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电学知识点多,物理量多,公式多。在多数学生的头脑中,都存在电学比较难学的怪圈。本文从电学本身知识的特点、教师教学方面、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并根据自身的教学,总结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电学;现状分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67-02
电学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电学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感觉电学较难,对电学知识掌握不够理想,使得学生很苦恼和无奈,最终产生厌学的现象。原因何在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来分析一下原因,并研究相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电学内容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电学知识点复杂。
电学的概念很抽象,知识点多,造成公式多、变形公式多、推导公式也多。电路中元件多,连接形式多样,由于开关的开启和闭合,又会造成某些用电器的短路或断路,也会造成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对象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电路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产生故障的可能性也多。另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电路中器件的更换,动态变化过程多。电路的各个物理量之间又是联动的,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2.教师教学原因。
(1)纸上谈兵。在力学学习中,学生还有来自日常生活的一些感性认识,而在电学学习中,可以说学生的感性认识几乎为零。可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能做一些演示,但学生动手太少,教师教学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即只通过习题进行分析、训练。例如:对于电路的故障分析,尽管教师从理论上分析的很透彻,也讲了很多遍,但收效甚微,学生仍然似懂非懂,甚至一头雾水。
(2)题海战术。教师知道电学部分是难点,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于是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量变”达到“质变”。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降低学习效率,甚至降低了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看,得不偿失。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已处于“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12-15岁),但水平还比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度时期,在很大程度上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而对于电学知识,学生既没有经验支持又很抽象,所以学生就感到困难。
(2)学生情感因素的原因。由于初中生既不像小学生那样对老师“言听计从”,又不像高中生那样控制力强,处于怕困难,容易受干扰,沉静不下来的时期,对于学习电学知识不能“知难而进”。久而久之,造成学电学难,难于上青天的结局。
(3)学生数学功底不够。在电学计算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要对公式进行变形,有的情况下还需要解方程组,要进行开方运算等。要求学生具有相对比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数学知识跟不上。
二、改进初中电学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1.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由于电学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开始时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规律的运用等分块学习,各个突破。加强训练,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并且能充分注意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动特点,体会到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又相互独立,能够熟练而准确的理解串并联电路了,然后再逐步加深。否则学生基础不牢,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反而会造成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兴趣。
2.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做实验,学电学更是如此。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学基本仪器的使用,电学基本规律的探究都要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如若不让学生探究,学生就不能真正明白控制谁的电压不变?怎么控制电压不变?更换电阻R后,电压变吗?又怎么变?当学生亲自做实验时,这一切就会变得很直观明了。
有的教师想赶进度,怕耽误时间,就很少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岂不知这样会更耽误时间,而且效果不好。这也是老师抱怨的“为什么我讲了那么多遍,学生还不会的原因。”这样做,刚开始时教学进度是比较慢,比较耽误时间,但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后,教师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一遍又一遍的去讲解去训练了。反而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3.问题归类,掌握方法。正是由于电学的概念多、公式多、规律多、联动变化多、故障类型多、题型多。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把很多问题归为一类,变多为少,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题海战负担,又能使学生清晰明了,提高学习效率,克服畏惧心理。例如;把动态电路的电表变化归类为串联和并联两类,串联电路问题应先分析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分析电流的变化,再分析电压的变化,并联先分析各支路互不影响,再分析该支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电流怎样变化,导致总电流怎样变化等等。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明确了初中生学习电学的困难所在,在进行电学教学时,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和突破电学难点,还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丰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唐丽平.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刊,2014,01:38-40.
[3]胡林香. 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5:1069+1074.
[4]吴树松. 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69.
作者简介:刘銮芹,女(1971-07),安徽宿州人,现工作单位为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中教一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及教研。
关键词:电学;现状分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67-02
电学既是初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电学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感觉电学较难,对电学知识掌握不够理想,使得学生很苦恼和无奈,最终产生厌学的现象。原因何在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来分析一下原因,并研究相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电学内容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电学知识点复杂。
电学的概念很抽象,知识点多,造成公式多、变形公式多、推导公式也多。电路中元件多,连接形式多样,由于开关的开启和闭合,又会造成某些用电器的短路或断路,也会造成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的对象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电路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产生故障的可能性也多。另外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电路中器件的更换,动态变化过程多。电路的各个物理量之间又是联动的,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相互影响。
2.教师教学原因。
(1)纸上谈兵。在力学学习中,学生还有来自日常生活的一些感性认识,而在电学学习中,可以说学生的感性认识几乎为零。可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能做一些演示,但学生动手太少,教师教学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即只通过习题进行分析、训练。例如:对于电路的故障分析,尽管教师从理论上分析的很透彻,也讲了很多遍,但收效甚微,学生仍然似懂非懂,甚至一头雾水。
(2)题海战术。教师知道电学部分是难点,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于是搞题海战术,试图通过“量变”达到“质变”。但这样做的结果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降低学习效率,甚至降低了学习兴趣。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看,得不偿失。
3.学生自身的原因。
(1)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已处于“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12-15岁),但水平还比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度时期,在很大程度上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而对于电学知识,学生既没有经验支持又很抽象,所以学生就感到困难。
(2)学生情感因素的原因。由于初中生既不像小学生那样对老师“言听计从”,又不像高中生那样控制力强,处于怕困难,容易受干扰,沉静不下来的时期,对于学习电学知识不能“知难而进”。久而久之,造成学电学难,难于上青天的结局。
(3)学生数学功底不够。在电学计算过程中,很多情况下要对公式进行变形,有的情况下还需要解方程组,要进行开方运算等。要求学生具有相对比较扎实的数学功底和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但现在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数学知识跟不上。
二、改进初中电学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
1.循序渐进,夯实基础。由于电学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开始时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规律的运用等分块学习,各个突破。加强训练,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并且能充分注意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动特点,体会到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又相互独立,能够熟练而准确的理解串并联电路了,然后再逐步加深。否则学生基础不牢,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反而会造成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兴趣。
2.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在教学中应重视让学生做实验,学电学更是如此。对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电学基本仪器的使用,电学基本规律的探究都要让学生动手去做。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如: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如若不让学生探究,学生就不能真正明白控制谁的电压不变?怎么控制电压不变?更换电阻R后,电压变吗?又怎么变?当学生亲自做实验时,这一切就会变得很直观明了。
有的教师想赶进度,怕耽误时间,就很少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岂不知这样会更耽误时间,而且效果不好。这也是老师抱怨的“为什么我讲了那么多遍,学生还不会的原因。”这样做,刚开始时教学进度是比较慢,比较耽误时间,但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后,教师就不需要再费时费力地一遍又一遍的去讲解去训练了。反而节省了时间,加快了进度,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教学效果也会更好,还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
3.问题归类,掌握方法。正是由于电学的概念多、公式多、规律多、联动变化多、故障类型多、题型多。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把很多问题归为一类,变多为少,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题海战负担,又能使学生清晰明了,提高学习效率,克服畏惧心理。例如;把动态电路的电表变化归类为串联和并联两类,串联电路问题应先分析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分析电流的变化,再分析电压的变化,并联先分析各支路互不影响,再分析该支路的电阻变化,引起电流怎样变化,导致总电流怎样变化等等。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师明确了初中生学习电学的困难所在,在进行电学教学时,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和突破电学难点,还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丰波.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唐丽平.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 学周刊,2014,01:38-40.
[3]胡林香. 浅论初中物理课中的探究性学习实践[J]. 科技信息,2010,35:1069+1074.
[4]吴树松. 初中物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69.
作者简介:刘銮芹,女(1971-07),安徽宿州人,现工作单位为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中教一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及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