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版课标十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转变。
一、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学习。
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教师说了两遍,就让学生说,学生不停地说了八遍,这位教师才让停;学生喘了一口气,教师接着问,这样的故事能否讲得完,学生当然说不能。这时自然地引出“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使他们对抽象的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易于理解,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2.设置悬念,激活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即所谓“功在课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授新知前首先提出“圆的面积能不能象我们所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一样知道长、宽、高、底等条件就能求出呢·”结论当然是不能,于是学生对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产生了好奇心。这时,教师请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演示。
3.灵活指点,实现自主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以达到使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堂上的灵活点拨是一种艺术,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导”上有所创新,学生才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二、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全方位接收、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1.“眼”要观察到位
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平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教“认识图形”时,笔者把不同颜色的卡片剪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零乱地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并辨认各种图形,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2.“手”要操作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假如没有学生的操作参与,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
3.“听”要接收到位,“说”要表达到位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听和说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使学生在会听中获取外界更多有效信息,在会说中提高自己的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特别在教低年级数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口说。重视学生的“说”,让学生表达到位,有利于培养动口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但并非是一种无序、盲目的行动。学生由于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
一、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的“学”,也重视教师的“导”,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引导既到位、又不越位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学习。
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用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教师说了两遍,就让学生说,学生不停地说了八遍,这位教师才让停;学生喘了一口气,教师接着问,这样的故事能否讲得完,学生当然说不能。这时自然地引出“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概念中的关键字词,使他们对抽象的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易于理解,也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2.设置悬念,激活思维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即所谓“功在课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授新知前首先提出“圆的面积能不能象我们所学过的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一样知道长、宽、高、底等条件就能求出呢·”结论当然是不能,于是学生对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产生了好奇心。这时,教师请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演示。
3.灵活指点,实现自主
学贵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以达到使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堂上的灵活点拨是一种艺术,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导”上有所创新,学生才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学”才能真正得以落实。
二、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全方位接收、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1.“眼”要观察到位
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平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总结,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教“认识图形”时,笔者把不同颜色的卡片剪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零乱地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并辨认各种图形,通过多次观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2.“手”要操作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假如没有学生的操作参与,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
3.“听”要接收到位,“说”要表达到位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听和说的能力要求。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使学生在会听中获取外界更多有效信息,在会说中提高自己的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能力。特别在教低年级数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口说。重视学生的“说”,让学生表达到位,有利于培养动口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改的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但并非是一种无序、盲目的行动。学生由于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参与和调度。唱戏的是学生,搭建舞台、导演制作的应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