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编本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引导学生感受、观察大自然的文章,编排在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既体现了对第六单元训练要点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教材编者在课后习题中进行了提示,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借助教材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说说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读起来
  让学生读起来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朗读,建立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使学生既有了理解之本,也外化了文本理解。
  1.反复认读生字,强化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仍然是三年级的重点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自己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能力,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及积累22个词语。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会认、会写生字的认读并组词,再通过同桌互相检测,最后利用开火车、抽查、齐读等形式,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初步感知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齐读教材后面罗列的22个词语,强化学生对词语的认知。
  2.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默读,要初步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本课后的第二个习题就是“填一填,再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这篇文章写了大自然的风、水及动物的美妙声音,这道题就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内容。题中有三处提示,第一处是“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第二、三处为空白,留着让学生去发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让他们自主发现该题的答案。由于学生写字比较慢,为了高效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默读课文,画一画,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多层次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通顺,读出作者的感受,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意境。本文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就是:“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从这样的描述来看,我认为有三个层次:首先要读准字音;第二层次是要边读边体会声音的美妙,读出声音的美妙之处;第三个层次就是将第2~3自然段的内容熟记于心,熟读成诵,不仅要充分理解声音是如何美妙的,还要以此为基础反复读,直至成诵。其中,第二个层次读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是重点,熟读成诵是难点,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其中几个精彩的句子挑出来,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好了,第三层次的难点问题也就很好地在课堂上解决了。
  二、让学生动起来
  三年级的课堂要动静结合,及时转换。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让学生动起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动是指学生动口、动笔、翻阅资料等过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让学生动口朗读教材上的内容,还需要让学生在教材中动笔完成学习任务。动笔时,三年级学生以圈记和画线为主。
  1.圈每段第一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将每自然段的第一句画出来,并思考填空:课文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
其他文献
单纯的词语是客观而僵硬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詞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意蕴,正所谓“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生字词的学习就应该置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无论是理解认知,还是积累内化,亦或者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在语境下进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契合认知规律,让词语内涵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真实可感的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文本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
倾听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以视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为目的的对话教学中,倾听既是基础,又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听”也提出了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笔者认为,倾听是一种能力,教
相较于以往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更多,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一、想象  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由此可见,想象在诗歌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想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令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张力。  如《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
小古文,属于文言文,是古人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记录与感悟。学习小古文,能在小学生的心中播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知语言的美妙、生活的志趣、思想的深邃。让学习小古文成为学生重拾童心、再忆幼时的一段美好体验。  一、玩中问,疑中生趣  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无限的向往,这是小学生的特点,也是他们学习小古文的优势。小古文大
综观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教学方面应用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分别涉及留言条、启事、通知、日记、书信、介绍事物(动物、植物、物品、美食或其他)、倡议书、读后感、作品推荐和作品梗概(推荐一本少儿读物)等诸多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写人、记事、写景类的习作教学往往颇受教师重视,而应用文教学则极容易被边缘化处理,较之前者,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其实,应用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生活密切
【教学意图】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但学生思维较为感性,如果直接讲解,或者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识字,必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因此,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新形式,让识字教学变得富有趣味。统编本教材一改传统枯燥的编排方式,将识字内容变得富有趣味。以二年级上册《场景歌》为例,借助一则韵文进行识字,通过朗朗上口的韵文引导学生在场景中认识事物,认识与事物相关的汉字,给枯燥的识字教学添了韵味。  【教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编排了“资料袋”,它是语文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袋”主要是以图片型、文字型和混合型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资料袋”在学生助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笔者就资料袋在课堂课始、课中和课后的妙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始: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对名著相关内容进行简单介绍的“资料袋”。在阅读教学之前,借助这些“资料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期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是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认知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不知如何观察,或是无话可说,或是不着边际,甚至对习作产生了恐惧和害怕心理,这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几大问题。那如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中年级学生的起步习作能初步抵达“我手
语文要素是指组成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和能力训练的点,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和习题设计之中,有利于建构学生的语文能力。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导读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安排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是在中年级“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旨在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