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U671.91+4
全球每年因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造成120万人死亡、2.5亿人受伤;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约占世界总数20%,因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要损失1000亿—2500亿人民币。大量事故的发生,既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影响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很大。坚持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增强预防事故能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安全生产事故为何频繁发生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小网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根本不搞安全投入,作业条件差,事故频发;有些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不认真,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层出不穷,有些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经营者、从业人员每年投入很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防事故,但事故仍像幽灵一样不断发生。事故有多发性、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造成事故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既使人感到突然,也为各类事故蒙上神秘的面纱。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呢,其实,只要作深入的理性思考,便不难找到答案。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也是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是有一定的规律。事故作为一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也遵循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要经过从发生到发展,经过一些微小变化到激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安全事故呢,构成事故不外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二是设备的因素;三是环境的因素。今天我就谈一下如何加强船间设备的安全管理来保障航运安全生产。
一、设备的有害及危险因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消除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生产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设备的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或能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则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能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在船舶航行作业当中,由于工作空间有限,工作环境复杂,存在的危险隐患也居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
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包括静态危险,如刀具的刀刃、机械设备突出部分、飞边等;运动状态下的危险,如接近危险、经过危险、卷进危险、打击危险、振动夹住危险、飞扬打击危险等。
2、非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
(1)电击伤: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机械以及机械本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漏电或静电引起的危险。包括:触电危险和静电危险。
(2)灼烫和冷冻危害:如在热加工作业中,被高温金属体和加工机件灼烫的危险,或与设备的高温表面接触时被灼烫的危险,低温金属设备接触时被冻伤的危险。
(3)振动危害: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机械本身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加工过程或机械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而引起的危害。
以上这些都是在船舶生产作业中能经常遇见的。
二、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則
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如在船舶主机及辅机的皮带和齿轮外围增加防护罩等,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2、距离防护的原则
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是有效的。
3、坚固原则
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的结构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
4、设置薄弱环节原则
是指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设备上设置薄弱环节,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以前,已先将薄弱元件破坏,使危险范围缩小或使危险终止。
5、互锁原则
是指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运行或操作。如高压配电屏的网门,当合闸送电后就自动锁上,维修时只有拉闸停电后网门才能打开,以防止触电。
6、自动化原则
在不能用其他办法消除危险因素的条件下,为摆脱危险因素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用机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操作。
三、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
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主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我认为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1、设备的本质安全化
为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因素,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将危险区域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A、设备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设备及其零部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B、设备设计使用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用于制造生产设备的材料,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必须能承受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正常使用环境下,对人有危害的材料不用来制造设备;禁止使用能与工作介质发生反应而造成危害的材料;处理可燃气体、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设备,其基础和本体应使用非可燃材料制造。
C、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D、设备的操纵器、信号和显示器应满足安全技术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
E、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配套。
(2)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状态,以及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3)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操作人员提供有关设备危险因素的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手册等技术文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及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总之,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从控制事故物源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对于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事故与危害,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
2、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的无形磨损。
(1)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2)实行操作证制度。
(3)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4)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
(5)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6)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
(7)建设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船间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如提高防护标准,使用维修阶段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改造、改善维修等;组织措施,如安全教育、事故分析处理、安全考核审查等,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设备遭受损坏的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来保障航运安全生产。
全球每年因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造成120万人死亡、2.5亿人受伤;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约占世界总数20%,因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要损失1000亿—2500亿人民币。大量事故的发生,既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影响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很大。坚持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安全生产防事故工作,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增强预防事故能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
安全生产事故为何频繁发生
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大量非公有制小企业、小网点,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根本不搞安全投入,作业条件差,事故频发;有些国有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投入不足,安全防御能力下降;部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不认真,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存在层层衰减问题;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层出不穷,有些老大难问题依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企业经营者、从业人员每年投入很大人力、物力、财力、精力防事故,但事故仍像幽灵一样不断发生。事故有多发性、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造成事故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既使人感到突然,也为各类事故蒙上神秘的面纱。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呢,其实,只要作深入的理性思考,便不难找到答案。
世界是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也是联系和发展变化的,是有一定的规律。事故作为一种矛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也遵循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要经过从发生到发展,经过一些微小变化到激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安全事故呢,构成事故不外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二是设备的因素;三是环境的因素。今天我就谈一下如何加强船间设备的安全管理来保障航运安全生产。
一、设备的有害及危险因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消除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是确保生产系统安全的物质基础。设备的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或能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则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能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在船舶航行作业当中,由于工作空间有限,工作环境复杂,存在的危险隐患也居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
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包括静态危险,如刀具的刀刃、机械设备突出部分、飞边等;运动状态下的危险,如接近危险、经过危险、卷进危险、打击危险、振动夹住危险、飞扬打击危险等。
2、非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
(1)电击伤: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机械以及机械本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漏电或静电引起的危险。包括:触电危险和静电危险。
(2)灼烫和冷冻危害:如在热加工作业中,被高温金属体和加工机件灼烫的危险,或与设备的高温表面接触时被灼烫的危险,低温金属设备接触时被冻伤的危险。
(3)振动危害: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使用振动工具或机械本身产生的振动所引起的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加工过程或机械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而引起的危害。
以上这些都是在船舶生产作业中能经常遇见的。
二、控制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原则
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則
面向科学技术进步,在生产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如在船舶主机及辅机的皮带和齿轮外围增加防护罩等,增加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即使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也会由于安全装置的发挥作用而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2、距离防护的原则
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对人体的伤害往往与距离远近有关,依照距离危害因素越远,事故的伤害越小的道理,采取安全距离防护显然是有效的。
3、坚固原则
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的结构强度,提高安全系数,尤其是在设计时充分运用。
4、设置薄弱环节原则
是指利用薄弱的元件,在设备上设置薄弱环节,在危险因素未达到危险以前,已先将薄弱元件破坏,使危险范围缩小或使危险终止。
5、互锁原则
是指以某种方法使一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作用,以保证安全运行或操作。如高压配电屏的网门,当合闸送电后就自动锁上,维修时只有拉闸停电后网门才能打开,以防止触电。
6、自动化原则
在不能用其他办法消除危险因素的条件下,为摆脱危险因素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可用机器或自动控制装置操作。
三、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
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主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消除或减弱不安全因素;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我认为重点应为设备的本质安全化及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1、设备的本质安全化
为使设备达到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的安全化。本质安全的设备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因素,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将危险区域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A、设备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设备及其零部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B、设备设计使用的材料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用于制造生产设备的材料,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必须能承受在规定使用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在正常使用环境下,对人有危害的材料不用来制造设备;禁止使用能与工作介质发生反应而造成危害的材料;处理可燃气体、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设备,其基础和本体应使用非可燃材料制造。
C、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D、设备的操纵器、信号和显示器应满足安全技术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
E、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配套。
(2)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故障并处理。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障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状态,以及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
(3)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操作人员提供有关设备危险因素的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手册等技术文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发现及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总之,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从控制事故物源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对于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事故与危害,防止误操作及设备故障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确保安全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
2、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的无形磨损。
(1)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2)实行操作证制度。
(3)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4)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
(5)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6)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
(7)建设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船间设备安全管理的目的是要在设备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如提高防护标准,使用维修阶段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改造、改善维修等;组织措施,如安全教育、事故分析处理、安全考核审查等,消除一切可能使机械设备遭受损坏的因素,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来保障航运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