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将其作为教学中的常规,常抓不懈,使“学困生”这一埋在土里的金子闪光。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弄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选取转化的有效措施。笔者就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调查与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仁商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原因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本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学习兴趣薄弱的学生数学成绩也较差,学习兴趣与学困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活动总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初中数学就像是螺旋结构,那一个环节脱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调查中不少学生因一个环节没有学好,后面跟不上,致使成绩逐步下滑。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四)教师的偏见和工作失误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些教师认为,优秀生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聪明好学,而学困生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刻苦学习,在这种意识支配下,认为帮助困难生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反复看书、大量练习,以剥夺他们的娱乐时间,并让家长监督。这种在学困生心目中类似“惩罚式”的管理,导致了学困生兴趣的丧失,甚至放弃学习。
二、策略
(一)实施成功教育,激发兴趣,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学困生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为此,我们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抛物线的应用时,利用年级篮球赛,说明投出篮球的弧线就是抛物线,我们怎么投篮呢?使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2、创设成功的机遇。在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数学的畏惧饿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
(二)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分层教学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境地。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的教学中,共同要求是会列方程解应用题。不同的是,对优等生出一些思维要求高的应用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能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中等生出一般性的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对后进生可通过让学生读题填空的形式,帮助他们找出题中的数学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①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给后进生说话的机会。②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对后进生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对回答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树立信心,逐步提高练习的质量。③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题由优等生完成,B组题由中等生完成,C组题由后进生完成,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共同提高。④将班上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对子,以“优”带“弱”。让优等生当后进生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生,这样既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又提高了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发奋学习。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既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细心、耐心地引导培养,又要我们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原因
一、学困生形成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笔者对本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学习兴趣薄弱的学生数学成绩也较差,学习兴趣与学困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活动总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也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说,初中数学就像是螺旋结构,那一个环节脱节,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调查中不少学生因一个环节没有学好,后面跟不上,致使成绩逐步下滑。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学生正处于由直观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四)教师的偏见和工作失误也是学困生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有些教师认为,优秀生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聪明好学,而学困生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没有刻苦学习,在这种意识支配下,认为帮助困难生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反复看书、大量练习,以剥夺他们的娱乐时间,并让家长监督。这种在学困生心目中类似“惩罚式”的管理,导致了学困生兴趣的丧失,甚至放弃学习。
二、策略
(一)实施成功教育,激发兴趣,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学困生形成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为此,我们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中注意编选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数学的表象美、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思想方法的奇异美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抛物线的应用时,利用年级篮球赛,说明投出篮球的弧线就是抛物线,我们怎么投篮呢?使他们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2、创设成功的机遇。在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不断克服对数学的畏惧饿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学生适当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遇。
(二)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分层教学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处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境地。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的教学中,共同要求是会列方程解应用题。不同的是,对优等生出一些思维要求高的应用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能说出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对中等生出一般性的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对后进生可通过让学生读题填空的形式,帮助他们找出题中的数学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①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给后进生说话的机会。②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对后进生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对回答问题和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树立信心,逐步提高练习的质量。③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一般情况下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题由优等生完成,B组题由中等生完成,C组题由后进生完成,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共同提高。④将班上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对子,以“优”带“弱”。让优等生当后进生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后进生,这样既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团结,又提高了后进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使后进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发奋学习。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既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细心、耐心地引导培养,又要我们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观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获得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