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统编教材对说明文写作的课程化建设
统编教材对写作体系进行课程化建设,说明文写作也得到加强,这体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写作专题单列,说明文写作任务更为清晰明确。笔者在下表具体梳理了两版教材所涉及的说明文写作内容。
统编教材两个说明文单元均单列写作专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与“说明的顺序”。两相比较,统编教材对说明表达的任务更为明确、集中。
二是写作专题的任务丰富,训练层次分明。统编教材写作专题之“写作实践”部分均安排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为200—300字说明性段落写作,后两项任务要求成篇写作。
三是多途径、多形式渗透说明性写作任务。利用课文助学系统渗透说明性写作任务是统編教材的一种方法。如《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课文“积累拓展”部分的第四、五题均设计说明性表达任务,有的要求成篇。在名著导读中也安排了说明性写作任务。《昆虫记》“名著导读”专题探究中有写实验方案的任务。《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专题一要求“先绘制一份简单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航行线路图,标明时间、地点”;专题三是“绘制潜水艇简易图”:“小说中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什么样子的?是根据什么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以什么为动力?内部构造如何?有什么功能?请你绘制一份‘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简易图,标明其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并写一篇简介。然后查找资料,分析这艘科学幻想中的潜水艇和今天的潜水艇有什么异同。”写实验方案、绘制航行线路图、写“诺第留斯号”简介,都是图文结合的说明性写作任务。这些任务或涉空间介绍,或涉科学原理阐释,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相并列的单独板块,在这一板块渗透说明性表达任务更为常见。“少年正是读书时”要求填写调查问卷,用文章分析所得数据;“文学部落”要求布置文学角,说明布置的缘由;也要求“拟出一份班刊策划书”;“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要求对电子阅读设计调查问卷、回收问卷并统计数据,写出分析报告;“身边的文化遗产”要求“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小组分工合作,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报告最好图文并茂”。这些都是指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说明文写作任务。
四是要求写作的说明性文本形式有所改进,说明文写作任务也得以创新。在统编教材中,说明性写作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要求多形式表达,可以单用图表(如思维图、结构图),也可以采用图表与文字综合表达。《苏州园林》“积累拓展”要求“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要求绘制“诺第留斯号”航行线路图、结构简图,均属于图表类说明性写作;而“图文并茂”的申遗报告,则是综合了图表与文字形式的说明性写作。采用图表式、图文综合式写作,是说明文写作观念的重大变化与进步。图文并存、以文释图、以图解文是说明表达有别于记叙、议论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生活图文信息并重的真实反映。
二、在真实情境中构建说明表达任务
中学生说明文写作教什么?毋庸置疑,说明文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写好说明文,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正因为如此,说明文的写作者往往是其所介绍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们专业知识丰富,写作表达时选择所需素材裕如,不存在知识障碍。而学生则不然,缺乏所要说明对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介绍自己并不了解的对象,是不可能达到“说”而“明”的效果。但长期以来,说明文写作教学就是那样做的。或许会有人提出,说明文写作可以利用二手资料,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学生能够检索到丰富的信息,但不意味他们会用,因为这些知识并未内化。“对学生来讲,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1]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就是知识、信息。怀特海将这些不能运用的知识称为“死的知识”或“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因而“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2]提高书面说明能力,不宜以说明内容的相关知识作为目标、重点,譬如介绍美食,不宜介绍食物的物质构成、营养成分等。笔者认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重点、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说明——会根据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进行说明。学生在进行基于需要的说明时,会主动获得一些知识,把它们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再现或派作他用”,更重要的是“会说明”。为达到“会说明”“说而明”之目标,说明文写作教学、训练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构建真实需要的任务,培养学习者真正的说明能力,而不是搬运知识或信息。
1.真实的情境
从杜威开始,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柯林斯、布朗、诺曼等人就认为:学习就本质而言,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数意义是从情境获得的。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3]或许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出现34次,多指“学习情境”,如“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所谓“真实”,王宁先生认为:“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4]换言之,真实情境就是指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的可能状态。
