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可以先行先试,海淀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负责任,将自主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State Department replied that ZGC could be trying at first, Haidian would dare to innovate, and dare to blame, so will step further by self-renovation.
在金融危机后,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创新地图在发生快速变化。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印度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要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加速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引领创新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海淀园的创新环境还存在三个大问题。一是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正在减弱。大学现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导向与创新精神相背离,阻碍了创新;二是天使投资不发达。天使投资人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脉资源。后者对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比资金的作用要大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硅谷方面,第一个成功者是台湾新竹。新竹为什么能成功?这是因为二战之后留在美国的5000多留学生中,有两百多人在硅谷;60年代台湾有10000多人到美国,其中有上千人留在了硅谷。这些人在台湾和硅谷两地跑,是新竹成功的人脉网络基础。“千年虫问题”给了印度机会,在硅谷最成功的外籍人就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印度人的人脉网络关系帮助印度的班加罗尔成功了。而犹太人,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和硅谷有天然的联系,比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关系还要紧密,所以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三是原创的新兴产业少。所谓原创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的,需要原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当前,这样的产业往往表现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是因为在成熟的产业领域内,全球的产业布局业已形成。发达国家长时间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积累使中国只能在产业链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在原创性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的广袤市场、人才积累和政府力量都能使中国在这些原创性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产业主导权。过去30年,海淀园、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都是通过“汉化”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产品,跟随他们的发展步伐发展起来的,原创的东西还不多,类似于谷歌、微软、英特尔那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太少。未来10年,中关村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靠汉化和跟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培育原创的新兴产业。只有培育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才能成长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
第三,我认为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链接非常重要,跨区域创业者、具有全球视野的产业组织者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是使硅谷和中关村有广泛的产业联系的第一个产业。本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网络泡沫破灭。这时在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只要是中国人开的,纷纷迁回中关村,他们在中关村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泡沫之前,硅谷就有很多移民创业家;在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关村产生了很多跨区域创业家。在中国,把这些人叫留学生创业者;在美国,哈特在文章里说他们是移民创业家。我们现在说的跨区域创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移民创业家,他们的公司既在硅谷有业务,又在中关村有业务。这些留学生和跨区域创业者的典型,现在在大陆都很有名:如做集成电路的邓中翰;做通讯的陈大同;做互联网搜索的李彦宏等。现在这些创业者很多都成为了新产业的组织者。从我们对这些跨区域创业者和组织者的研究来看,他们成功的诀窍似乎也很简单——就是从硅谷获取的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加上从大陆获取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第四,我认为要在海淀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专业园。在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创新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建设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其实,早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正式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在启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我就提出 “多中心”不应当是空间上的中心,而是应该体现城市功能集聚的中心。在北京总规修编的征求意见会上,我提出要把海淀山后地区定位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热烈争论,后来总体规划基本体现了我的观点。现在国务院批复定位已经很明确了,海淀园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学习借鉴硅谷、班加罗尔经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园,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地位,持续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
最后,我认为海淀机制体制创新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美国有很多普适性的政策,但硅谷靠着先行先试,领先一步,迅速发展起来了。同样,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对各地而言也基本都是一样的,但苏州、无锡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也迅速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总体看来,离市场越近的政府,越适于创新,越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区政府比市政府、比国家都更具有改革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可以先行先试,我们海淀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负责任,将自主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State Department replied that ZGC could be trying at first, Haidian would dare to innovate, and dare to blame, so will step further by self-renovation.
在金融危机后,创新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创新地图在发生快速变化。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印度班加罗尔等国际知名园区都在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各种创新要素,积极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新的战略制高点。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是中国的创新中心,也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要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加速创新发展步伐,进一步提升引领创新的能力。
其次,我认为海淀园的创新环境还存在三个大问题。一是大学在创新中的作用正在减弱。大学现行对科研人员的评价导向与创新精神相背离,阻碍了创新;二是天使投资不发达。天使投资人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人脉资源。后者对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比资金的作用要大得多。我们知道,在学习硅谷方面,第一个成功者是台湾新竹。新竹为什么能成功?这是因为二战之后留在美国的5000多留学生中,有两百多人在硅谷;60年代台湾有10000多人到美国,其中有上千人留在了硅谷。这些人在台湾和硅谷两地跑,是新竹成功的人脉网络基础。“千年虫问题”给了印度机会,在硅谷最成功的外籍人就是印度人和中国人。印度人的人脉网络关系帮助印度的班加罗尔成功了。而犹太人,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因此和硅谷有天然的联系,比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关系还要紧密,所以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三是原创的新兴产业少。所谓原创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的,需要原创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当前,这样的产业往往表现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这是因为在成熟的产业领域内,全球的产业布局业已形成。发达国家长时间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积累使中国只能在产业链上融入全球产业体系。而在原创性产业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中国的广袤市场、人才积累和政府力量都能使中国在这些原创性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产业主导权。过去30年,海淀园、中关村乃至整个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都是通过“汉化”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产品,跟随他们的发展步伐发展起来的,原创的东西还不多,类似于谷歌、微软、英特尔那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太少。未来10年,中关村要成为全球的创新中心,靠汉化和跟随肯定是不行的,必须培育原创的新兴产业。只有培育出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才能成长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
第三,我认为创新全球化时代的全球链接非常重要,跨区域创业者、具有全球视野的产业组织者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互联网是使硅谷和中关村有广泛的产业联系的第一个产业。本世纪初,美国出现了网络泡沫破灭。这时在硅谷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只要是中国人开的,纷纷迁回中关村,他们在中关村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我们知道,在互联网泡沫之前,硅谷就有很多移民创业家;在互联网泡沫之后,中关村产生了很多跨区域创业家。在中国,把这些人叫留学生创业者;在美国,哈特在文章里说他们是移民创业家。我们现在说的跨区域创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移民创业家,他们的公司既在硅谷有业务,又在中关村有业务。这些留学生和跨区域创业者的典型,现在在大陆都很有名:如做集成电路的邓中翰;做通讯的陈大同;做互联网搜索的李彦宏等。现在这些创业者很多都成为了新产业的组织者。从我们对这些跨区域创业者和组织者的研究来看,他们成功的诀窍似乎也很简单——就是从硅谷获取的创意、技术和商业模式,加上从大陆获取的市场和人力资源。
第四,我认为要在海淀北部地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专业园。在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海淀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整合优化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创新基地、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环保园、创新园、永丰产业基地等空间资源,大力推进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集聚,建设世界领先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其实,早在200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正式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在启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我就提出 “多中心”不应当是空间上的中心,而是应该体现城市功能集聚的中心。在北京总规修编的征求意见会上,我提出要把海淀山后地区定位于“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这个观点引起了大家的热烈争论,后来总体规划基本体现了我的观点。现在国务院批复定位已经很明确了,海淀园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聚焦,学习借鉴硅谷、班加罗尔经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园,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进一步巩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地位,持续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发展。
最后,我认为海淀机制体制创新的步伐要迈得更快一些,更大一些。美国有很多普适性的政策,但硅谷靠着先行先试,领先一步,迅速发展起来了。同样,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对各地而言也基本都是一样的,但苏州、无锡锐意改革,先行先试,也迅速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总体看来,离市场越近的政府,越适于创新,越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区政府比市政府、比国家都更具有改革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可以先行先试,我们海淀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负责任,将自主创新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作者系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战略咨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