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中道教因素的流变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z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汉早期,道教因素在铜镜中便初见端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道教义理的改进等诸多原因,使得铜镜中的道教因素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关键词】铜镜 道教因素 纹饰 流变
  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中国道教史》的要点,道教主要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五方面,而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也是道教一直所体现的宗旨和追求的目标。铜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在道教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其影响。在西汉早期,道教因素在铜镜中便初见端倪。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道教义理的改进等诸多原因,使得铜镜中的道教因素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中国古代铜镜中的道教因素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由于经济空前繁盛、始现对外文化交流、科学技术日益增进等必要条件,促使我国铜镜的发展首次进入高峰期。由于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天人感应”思想的出现,以及汉武帝以后黄老学说开始走向民间,尤其是随着道教的正式建立,反映在铜镜中的道教因素也丰富繁杂起来。人物纹饰主要有东王公和西王母、各类羽人、天皇、五帝、王子乔、赤松子、伯牙、钟子期等。动物纹饰主要有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各类上古神兽(天禄、麒麟、天马等)。其他的诸如柿蒂纹、博局纹、华盖、楼阁等都尽数反映到铜镜上。不仅仅在纹饰方面,诸如“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尚方作镜真大仜,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兮”,以及十二地支铭等汉镜铭文亦能鲜明地反映出辟邪、长生、升仙的早期道教思想。
  (二)隋唐时期
  作为封建王朝最为辉煌鼎盛的朝代,道教也在唐代,尤其是玄宗时期得到了莫大的支持和推崇。此时的道教无论是理论学说还是具体实践都渐趋成熟,而铜镜的发展亦处于第二次高峰期。同处于高度发展的道教与铜镜的相互碰撞,使得隋唐时期具有道教因素的铜镜数量倍增。其中,八卦镜的种类中包括八卦十二生肖镜、八卦干支镜、八卦星象镜、八卦双鸾镜、八卦四神镜等。十二生肖镜中包括四神十二生肖镜、十二生肖镜、十二生肖八卦镜等。故事镜中包括真子飞霜镜、嫦娥玉兔月宫镜、王子乔吹箫引凤镜、蓬莱仙境故事镜、独有幽栖地铭故事镜等。另有许多飞仙境、仙骑镜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个别八卦镜中亦出现“水银阴精,辟邪卫灵。形神日照,保护长生”等类铭文来传达阴阳五行的道教思想。
  (三)宋、辽金、元时期
  在此四百年的时间里,道教教义、教理、教制已发展成熟,并进入了厘革的全新时期。“宋辽金元时期道教神仙思想的兴盛对于神仙人物故事镜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1]此时期典型的铜镜主要有祝寿人物纹镜、“柳毅传书”故事镜、“吹笛引龙王”故事镜、“犀牛望月”故事镜、八仙镜、八宝(八仙手中的宝物,即扇子、鱼鼓、莲花、葫芦、宝剑、花篮、横笛、笏板)镜等。“由于道教中养生术的广泛流行,新儒学的兴起和医疗气功的普及,为当时实用气功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2],顺此风气也出现了气功镜。同时,由于受炼丹术和服食内丹的影响,加之道教不以镜为实用器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铜镜形制的多样化,鼎炉形铜镜、钟形铜镜和盾形铜镜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此时期带有铭文的铜镜甚少,而带有道教因素的铭文镜也只有老彭真鉴镜、长春铭镜等。
