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在目前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简要分析如何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科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但是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小学科学来说,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现状并不理想,由于受到教师科学素养、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如何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天生的好奇,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种种原因,很多孩子看起来不那么喜欢学习。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没有兴趣的课堂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机器”,课堂将变得索然无味。而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生们大都热爱做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基于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通过提问、设置悬念、猜想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中,我通过出示糖水和盐水这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感受到糖和盐可以溶解在水里,接着提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溶解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很少有学生去探索溶解能力的强弱,学生纷纷猜测是不一样的,再通过出示小苏打,让学生猜一猜小苏打和食盐谁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更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进行猜测。根据物体的特点,由于小苏打是粉末状的,很多学生猜测小苏打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更强。不管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猜想。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投入实验来验证结果。通过学生从猜想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
二、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科学教学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不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重视实验的过程,科学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科学素养的鳞次栉比,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同,科学素养高的学生引导和掌控了实验,全程参与了实验,而剩下的个别学生犹如“旁观者”一般,游离于实验中,没有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这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效率低。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占了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几种方式,首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我发现一些学生始终在状况之外,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于是我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但是一个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学优生也无法把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想得面面俱到。最后我采用了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扬长避短,小组讨论一个最优的实验方案,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了荣誉感。
在执教《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聚焦问题后我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热是怎样传递的?”接着请小组展开实验交流、讨论实验过程。然而我发现,这一过程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在这几分钟里,只有少数的学优生在认真思考并记录实验过程,而大多数的学生游离在实验之外甚至开始聊天。于是我改变策略,在执教第二个班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实验记录单,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实验的设计、参与到实验中去。但這真的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吗?最终还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虽然这次学生的参与面变广了,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看来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小组讨论变得更高效呢?我再次改变策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接着在小组内讨论并评选出最优方案。这次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高了许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实验设计被小组采纳,学生纷纷设计并积极讨论,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交流、倾听、评价的能力。
(二)合理的分工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探究,而小组合作是探究的主要方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合理的分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工,不仅课堂秩序将受到影响,学生的合作也将显得杂乱无章。
在教学一年级《在观察中比较》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比较恐龙的大小,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组,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比较恐龙的大小。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小组合作,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恐龙不肯放手,完全忽略了实验的目的,实验显得杂乱无章,几分钟时间过去了,学生却迟迟没有得出实验结果,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在课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如何让实验过程变得井然有序?我试着在实验前先做好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想,也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实验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的引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科学课教师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会被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需要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当学生渐渐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也要适时地把他们引导回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时, 我出示了实验材料:小车、垫圈和棉线并提问:“怎么组装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们讨论激烈、众说纷纭,几分钟时间过去了,学生还是没有想到要将棉线的一部分垂下桌面,挂上垫圈来拉动小车,于是我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能不能将垫圈转化为拉动小车的拉力呢?”通过提问,学生想到可以将垫圈向下的重力转化为拉动小车的拉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实验的步骤,这会阻碍学生的探究思维,但是也不能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过于开放性的提问可能会让学生不知所云,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效率,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适时采用引导的方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方向,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发散性。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科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发现科学的奥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实验中提升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提高科学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爱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40
[2]徐君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6):60-61
关键词:实验教学;小学科学 ;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基础的课程,但是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的共同努力。对于小学科学来说,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小学科学实验课堂的现状并不理想,由于受到教师科学素养、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有待提升,如何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孩子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了天生的好奇,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种种原因,很多孩子看起来不那么喜欢学习。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在没有兴趣的课堂下,学生将成为学习的“机器”,课堂将变得索然无味。而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生们大都热爱做实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优势,基于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通过提问、设置悬念、猜想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中,我通过出示糖水和盐水这些常见的物质让学生感受到糖和盐可以溶解在水里,接着提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溶解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很少有学生去探索溶解能力的强弱,学生纷纷猜测是不一样的,再通过出示小苏打,让学生猜一猜小苏打和食盐谁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更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进行猜测。根据物体的特点,由于小苏打是粉末状的,很多学生猜测小苏打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更强。不管学生的猜测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猜想。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情绪高涨,纷纷投入实验来验证结果。通过学生从猜想到实验验证的过程,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中,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
二、提升学生参与度
在科学教学实验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我们不应该以实验结果作为最终目的,而应该重视实验的过程,科学实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小组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科学素养的鳞次栉比,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也不同,科学素养高的学生引导和掌控了实验,全程参与了实验,而剩下的个别学生犹如“旁观者”一般,游离于实验中,没有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去,这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效率低。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科学实验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占了主导地位,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几种方式,首先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我发现一些学生始终在状况之外,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于是我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但是一个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学优生也无法把一个完整的科学实验想得面面俱到。最后我采用了个体和集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扬长避短,小组讨论一个最优的实验方案,这样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了荣誉感。
在执教《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时,聚焦问题后我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热是怎样传递的?”接着请小组展开实验交流、讨论实验过程。然而我发现,这一过程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在这几分钟里,只有少数的学优生在认真思考并记录实验过程,而大多数的学生游离在实验之外甚至开始聊天。于是我改变策略,在执教第二个班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实验记录单,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实验的设计、参与到实验中去。但這真的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吗?最终还是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虽然这次学生的参与面变广了,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看来小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小组讨论变得更高效呢?我再次改变策略,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接着在小组内讨论并评选出最优方案。这次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高了许多,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实验设计被小组采纳,学生纷纷设计并积极讨论,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交流、倾听、评价的能力。
(二)合理的分工
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就是探究,而小组合作是探究的主要方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合理的分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工,不仅课堂秩序将受到影响,学生的合作也将显得杂乱无章。
在教学一年级《在观察中比较》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比较恐龙的大小,我把学生分成了若干组,让学生尝试小组合作,比较恐龙的大小。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小组合作,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拿着恐龙不肯放手,完全忽略了实验的目的,实验显得杂乱无章,几分钟时间过去了,学生却迟迟没有得出实验结果,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在课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如何让实验过程变得井然有序?我试着在实验前先做好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事可想,也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实验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的引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科学课教师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他们往往会被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了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新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需要指导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评,当学生渐渐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也要适时地把他们引导回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真正地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时, 我出示了实验材料:小车、垫圈和棉线并提问:“怎么组装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们讨论激烈、众说纷纭,几分钟时间过去了,学生还是没有想到要将棉线的一部分垂下桌面,挂上垫圈来拉动小车,于是我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能不能将垫圈转化为拉动小车的拉力呢?”通过提问,学生想到可以将垫圈向下的重力转化为拉动小车的拉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实验的步骤,这会阻碍学生的探究思维,但是也不能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过于开放性的提问可能会让学生不知所云,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效率,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适时采用引导的方式,给学生一些提示和方向,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发散性。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只是学习的一种手段,科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从而发现科学的奥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在实验中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实验中提升探究的能力,在实验中提高科学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曹爱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4):140
[2]徐君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