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准确定位,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實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旋律,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要。一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要。二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的需要。三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四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就业导向和指导方针,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积极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同时,通过双证书教育的推行,可以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职业要求与教育、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其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承认,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而在就业方针指导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开发方法。同时,在就业导向指导下开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也应该在专业课程系统、单元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法、课程评价方法诸多方面体现出就业导向的性质。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
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依据市场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由学校、企业领导、各部门技术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另一方面,面向未来,咨询委员会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增长迅速的领域如电子媒体、通信技术、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新的培训职业。
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依据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够用适度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充分体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可为1:1。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切实加强产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表现。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要办好高职教育,学校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行业和企业也应对高职院校给予特别的关爱,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可以采用以企业为主校出资质,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践等方面资源从事学院管理,举办企业具有优势资源的某一学科或专业,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可实行订单式产学结合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还可能采用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系统化课程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都不太适用的。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设计中,应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课程设计追求的是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使毕业实现“零距离”上岗,要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成为“零距离”,高职院校在改进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按照理论教学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闭关,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让学生不仅学会用,而且学会学,学会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材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要体现职业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强调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就要有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目前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要组织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和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材。
(湖南省教育厅2006年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之内容,课题号06D092)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就业 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實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旋律,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要。一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要。二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的需要。三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四是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提出就业导向和指导方针,不但有利于进一步积极推进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课程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直接胜任职业要求的现状,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教育在课程中的落实。同时,通过双证书教育的推行,可以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职业要求与教育、就业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个人、社会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就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而言,主要是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贯彻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原则。具体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应是使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真正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其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承认,减小以至消除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偏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而在就业方针指导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课程开发方法。同时,在就业导向指导下开发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也应该在专业课程系统、单元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法、课程评价方法诸多方面体现出就业导向的性质。
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
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1.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应依据市场需求。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组织由学校、企业领导、各部门技术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进行调查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拓宽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另一方面,面向未来,咨询委员会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增长迅速的领域如电子媒体、通信技术、服务业等方面开展新的培训职业。
2.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依据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够用适度的原则,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充分体现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可为1:1。
三、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切实加强产学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这是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认识到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办出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表现。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有限,要办好高职教育,学校就必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行业和企业也应对高职院校给予特别的关爱,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可以采用以企业为主校出资质,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实践等方面资源从事学院管理,举办企业具有优势资源的某一学科或专业,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可实行订单式产学结合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还可能采用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多智能的开发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高考成绩处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关系。因此,学科系统化课程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都不太适用的。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要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的设计中,应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课程设计追求的是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完整性而非学科系统的完整性。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使毕业实现“零距离”上岗,要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成为“零距离”,高职院校在改进理论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按照理论教学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闭关,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让学生不仅学会用,而且学会学,学会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职教材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基础,要体现职业与技术教育的特点,强调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就要有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目前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要组织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和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材。
(湖南省教育厅2006年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课题之内容,课题号06D092)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