主编,严家炎、钱理群、王富仁、蓝棣之等全力顾问,葛兆光、杨东平、孙绍振等冲锋陷阵,直捣"中学语文"幕后可悲的僵化思想体系。
  编者在"拯救语文"一文中这样说:悲惨的中学生朋友,我的弟弟妹妹,你们学了12年语文,居然写不好一张字条;你们学过数百篇课文,居然听不懂一首歌谣;你们呕心沥血背诵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标准答案",只不过是为了应付几个小时的高考。假如你考上了中文系,大学老师第一天就会告诉你:"把你从前所学的,全部扔掉。"可怜的中学语文老师,你们也明知这样的教材不对,这样的教法不好,可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大学,为了让家长露出微笑,为了能当上"优秀教师",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指导"……你们只好牙掉了咽下肚硬把老鼠讲成猫。你们在教研室也是愤愤不平,对"标准答案"热讽冷嘲,可是一走进教室,你们就黑手高悬黑教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此时,举国上下一片声讨"中学语文"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有一点夸张和激愤,然而那是因为爱之深,痛之切;那是因为他们要拯救的,是世上最沉重最豪华的"泰坦尼克号",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
  
  学生的茫然和家长的尴尬
  
  几乎每一个家长,包括在中国文学方面颇有成就的家长,似乎都尝试过在孩子面前的尴尬,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做不出小学5年级的语文题,他们的答案被孩子的老师打上大大的"×"。作家莫言哭笑不得地说他连女儿的作文都不敢改,因为如果按照老师给女儿规定的写作文的要求来看他的作品,将"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詩人邹静之也发现自己辅导不了上小学的女儿的作业。根据句子的意思写成语,关于"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答"齐心协力",老师判错,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另一条"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答"栩栩如生",他觉得没有什么不妥,想不到老师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
  笔者一位编辑朋友的儿子读小学5年级,一天向父亲请教寒假作业中的难题,题目是:请写出形容"最长的脚"和"最短的季节 " 的成语。
  当了10年编辑的朋友想了半天,想出了"一步登天"和"白驹过隙"两个词,谁知第二天被老师打了两个大大的"×"回来了,原来标准答案应该是"顶天立地"和"乍暖还寒",朋友的儿子委屈地说:"爸爸,你要不会,下次不要乱说。"而朋友实在想不通,如果 " 顶天立地"可以形容"最长的脚",那么"一步登天"为什么不可以。
  一位记者说,老师让他的孩子写作文描写他们在课外活动时丢沙包的情景,孩子写道:"沙包在我们手中像流星一样地飞来飞去,在中间跳来跳去的同学被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记者认为写得很生动,想不到老师的批语是:胡说八道。后来,老师出了一篇作文题《我和我的朋友》,孩子写了他和他养的小动物之间的趣事,记者也认为写得挺好,想不到老师给的评分是不及格。记者很疑惑,特地到学校请老师拿出得了高分的同学的作文来看,原来内容几乎都是写同学中互相友爱雨中送伞之类的故事,从结构到用词好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难道这才是我们要求的好作文吗?
  难怪《审视中学语文教育》的作者要大声疾呼:"这是一本伤心的书,因为再不伤心我们的孩子将不会说话;这是一本拯救的书,因为再不拯救我们的民族将由聋而哑。
  
