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傩文化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贵州、安徽、云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都廣泛流传。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傩文化逐步形成了以傩戏、傩祭、傩仪、傩舞、傩面具、傩画、傩音乐等文化元素为体系的文化丛林。这吸引着很多人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傩文化进行研究。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其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傩文化的宗教、迷信色彩,当前,其仅作为学术界的研究对象,极少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播。发掘傩文化中积极的、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对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再造的活力,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傩文化正遭受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事实上,傩文化进高校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实践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傩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现状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傩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途径。
  一、傩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意义
  (一)增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傩文化作为古老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在我国分布广泛,流传久远。其发端于蒙昧无知时代,是人们对自然和一些难以认识的现象的理解,是一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可以分为宫廷傩、民间傩、军中傩、寺院傩、中原傩、北方傩、南方傩。其中贵州的傩文化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这些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
  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形式有多种,学校教育传承便是民族文化保护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生命延续的沃土,学校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傩文化进入校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发展,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自觉保护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使命感。在科学技术发展飞快的现代,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懂得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二)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部印发的《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2015-2018)》中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的整体功能。”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的价值体系来教育学生,以文化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其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傩文化载体形式主要有傩祭、傩舞、傩戏、傩技、傩仪等。由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组成的傩文化,传递着许多原始文化及其发展变化的信息,体现出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的宇宙观、生态观、生计方式、信仰体系、善恶是非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等。人生纲常伦理、尊老爱幼的道德讲究、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规范秩序意识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的价值体系体现的意义和作用来培育人。通过对傩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接受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方法论启迪心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时代发展需要,我国对高职教育愈发重视,目前全国已有1 300多所高职院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现阶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人文知识的培养,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学知识仅局限在自己所选择的某一个专业学科中,也使得学生仅从单一角度去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能够多角度地思考和认知。傩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记忆,是历史的精髓,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对傩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充实知识结构,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学科的人文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例如,艺术设计、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设计作品的含义,而不仅局限于作品的表面而“人云亦云”。这样一来,学生才可能根据自身掌握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
  二、傩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路径思考
  要使傩文化进入高职院校,人们必须多措并举,要做好傩文化普及教育、傩文化进课堂、开发相关课程和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工作。
  (一)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傩文化知识,设立民族文化课程教学班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掘傩文化、整理研究傩文化资料,将其发掘为课堂资源并投入高职教育,是傩文化可持续发展之道,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突破点。高职院校应以本地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利用时空和地方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初步探索,将傩文化贯穿于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整合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内容。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将当地傩的起源和概况以及傩文化的历史、种类、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精典的剧目展示给学生。通过课堂的言传、情境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学生可以对傩文化有初步直观的认知和理解,对傩文化社会存在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切身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古朴神奇、博大精深。
  (二)开发傩文化教育相关课程
  傩文化是以傩戏、傩祭、傩仪、傩舞、傩面具、傩画、傩音乐等文化元素为体系构成的文化丛。所以,人们可以将傩文化引入音乐表演、美术设计、音乐舞蹈、旅游管理、体育教学等课程教育中。   1.音乐表演课程
  傩音乐是在本土民族语言声调及其语言风格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唱腔。通过对傩戏唱腔的结构形式、结构特点的研究,人们可以探索和尝试民族民间音乐。教师可以运用傩音乐的各种文化元素进行创作,融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生学习傩音乐的唱腔、结构形式等。
  2.美术设计课程
  傩面具具有点、线、面等艺术形式美,教师可以将其与课堂教学设计相结合,将不同的元素融入创作中,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傩文化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将傩面具设计成旅游工艺品,也可以将傩面具的文化元素作为简笔画设计的题材和创作原型进行设计教学等。
  4.音乐舞蹈课程
  傩舞历史悠久,是人们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生命的认识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选取傩舞的代表性剧目,分析其动作特点,分析傩舞所表现出的鲜明地方特色和独特神韵的艺术特征,并详细分析其基本姿势、体态特点、动律特点和基本步伐等。
  5.旅游管理课程
  高职院校可以将傩文化引入旅游课堂,使旅游管理课程建设紧贴地区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需求,保持专业课程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这是旅游业向高品质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发展的必经途径。
  6.体育教学课程
