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8-01
  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能力要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计算,不可能都有机会拿出计算器按来按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激发兴趣,主动计算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做好这件事。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二、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这些基础性的计算,我们可以以口算的形式加以训练,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
  打好了简单计算的基础,再去攻克复杂计算,我们的信心是十足的,习惯是良好的,效果也一定是令人满意的。
  三、认真演算,拒绝粗心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自己的计算错误,连自己都觉得好笑,往往上一排的加号,变成了下一排的减号,上一排的5,变成了下一排的6!是不会吗?显然不是,是粗心!怎么减少粗心造成的计算错误?集中注意力面对问题是最好的办法。有的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自己打牌搓麻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孩子的干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力去学习;还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一边做习题。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心二用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会大很多,效率也不高,作业半天都做不完。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游戏活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或玩乐,在做活动、运动或玩乐中时也要求孩子集中精力,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同时让孩子明白集中精力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为此,家长要做表率,在孩子面前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能有半点儿懈怠。要培养儿童的责细心,家长光靠说教不行,还得身体力行,亲自做示范,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细心做到的事情,家长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我们想想一下,一个粗枝大叶的父母会培养出严谨细致的孩子吗?
  四、提前估算,不忘验算
  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不能忘记了科学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具体包括这些: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笔者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坚持做到以上几点,实践证明,经过两年的坚持,辅之以鼓励性的评价和分层要求,多多发掘学生在计算中的闪光点与进步予以表扬,恰当指出他们的错误与存在问题予以纠正,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计算训练,让优生有难题可作,让中等及以下学生有题可做并且能够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整体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深化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今数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是摆在我们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7-02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落实新课标理念,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深入浅出的谈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孕育创新 诱发创新 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28-02  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要】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初中学生有必要去了解,并逐步形成数学建模意识,用数学建模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然而,一个人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也一样,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让学生不断地领悟体会,并进行适当的强化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现行的数学教材,有针对性地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
【摘要】数学课堂上重视的不仅仅是解题的教学,也应该重视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基础的一项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阅读的重视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阅读 有效性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0-01  人们对数学阅读存在片面的认识:数学比较
microRNA是一种调节性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icroRNA一般作用于靶标分子mRNA的非编码区,通过不完全互补配对的方式抑制靶标mRNA的翻译,从而对靶
【摘要】随着我国教改的深入进行,我国的教育不再只是培养高分的人,而是培养综合素质更强的人才。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景教学,是通过情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自我解题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情景教学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使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一味的讲解,而是情景交融的活跃氛围。将数学的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教学需要了,小学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的分析、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打破原有的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简要分析了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的创新策略,希望对广大的相关工作者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数学 创新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American foulbrood,AFB),简称美幼病,是目前主要侵害蜜蜂幼虫生长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美幼病的病原体是幼虫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Larvae),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摘要】如何打造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铿锵六人行”,使学生活力四射,创造出数学课堂的奇迹。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投身这场课堂新文化运动,让我们的课堂更加快乐、高效,让每一个生命都尽情绽放!  【关键词】快乐 高效 良性竞争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4-02  2011年深圳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迈出了重
【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情感,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结合基础知识,加强各种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尝试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渗透德育、安全、环保的教育。  【关键词】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 学习习惯 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5-01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