  "两地的师生,一样的声音
  
  现在让我们去看看另一个场景:9年前, 1990年12月6日上午,台北建国中学三年级26班教室,4个成年人和57名中学生正对台湾高中国文课本是否受欢迎一题进行探讨。
  4个成年人是《国文天地》副总编辑连文萍、编辑陈晓怡、朱云丰,建国中学教师杨鸿铭。与会学生则是建国中学(高中)三年级26班的全体学生。
  对"国文课能给我什么?"和"国文课的目的是什么?"两个敏感问题,台湾的中学生们如是说:
  曹永正:国文教育应该要帮助我们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国文课并未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的课本选材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讲的不外是"忠孝节义"。但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号称黄金时代的春秋战国,却是诸子尽出、百家争鸣,国文课本应该可以把各家思想都选出来,让我们去比较,选择合乎自己兴趣、需要的思想,没有必要预先设置好个模式,叫大家跟着走,这样不过是训练一群只会读书的驴子。
  王文聪:我以为"国文"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我们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
  刘建宏:现在国文课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取材不均匀,中国历代文人这么多,好文章必然也不可胜数。我稍作统计发现,六册的国文课本,以民国的文章最多,占了30%,唐、宋各占10%,其它各代则都不足10%。在作者方面,唐宋八大家共选17篇,独独曾巩未被选入。民国以来,孙中山、蒋中正、蒋经国的文章也占了9篇之多,这些文章大都是教我们要忠于国家。像这类文章占去太多篇幅,对我们学习国文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帮助,应该予以删除或移到"公民"、"三民主义"课本比较合适。
  萧必沛:对于政治性的文章,我认为应该予以删除,因为占掉太多的白话文的篇幅。这些政治文章取代表性即可,但现在的每一册课本竟然都选择了一至二篇,这无异是浪费国文课本的篇幅。最后,经与会全体同学认真讨论,评选出国文高中课本中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不喜欢的文章。   最令人印象深刻课文前5名
  
  《纵囚论》(欧阳修)《赤壁赋》(苏轼)《留侯论》(苏轼)《哲学家皇帝》(陈之藩)《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最不喜欢的课文前5名
  
  《我们国家的立场和国民的精神》(蒋中正)《一位平凡的伟人》(蒋经国)《灵山秀水挹清芬》(潘琦君)《革命哲学》(蒋中正)《这一代青年的新希望》(蒋经国)
  无独有偶,在台湾这个座谈会过去8年之后,1998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也有几个人对大陆中学语文进行了一番对话。此次对话的地点在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书斋,对话者共4人:钱理群教授和他的学生余杰及弟子摩罗、杨帆。让我们听听这段录音:
  余杰:还有一个问题是政治人物的文章选得太多,谁的官大谁就进语文课本。
  钱理群:这其实也是把语文课本简单地当作政治教育课。
  余杰:鲁迅文章的选编也值得研究,是否应该选这么多。现在许多中学生都反映学鲁迅很痛苦,不知道在学什么?
  钱理群:在大学里许多学生也很厌烦鲁迅,中学生自然更会感到受不了。原因大致有两个:他们选的是符合政治需要的文章,把鲁迅的作品扭曲后纳入他们"阶级斗争"的范围,因此特别看重论战性的文章。另外鲁迅作品所占的比例也实在太大。
  余杰:中学语文的12本教材中,中国以外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只占8%,照理应当有30%~40%。除高尔基外,20世纪的外国作家一个也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无一人入选。钱理群:教育方面的问题太值得关注了,也太值得批评了,我觉得1949年以来许多大的失误是比较容易弥补的,但有两个大的失误是很难解决的。一个大的失误是人口问题,这使我们现在面对如此众多的人口毫无办法;其次就是教育问题。而最近这20年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问题。教育方面所造成的恶果短期内是看不出来的,越是一时看不出来,积累下来的问题就会越多,隐藏着的恶果也就必定越大。
  目前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就我而言,决定我一生发展的是语文老师。语文教育应当占有一个特殊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因为语文的文学性对青少年更富有感染的力量。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我对整个中国改革的看法是,改革要早,步子要慢。也就是开局要机警,行动要谨慎。我们的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么不改,要么改起来就乱来。有的问题反映一强烈,某个领导一句话就变了过来。语文教育的问题确实很严重,我们是要积极地宣传这方面的改革,但在具体操作上是一定要谨慎的。
  