当然,教育教学情境的拟真性也是真实的体现。“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5]在真实(拟真)情境中设计写作教学、写作考查任务已成为当下的一种应然。2015年全国高考Ⅱ卷的作文题即为情境任务写作之滥觞。说明文写作内容多元、体式多样,更应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6]叶圣陶先生所谓的因为“生活工作需要”而写“一份说明书”,其实质就是希望将说明文写作置于真实情境中。 许超老师的“介绍一道美食”说明文写作训练课,关注了情境的真实性。校园美食节就是真实情境,介绍自己拿手的美食,是活动中展现成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2.明确的任务
传统的写作训练并非没有任务。而是因为观念问题,传统的写作训练任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够明确。以说明文写作为例,让学生介绍自己尚未掌握、不能运用的陌生知识,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明确的任务,就是以学生现有能力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两个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介绍一道美食”一课教学前,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拥有烹饪美食的个人经验,让他们向“食客吃货”介绍,说明美食的食材、工序与口感这一任务是学生个人经验的延伸,虽具有挑战性,但并不难完成。
3.确定的读者
就说明性文本而言,其读者客观存在,是明确的,只不过是我们写作训练时没有关注而已。作为说明性文本的一种,科普作品这一名称就告诉我们:文本阅读对象是普通读者,而非专业读者。所以,介绍相关知识时,科普作品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大自然的语言》改编自1963年竺可桢先生发表在《科学大众》上的一篇文章,带有普及物候学知识与指导农事生产的目的,读者中不乏农技工作人员。《苏州园林》原系叶圣陶先生为一本当时即将出版的、以苏州诸园林景点为内容的摄影作品集所作的序言,文本中强调“美的图画”“光与影”,就不难理解——与明确的读者有关。学者、作家在撰文时都会自觉确立读者,而写作能力尚未成熟的学生,进行说明表达,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明确读者。在“介绍一道美食”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时,就引导学生注意读者身份——周边的“食客”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对前者,引导学生介绍家常美食,将食材、工序、口感说明清楚即可;而对后一种身份的读者,则引导学生在介绍常规内容之外,还要求渗透地方文化、历史等元素,这就是尊重读者的体现。在这节写作指导课中,对读者的尊重,还体现在对读者时间或者说阅读需要的区别对待上:时间充裕可以详尽介绍,时间紧则用一句广告词,广告词可称为最简洁、最文艺的说明文。
以指明读者为前提,在真实(拟真)情境中构建说明表达任务,对知识积累不丰、运用不裕如的初中生而言,是破解初中说明文写作这一难题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7.
[3]成尚荣.播种者:李吉林的审美品格与审美表达[J].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19(4).
[4]《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6]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与梯级培养研究”(课题编號:2017JK12-ZA0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
统编教材对写作体系进行课程化建设,说明文写作也得到加强,这体现在许多方面。
一是写作专题单列,说明文写作任务更为清晰明确。笔者在下表具体梳理了两版教材所涉及的说明文写作内容。
统编教材两个说明文单元均单列写作专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与“说明的顺序”。两相比较,统编教材对说明表达的任务更为明确、集中。
二是写作专题的任务丰富,训练层次分明。统编教材写作专题之“写作实践”部分均安排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为200—300字说明性段落写作,后两项任务要求成篇写作。
三是多途径、多形式渗透说明性写作任务。利用课文助学系统渗透说明性写作任务是统編教材的一种方法。如《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等课文“积累拓展”部分的第四、五题均设计说明性表达任务,有的要求成篇。在名著导读中也安排了说明性写作任务。《昆虫记》“名著导读”专题探究中有写实验方案的任务。《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专题一要求“先绘制一份简单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航行线路图,标明时间、地点”;专题三是“绘制潜水艇简易图”:“小说中的‘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是什么样子的?是根据什么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以什么为动力?内部构造如何?有什么功能?请你绘制一份‘诺第留斯号’潜水艇的简易图,标明其各部位的名称和功能,并写一篇简介。然后查找资料,分析这艘科学幻想中的潜水艇和今天的潜水艇有什么异同。”写实验方案、绘制航行线路图、写“诺第留斯号”简介,都是图文结合的说明性写作任务。这些任务或涉空间介绍,或涉科学原理阐释,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统编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相并列的单独板块,在这一板块渗透说明性表达任务更为常见。“少年正是读书时”要求填写调查问卷,用文章分析所得数据;“文学部落”要求布置文学角,说明布置的缘由;也要求“拟出一份班刊策划书”;“我们的互联网时代”要求对电子阅读设计调查问卷、回收问卷并统计数据,写出分析报告;“身边的文化遗产”要求“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小组分工合作,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报告最好图文并茂”。这些都是指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说明文写作任务。
四是要求写作的说明性文本形式有所改进,说明文写作任务也得以创新。在统编教材中,说明性写作任务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表述,而是要求多形式表达,可以单用图表(如思维图、结构图),也可以采用图表与文字综合表达。《苏州园林》“积累拓展”要求“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要求绘制“诺第留斯号”航行线路图、结构简图,均属于图表类说明性写作;而“图文并茂”的申遗报告,则是综合了图表与文字形式的说明性写作。采用图表式、图文综合式写作,是说明文写作观念的重大变化与进步。图文并存、以文释图、以图解文是说明表达有别于记叙、议论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生活图文信息并重的真实反映。
二、在真实情境中构建说明表达任务
