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训练颇多。泛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早训练、重复训练、机械训练、啥都训练,等等。以阅读教学为例,多数教师实行的是解题式的教学法,即按照中考、高考阅读试题的样式,把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改造成几道试题,然后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几乎就是中考、高考试题的翻版,甚至会直截了当地说:“这样的题型,去年就考过,同学们要当心。”如此与中考、高考接轨,一味追求解题技巧的训练,其結果造成这样的怪现象:教师一旦离开考题,就不会教学生如何阅读;学生没有题目导游,就不知道怎么阅读、赏析。这样的训练,可能会获得高分,却牺牲了学生阅读的愉悦情感,消耗了对阅读的兴趣,破坏了本该拥有的、对于阅读的美好情怀。导致他们从此厌倦阅读,甚至不喜欢语文。如此功利化的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写作教学也是一样,从小学就开始训练话题作文,训练如何开头、如何結尾。而忽视了文章开头、結尾与主干是一个整体,脱离了主干的头、尾什么都不是。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快速作文法成了训练的法宝。而对于满分作文、高分作文的模仿式训练现今已成为教师手中最后的招数。训练沦为应试的工具,语文教学被弄得到了群起而攻之的地步。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语文教学就不需要训练,这其实是矫枉过正的做法。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犹如游泳。如果学生不跳入水中呛几口水,只在岸上指手画脚,那么,任他们如何比划,恐怕几年下来,还是旱鸭子。试想:学生学习生字,盯住它从早看到晚,不去抄写3到5遍,恐怕也不会写;一篇课文学生不去认真读几遍,恐怕是无法达到通顺流畅、声情并茂的;写作文学生不去练笔头,那么,文从字顺、文采飞扬的境界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做到的,纵然有更多的思想、更丰富的情感,也只能是灵感闪现,稍纵即逝,即使想像模像样地表达出来,也实在是“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一句话,语文的基本能力离不开听说读写,而这些基本功的养成,没有训练,都会成为缘木求鱼。在反对高消耗的应试训练时,有些教师把语文应有的训练也当作一盆脏水泼掉了。这真是可惜!对训练,笔者认为要明确这样几点:第一,训练不是做练习,更不是题海战术;第二,训练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语言实践;第三,训练是达成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说到这里,大致可以明确的是,训练并非洪水猛兽,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关键在于明确为什么要训练、怎样训练的问题。肖川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训练是心智技能形成和熟练所必需的。训练中就包含着示范(演示)、模仿、强化(反馈)、调节(矫正)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言学习中就有朗读训练、速记训练和写作训练。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不系统不全面到系统全面。训练总是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创造,由粗疏到工巧,沿着由低到高、由生到熟、由粗到精的序列前进的。我们的教学中有意义、有价值的训练其实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