  "炮打"的目的是为了振兴
  
  1998年,一次真正的中学语文改革浪潮兴起了。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都大胆地发表了一系列"炮打中学语文"的尖锐文章。
  张智乾在"无法释怀的记忆"中写下了自己参加1998年高考阅卷的真实经历,也写下了心头的沉重和焦虑。这一年语文试题中,有一道题是用时间为主语,造出两个比喻句。在阅卷时,张智乾发现,那些写"时间如航船,载我们去胜利的地方!"之类句子的学生,都被老师认为"人生观很积极"而得到了满分。而一个写"时间好比我们手中的沙子,从我们手里漏去,从此不再归回;时间就像一列列车,载着我们,经过无数的人生小站,最后抵达死亡!"的学生,却被老师们认为是"一点都不乐观"而被判了零分。
  张智乾曾尽力为这个学生辩解,认为这个学生的文笔和想象力都不错。可老师们一致认为不能宽恕这个"人生观灰暗"者。张智乾悲哀地想,如果"让托尔斯泰、鲁迅等大作家参加高考,说不定也会因他们的文章人生观灰暗而落榜吧?"
  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写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她们老师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谁不抄谁是傻子。我在书店看到过《儿童作文经典》这类的书,摆了一架又一架,我不知道经典这词现在已经变得这么随便。这些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你的写作能力,它向你提供些应付考试的、可以改头换面的模本。……我曾接触过一些大学生,他们看过的经典比我在文革当知青时还要少,他们不看巴尔扎克,也不看冯梦龙,他们不看金斯堡,也不看白居易。谈到希望,再也不敢想十几岁的人能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句子来了。好像是文化提高了,好像是上学的儿童很多了,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孩子。"孙绍振一篇"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广泛注意,他在讲到高考语文命题时这样说:"许多考题出得莫名其妙,答案武断到荒谬绝伦,弄得语文考试比八股文还僵化。不但以学生为敌,而且以教师为敌。当高考题目发下来的时候,常常没有一个语文教师有把握说出答案。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市里的质量检测结束以后,一位很有威信的教师照例给学生讲解试题。他仗着自己的资格老,懒得看标准答案,就一面讲一面问学生标准答案。学生用唱歌一样的声音作答,老师跟着解释为什么要作这样选择,而不是作另一种选择。机械重复使得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觉得太不过瘾,就故意朗诵错误的选择,而教师就牵强附会地说明它是如何地正确。等到调皮鬼学生说明,真正的标准答案应该选择的是另一条,于是教师又口若悬河地证明为什么另一条的绝对正确性。全班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设置陷阱,连出题者自己也跌入陷阱。一旦出卷者自己陷入谬误,而这种谬误又很轻易地化为标准答案,全国就没有任何人能够挽救。有这样一个事实:一位重点中学的权威教師,在调进高等学校的那一年,他的公子面临考大学。当他应儿子要求,为之做语文模拟卷子时,结果被认为错误百出。但是当他当语文教研组长的时候,他有出题的权力,他就是标准答案。
  "高考考卷不但是一份考卷,而且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猜谜性质迅速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这样,堂而皇之的语文课就充满了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伤天害理的文字游戏。在等而下之的东施效颦的习题集的洪水冲击之下,语文教学就逐渐变成了应付恶作剧的黑色幽默。"这不但贻误了青年,而且使教师的头脑僵化、智力退化。两代人的才智就在这样荒谬绝伦的考试中无形地消磨着。
  "如今,一部《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便是囊括了种种对中学语文改革呼声的新"盛世危言"。它是一部医书,一部为"中学语文"去顽疾的药典;它是一支敢死队,为了救亿万青少年出奴性圈。人们说,"炮打"的目的绝不仅仅是"炮打",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拯救和振兴。
  其实有问题的不仅仅是语文。这边厢,有关语文教育的争论沸沸扬扬,那边厢,广州《羊城晚报》一篇文章,又在历数我国英语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文章指出,在我国中学的英语课本中,学生们竟然学不到"总理"一词;而一些大学毕业应付了四级英语考试的学生,被问到"油条"、"白粥"这种简单的日常用语时却不知如何作答。
  面对教育这一"世纪末的尴尬",即将跨入下世纪的我们,将担负怎样的重任?□(编辑:肖霄)
其他文献
离贵阳,驱车往西,景象逐渐荒凉,几乎看不出中国这20年来经济惊人增长的痕迹。  来到中国最贫穷和最偏僻省份贵州的中心地带猫营,这里离贵阳160公里,人口4万,以苗族和布依族为主。耕地不足,没有工厂。多数居民难以在土地上获得必需温饱,只能依靠在附近的采石场从事石头墓碑的雕刻来赚些钱。在尘污弥漫的环境下工作12个小时只能得到相等于2元5角美元的工资。在这样低劣的生存条件下,有些人就背井离乡到沿海地区诸
期刊