  (四)明清时期
  “明中叶以后,国力衰竭,内忧外患,朝廷自顾不暇,对道教不能从财力上支持。清朝当权者及上层贵族起自关外,承袭萨满教传统,对道教不感兴趣,道教历代享受的特殊宠遇有所裁抑。”[3]而此时也正是铜镜走向衰落的时期,同处于低谷期的道教与铜镜不仅令带有道教因素的铜镜数量有所下降,而且由于当时无论从理论学说上还是政治层面上,道教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因此纹饰内容上也不再有所创新,基本沿用前朝各代,如八仙寿老镜、康熙五岳八卦纹镜、乾隆五岳真形镜等。
  二、道教因素的流变
  (一)从铜镜内容上看
  对比铜镜中的纹饰我们不难发现,“汉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从人类史的视野看,汉代处在由神话语言向非神话语言,由巫术思想向宗教思维转型的时期”[4]。在道教尚未成形的汉代,铜镜中的道教因素,诸如天皇五帝、西王母、四灵神兽、天禄、麒麟等都源自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当时铜镜中的道教因素是含有庄严而又神秘的上古巫术思想的。而隋唐时期,道教教义、教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诸如八卦、十二生肖、二十四宿、符箓等具有典型道教特色的纹饰全部反映在铜镜中。但此类铜镜多为道教礼仪所用器物或道士所持有的法器,与为普通人照容所用的、更加仙化的仙骑镜、飞仙境和神仙故事镜不同,此类铜镜所表现出的是直接、具体的道教因素。虽然都是通过铜镜中的典故或神话传说来表现道教思想,反映心中所愿,但受到宋代当时悠闲、安逸的社会风气的影响,铜镜中的道教因素不仅通过大量的神仙故事镜来展现,而且故事镜的题材也变得丰富起来。尤其是元代出现的八仙镜、八宝镜,更加丰富了铜镜中的道教题材。纵观唐以后道教因素的铜镜,整体来说更加生活化、世俗化,铜镜中的画面更加生动灵活。
  (二)从铜镜形制上看
  汉代铜镜虽然种类多样、纹饰繁多、铭文内容丰富,但当时道教并未正式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尚且处于巫术思想向宗教思想过渡的阶段,所以在形制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基本为圆形,蕴含着古代人民“天圆地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唐代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地熏陶和影响,铜镜形制虽有创新,但只是停留在菱花形、葵花形以及一些变形花形镜的阶段上。而且一般认为,菱花是属于佛教因素范围内的。直至宋代,由于道教进一步发展,学说理论等不断改进,终于出现了更多的镜形用来反映道教思想和文化,钟形、鼎炉形、盾形铜镜等都体现着道教对镜的无比重视。
  (三)从铜镜铭文上看
  由于两汉时期辞赋异常盛行,反映在铜镜上便是在历朝各代中铭文最多、最丰富,也是最具时代特色的。工匠们不仅將道教因素的纹饰融入到铜镜中,也将世人想要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的愿望以文字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在铜镜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汉以后的铜镜上有关道教因素的铭文急剧减少。尤其是宋代以后,铭文已不再作为表现铜镜内涵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方式了,此时铜镜中的纹饰或故事场景完全替代了汉镜铭文用以表达道教思想和内涵的作用。
  三、结语
  中国古代具有道教因素的铜镜,无论从纷繁复杂、精美绝伦的纹饰内容上看,还是从日渐增多、形状各异的形制方面来说,无一不体现着古人几千年来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飞升成仙的渴望。也正是道教对镜的重视和使用以及古代人民这种浓厚而迫切的情愫,从而丰富了铜镜的形制、纹饰、内涵等内容。这使得道教和铜镜二者相得益彰,并在互相促进中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狄秀斌,李郅强.犀照群伦 光含万象·晓轩斋藏宋辽金元明清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198.
  [2]崔乐泉.潝月华发式与龟咽鹤息式气功图铜镜[J].体育文史,1994(2).
  [3]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
  [4]王晓峰.中国古代铜镜设计心理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53.