  高职院校可以将傩堂戏中的舞蹈和音乐进行改编设计,结合自身的体育课程,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傩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各地研究机构、普通高校从不同层面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其研究历史较久,研究成果颇丰。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建立傩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示范性基地。例如,贵州傩文化博物馆是国内一个集征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于一体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是多彩贵州民俗旅游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全馆分为“傩的起源和贵州傩文化概况”“傩文化的表现形式”“傩文化的艺术特色”“铜仁傩文化的影响和研究”和“曲六乙捐赠精品展”五个部分。傩文化馆有模拟逼真的傩文化标本、傩神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图片等,还有来自德江和松桃的民间傩坛师和傩技师。高职院校可以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此外,具有“中国傩戏之乡”之称的德江在历史上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偏僻之地,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少,其傩文化保留得比较完整,世代生息繁衍的德江人,是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保留了完善的傩堂戏,其具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德江设立傩堂戏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分批带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学习。
  (四)聘请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课堂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主要路径是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承傩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傩文化的传承人,对傩堂戏文化进行口传身授,边演示边讲解,通过示范表演连同知识讲解,对学生进行傩堂戏、傩舞、傩音乐、傩技的教育;手把手地教授学生傩堂戏的演出场景、道具制作等,如指导学生制作傩面具。
  除了传统的教育路径实践外,为了更好地将傩文化引入高职教育,保护和传承傩文化,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具有傩文化研究造詣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傩文化,普及傩文化知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师可以分模块进行讲解,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此外,要成立学生社团,立志打造精品文化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宣传活动。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应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与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公司合作。
  三、结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魂魄所在,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之源。傩文化时空跨度久远,容量宏阔,它是“以学术意识、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为精神支撑点,融入多元宗教和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傩文化是一个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和跨国界的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是多元的、多民族的。当前,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经济领域逐渐趋于一体化,文化也出现“均质化”和“同质化”现象。受外界文化的冲击,一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开始出现消亡的趋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刻不容缓。高职院校担起保护、传承和创新傩文化的重任义不容辞,其具有便利的条件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教育探索。但是,以学校教育为载体,挖掘、探索和拓宽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途径,助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弘扬,任重而道远。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1.关于2015年民族职业教育经费分配方
  案,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2.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低效归因分析与改进”(项目编号:2016fdy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名篇,充分展现了屈原“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成为多版《大学语文》的选篇和专升本考试的复习篇目.由于屈原作品年代久远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期刊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对网络的可靠性及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IEEE802.11e标准提供了目前语音和多媒体等应用需要的QoS;认知网络的提出有效地改
目前,“韩流”文化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呈现扩大化态势。“韩流”独具魅力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教化功能,中韩两国高校不同的道德教育和文化视角,实际上都把“韩流”在东亚流行的动力源泉,最终归因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迫切渴求的文化缺失。本文深入探究了当代大学生热衷“韩流”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反韩流”现象,揭示“韩流”文化波及的隐忧,阐述了“韩流”文化对中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一、“韩流”和“汉风”  “
期刊
广告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提出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数字媒体事业蓬勃发展,新兴媒体的触角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之相联系的广告学专业开始日益兴盛并展现出自己的极大活力和无穷潜力。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代需求不断演变,普通高校广告学专业开始根据现实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广告人才。  影视广告作为广告学的重要分支,是广告学的核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汉语言文学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应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人们能够认识到我国的精髓与文化,所以高职院校要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想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必须好应用性教学工作,确保汉
期刊
盲信号分离(BSS)是指从若干观测到的混合信号中恢复出无法直接观测的各个原始信号的过程。正因为它在语音识别、无线通信以及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中的有效应用,近年来,盲信号分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2015年陕西高校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西安圍绕建立“丝绸之路教育带”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使得陕西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增强了与沿线国家的互信互惠以及交流合作。在这样的国际区域化发展潮流下,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能够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跨文化交际
期刊
本省6年共推广杂交早稻134万多亩,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同期常规早稻每亩增产80~100公斤,纯增收25—30元。1987年,全省种植杂交早稻77.4万亩,亩产498公斤,比常规早稻每亩增产10
针对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的阵列天线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降维平行因子(PARAFAC)模型的多径信道估计方法.该方案对单输入多输出(SIMO)场景下的接收信号进行建模,构造出
《广播电视编辑基础》作为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较高、綜合性较强的课程。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对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该课程开课时间的安排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将该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与实验,这种设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