搜狐的张朝阳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我们正处在一个产品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注意力稀缺是因为消费者的注意力有限(国外最新注意力研究显示,新的竞争中只能争第一,第二就意味着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一个人晚上看了10条广告,他留在记忆中的只有3条,任何一个人有一项需求时,只有3个品牌进入他的选择范围,挑剔的消费者只选择打动他的一个品牌),是因为产品过剩,是因为信息爆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周忠  编者按: 制造热点事件、挖掘提炼新闻、创造新奇概念,继而进行媒体炒作,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已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巨人炒作"脑黄金",南德炒作"99°+1°",科利华炒作《学习的革命 》,飞龙炒作"伟哥",爱多、秦池炒作"标王 ",搜狐借助尼葛洛庞蒂、风险投资进行炒作,长虹、格蘭仕炒作降价与振兴民族工业,娃哈哈非常可乐
期刊
和西方媒体热衷于追逐、曝光政治事件和人物不同,中国的媒体似乎对企业的兴衰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企业成功时连篇累牍总结其成功之道,企业出问题时迫不及待挖掘其失败原因,弄得企业老板在春风得意时将媒体记者、编辑奉为上宾,在马失前蹄时又害怕见记者,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三防措施。于是在许多企业老板的心目中,媒体就成了"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媒体炒作可以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也容易导
期刊
记者在写作此文过程中曾就企业发展与媒体炒作的话题咨询过一些专业人士,现特将他们的观点摘录如下。    过度造名是中国企业一大陷阱    钟朋荣(著名经济学家):从飞龙、秦池、三株等公司的興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轨迹---成也造名,败也造名。过度造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陷阱。所谓过度造名,是指这些企业不是致力于生产产品,不是致力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是致力于创造和经营某种概念。有的企业1000
期刊
各报都登载了一则图片新闻:1999年5月 17日,新华社再赴南斯拉夫采访记者穿上了有关部门赠送的防弹衣。这消息让人有当头棒喝之感---假若当初邵云环等三位记者也有人送防弹衣,也穿上了防弹衣,他们是否可以免遭牺牲呢?也许至少不会立即牺牲,或只会受伤?  我万分敬佩现在给赴南中国记者送防弹衣的人。这说明他们已想到,虽然有此次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坚决抗议,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中国驻南大使馆再不会遭受北
期刊
今年的4月17日令学物理出身的北京科利华公司总裁宋朝第激动不已,科利华借“壳”上市成功———科利华受让沪市“阿城钢铁” 28%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在中国企业界,宋朝弟应该算是市场炒作高手。他1991年以600元下海当年就赚了5万,第二年他将5万元全部再投入,赚了50万,第三年拿这50万全部投入赚了500万,第四年拿这500万全部投入赚了1500万———这一年,科利华开发出电脑家庭教师软
期刊
4月12日,《羊城晚报》以"阳光下的交易"为题,在一版显要位置报道了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节省巨额设备款一事。这篇报道在医疗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率先打破"暗箱操作",此举必将推动医疗设备公开采购的进程,是一件对国家、对老百姓都非常有利的大好事。  然而善良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4月15日,公开招标的首倡者---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期刊
日本在战后是怎样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我是带着这个问题去观察日本的。  名古屋街头,95%的广告都是日本自己的企业,看见最多的外国广告也许就是可口可乐了。这与中国的大城市恰恰相反,中国到处可见洋人的广告,中国的产品不写上几个洋字好像就低人一等,"进口"成了优质、先进的代名词,这与日本反差太大了。什么东西日本都能生产,特別是工业品,没有洋货立足的地方,说明日本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期刊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广信、粤海及广南等香港中资机构的债务危机陆续曝光,在香港掀起了轩然大波:首先是引发了香港各银行和金融机构恐慌不已,纷纷收紧对中资企业的信贷和追收欠债;接着便是所有上市的红筹国企股的股价受拖累而大幅下滑,香港股市一时间谈"红"色变;再接下来是部分中资企业融资无门、手头"水紧",不得不蚀卖手头物业以缓解资金紧缺的困难……  但近几个月来,随着粤海、广信事件的妥善处理,市场逐渐消化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