  孙磊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仕女画是中国绘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女性美的一种直观体现,明清入近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专攻仕女画的著名画家,同时,仕女画的选题和画风日益成熟。在此选取嘉兴博物馆馆藏的几幅以女仙为题材的仕女画,跳脱文字带来的想象,来欣赏画家笔下的女仙形象,也试析以女仙为内容的仕女画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玺仕女画 女仙 嘉兴博物馆  仕女画一作“士女画”,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
期刊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完成了對辽代东京附属瓷窑的代表性窑场——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考古发掘,通过对以冮官屯为中心的窑址分布状况调查与勘探,发现此处分布数百平方公里、始于辽并沿用至元明清的窑址群。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从发掘的初步成果来看,冮官屯窑址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大型手工工厂遗存,对研究东北乃至内蒙古东部地区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摘 要】为完善、修正青铜镜雕版制范技术进化论体系,本文对纹饰线条工艺、出现时间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应用,并初步提出进化论适用于同期瓦当、部分画砖纹饰技术工艺解析的看法。  【关键词】青铜镜 进化论 线条工艺 适用 瓦当 画砖 解析  为更准确表达理论,本进化论更名为青铜镜轴心雕版制范技术进化论,或简称青铜镜进化论。青铜镜进化论建立在客观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自成理论体系。近日发现在纹饰制作技术工艺上,
期刊
【摘 要】博物馆理事会制度的建设,是当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民国时期,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博物院、天津博物院、上海市立博物馆、中国西部博物馆等都曾设立理事会,并对理事的资格、理事会的职责与组织运行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规程或细则,从而实现博物馆的高效管理。以国立中央博物院的理事会制度为研究对象,对中央博物院理事会的人员构成、责任职能、运行机制等进行分析与阐述,可以为当今博物馆管理制度
期刊
【摘 要】唐末五代、宋、辽时期的“官”字款白瓷是京、津、冀地区普遍出现的瓷器式样。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官”字款白瓷出土量的不断增大,其也成为学术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白釉碗便是“官”字款白瓷的代表性器物,其窑口应当为定窑,年代为北宋早期,“官”字款的性质很可能是用以区分民窑的符号。京、津、冀地区出土及传世“官”字款白瓷达十余件,此类具有流通性质的官方订制瓷将河北省的定窑窑
期刊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人们迎来了习称“灯节”的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节日。届时,城乡处处张灯结彩,焰火满天,歌舞升平。人们祝贺祈福,沉浸于灯山舞海的节日狂欢中。  据文献记载,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肇始于汉代。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汉代祭扫天神太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张灯结彩,夜游观灯。自此,留传下来每至正
期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人给了苏州极高的评价,苏杭二州在古人眼中可谓是人间天堂。常去苏州的我亦有这种感觉。在我眼中,苏州之美是一种南方的美,一种小家碧玉的美,一种有别于北派风格的美,这种美就像苏州的园林、美人以及那软糯的“吴侬软语”一般,透着水乡特有的滋润。“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城内河道交错、水系众多,给人一种“城在水中,水在城旁”的感觉。13世纪的《马可·波罗
期刊
【摘 要】梁九章生活于清代中晚期的佛山,作为当地望族梁氏一族的成员,他素好文艺鉴赏,工画梅,喜爱收藏书法、奇石,在京为官期间结识了多位文人名士。辞官归乡后,他将自己多年集藏的书法碑帖,选取精者,摹刻上石,并以馆号命题为“寒香馆法帖”。佛山市博物馆收藏有其画作《墨梅图》,该画曾为其侄子梁元超收藏,画上有国荃、何翀、罗岸先等人题跋,对研究晚清文人士大夫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当时社会心态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参
期刊
我国的高古(宋及宋以前)石雕造像的收藏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近年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地陆续成立省级专项收藏协会、研究会,多地民间建起佛造像博物馆、石刻艺术馆。尽管大多数此类民间组织和场馆,仅停留在收藏、欣赏、展示的层面,但涌现出数量和质量方面相当可观的民间藏品实物,包括许多残碎标本,成为国营博物馆的有力补充,起到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深化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参照物。可是民间收藏界历来鱼龙
期刊
“寿州瓷黄”是陆羽在《茶经》中对寿州窑瓷器最显著特点的记载,这使得许多人对寿州窑釉色的认知至今仍停留在仅烧造黄釉瓷的狭窄层面上。事实上,作为注重釉色的寿州窑在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下创造性地成功烧制黄釉瓷同时,其黑釉瓷、褐釉瓷、酱红釉瓷的烧制一样非常成功,且特点显著。  寿州窑的黑釉瓷与黄釉瓷一样同属青瓷系列,其主要着色剂氧化铁在氧化气氛中生成黑色釉。唐代时期能烧制纯正黑釉的窑口比较少见,而寿州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