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0-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进行研究和思考,得出结论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生 就业 对策研究
一、引言
人力和人才是一种很宝贵的国家资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由“精英型”向技能型的“大众化”过渡,所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涉及到国家、企事业、高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只有国家、社会、高校毕业学生之间有机联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公平的就业环境。体育专业本科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制约就业的因素和形成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正确地剖析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取长补短,抓住机遇,规划出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才能顺利毕业。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形势
1.就业坏境恶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黯淡,我国经济也被波及进入了低潮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大量裁员以节约成本的同时,对校园招聘的计划也开始缩水。
2.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从供给方来看,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还有150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截至到2009年8月底,仍有43%的应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人,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从需求方来看,面对13亿人口的劳动大军和来势迅猛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完全缓解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同其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社会现象。
三、对策研究
(一)继续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1.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主管部门、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以下简称国发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落实力度,贵在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全面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
(二)引导和鼓励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
1.继续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
主管部门、高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同时,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要推动出台本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
2.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
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有关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积极拓展服务外包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聘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完善并落实协议签订、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3.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伍预征工作
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对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高校要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伍工作。同时要及早启动、精心谋划开展“预征工作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毕业生在部队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动员广大毕业生报名预征。
(三)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力争实现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1.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要探索建立聘用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学校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
主管部门、高校要在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创业给予更多扶持。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审核发放工作,配合落实好减税、贴息贷款、培训补贴、落户等政策。要组织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完善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鼓励更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自主创业。
(四)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咨询指导
高校教务、学生工作、就业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要结合实际,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主管部门、各高校要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公共就业资金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师、新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培训计划,落实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的政策,着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
3.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特别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和县(市)等基层单位的合作。要逐步探索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
(五)重点帮扶,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
1.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1.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服务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要求,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继续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2.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
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提供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育。全面落实本科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在探索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等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 史永江,刑克智,张静芳.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9.62:84-85.
[3] 王明姬,郭丽岩.当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关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99:31-33.
[4] 刘柯.浅谈大学生就业环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
[5] 冯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国情观察.2009.7.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为研究对象,对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进行研究和思考,得出结论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本科生 就业 对策研究
一、引言
人力和人才是一种很宝贵的国家资源。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由“精英型”向技能型的“大众化”过渡,所以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涉及到国家、企事业、高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为艰巨繁重。只有国家、社会、高校毕业学生之间有机联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公平的就业环境。体育专业本科生自身要充分认识制约就业的因素和形成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正确地剖析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取长补短,抓住机遇,规划出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才能顺利毕业。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形势
1.就业坏境恶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经济形势一片黯淡,我国经济也被波及进入了低潮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事业单位在大量裁员以节约成本的同时,对校园招聘的计划也开始缩水。
2.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从供给方来看,2009年我国有611万大学毕业生,2008年还有150万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截至到2009年8月底,仍有43%的应届毕业生未找到工作,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人,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从需求方来看,面对13亿人口的劳动大军和来势迅猛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完全缓解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同其它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普遍社会现象。
三、对策研究
(一)继续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1.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主管部门、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以下简称国发16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大政策和工作落实力度,贵在制度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就业优质服务,全面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一把手”要切实加强领导,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大部门协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
(二)引导和鼓励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
1.继续实施好各类基层就业项目
主管部门、高校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到村任职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同时,各地要根据地方城乡建设需求,在城市社区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积极设立地方项目。要推动出台本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办法。
2.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
主管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有关政策,积极为中小企业招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就业;积极拓展服务外包领域,进一步扩大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规模。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在所承担的重大科研项目中聘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完善并落实协议签订、户籍管理、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3.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伍预征工作
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对于加快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门、高校要与兵役部门密切配合,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伍工作。同时要及早启动、精心谋划开展“预征工作周”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政策和毕业生在部队锻炼成长、建功立业的优秀事迹,动员广大毕业生报名预征。
(三)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工作,力争实现创业人数进一步增加
1.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要探索建立聘用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学校专职教师到用人单位挂职锻炼双向交流的有效机制。广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进一步加强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服务
主管部门、高校要在资金、项目、技术、培训等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创业给予更多扶持。要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继续做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审核发放工作,配合落实好减税、贴息贷款、培训补贴、落户等政策。要组织开展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完善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鼓励更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自主创业。
(四)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1.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咨询指导
高校教务、学生工作、就业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建立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要结合实际,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
主管部门、各高校要确保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和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公共就业资金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师、新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培训计划,落实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系列的政策,着力提升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水平。
3.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化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特别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和县(市)等基层单位的合作。要逐步探索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信息标准,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
(五)重点帮扶,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就业援助
1.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高校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台账,指定院系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优先推荐,提供至少“一次个体咨询、一次技能培训、一次就业补贴”。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购买基层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安置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
(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1.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服务于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要求,超前部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所需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工作。探索建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继续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2.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育人
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系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提供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在学期间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育。全面落实本科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在探索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等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础上,统筹做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东菊.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2] 史永江,刑克智,张静芳.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09.62:84-85.
[3] 王明姬,郭丽岩.当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相关问题调查及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99:31-33.
[4] 刘柯.浅谈大学生就业环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3.
[5] 冯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国情观察.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