中学生说明文写作教什么?毋庸置疑,说明文介绍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写好说明文,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正因为如此,说明文的写作者往往是其所介绍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著名桥梁专家,《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们专业知识丰富,写作表达时选择所需素材裕如,不存在知识障碍。而学生则不然,缺乏所要说明对象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介绍自己并不了解的对象,是不可能达到“说”而“明”的效果。但长期以来,说明文写作教学就是那样做的。或许会有人提出,说明文写作可以利用二手资料,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学生能够检索到丰富的信息,但不意味他们会用,因为这些知识并未内化。“对学生来讲,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1]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就是知识、信息。怀特海将这些不能运用的知识称为“死的知识”或“呆滞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为大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体”,因而“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2]提高书面说明能力,不宜以说明内容的相关知识作为目标、重点,譬如介绍美食,不宜介绍食物的物质构成、营养成分等。笔者认为说明文写作教学的重点、目标是教学生学会说明——会根据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进行说明。学生在进行基于需要的说明时,会主动获得一些知识,把它们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再现或派作他用”,更重要的是“会说明”。为达到“会说明”“说而明”之目标,说明文写作教学、训练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构建真实需要的任务,培养学习者真正的说明能力,而不是搬运知识或信息。
1.真实的情境
从杜威开始,认知科学领域的学者,如柯林斯、布朗、诺曼等人就认为:学习就本质而言,是处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多数意义是从情境获得的。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的核心素养是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情境’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话语。”[3]或许基于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情境”一词出现34次,多指“学习情境”,如“语言运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交际情境”。所谓“真实”,王宁先生认为:“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4]换言之,真实情境就是指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的可能状态。
当然,教育教学情境的拟真性也是真实的体现。“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5]在真实(拟真)情境中设计写作教学、写作考查任务已成为当下的一种应然。2015年全国高考Ⅱ卷的作文题即为情境任务写作之滥觞。说明文写作内容多元、体式多样,更应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6]叶圣陶先生所谓的因为“生活工作需要”而写“一份说明书”,其实质就是希望将说明文写作置于真实情境中。 许超老师的“介绍一道美食”说明文写作训练课,关注了情境的真实性。校园美食节就是真实情境,介绍自己拿手的美食,是活动中展现成果的一种重要途径。
2.明确的任务
传统的写作训练并非没有任务。而是因为观念问题,传统的写作训练任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够明确。以说明文写作为例,让学生介绍自己尚未掌握、不能运用的陌生知识,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明确的任务,就是以学生现有能力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课《故宫博物院》提供了两个任务: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选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作讲解。
“介绍一道美食”一课教学前,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拥有烹饪美食的个人经验,让他们向“食客吃货”介绍,说明美食的食材、工序与口感这一任务是学生个人经验的延伸,虽具有挑战性,但并不难完成。
3.确定的读者
就说明性文本而言,其读者客观存在,是明确的,只不过是我们写作训练时没有关注而已。作为说明性文本的一种,科普作品这一名称就告诉我们:文本阅读对象是普通读者,而非专业读者。所以,介绍相关知识时,科普作品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大自然的语言》改编自1963年竺可桢先生发表在《科学大众》上的一篇文章,带有普及物候学知识与指导农事生产的目的,读者中不乏农技工作人员。《苏州园林》原系叶圣陶先生为一本当时即将出版的、以苏州诸园林景点为内容的摄影作品集所作的序言,文本中强调“美的图画”“光与影”,就不难理解——与明确的读者有关。学者、作家在撰文时都会自觉确立读者,而写作能力尚未成熟的学生,进行说明表达,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明确读者。在“介绍一道美食”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时,就引导学生注意读者身份——周边的“食客”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对前者,引导学生介绍家常美食,将食材、工序、口感说明清楚即可;而对后一种身份的读者,则引导学生在介绍常规内容之外,还要求渗透地方文化、历史等元素,这就是尊重读者的体现。在这节写作指导课中,对读者的尊重,还体现在对读者时间或者说阅读需要的区别对待上:时间充裕可以详尽介绍,时间紧则用一句广告词,广告词可称为最简洁、最文艺的说明文。
以指明读者为前提,在真实(拟真)情境中构建说明表达任务,对知识积累不丰、运用不裕如的初中生而言,是破解初中说明文写作这一难题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1.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7.
[3]成尚荣.播种者:李吉林的审美品格与审美表达[J].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19(4).
[4]《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6]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重点资助课题“中小学写作能力梯度要求与梯级培养研究”(课题编號:2017JK12-ZA03)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