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抓好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社会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效果 观念 导入 评价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 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 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 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 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 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 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习,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实践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模式,认真学习,更新观念,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吸取先进的教学模式之精华进行个性化处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还要注重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旧知,做永不枯竭的泉源,甚至河流、海洋,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张弛有道、收放自如。因此,语文教师要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不仅要读名家名著,更应该读古今中外的著作,学贯中西;于专业知识而言,还应该读一些教学方面的论著。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精华,不断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学课堂的组织者,虽不必学富五车,但必须有渊博的知识,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防万变,才能在教学中成为引导的主宰者,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2、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4、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5、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6、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些客观规定指明了评价改革的方向。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而淡化结果性评价,改变学生单一的纸笔测试,采用新的评价方式,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语文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总的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方面的素养。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是。最突出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根据现代语文评价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在评价内容上,不仅重视期中期末检测,也注重平时的修养;在评价范围上,不仅看书面,也看口头,看课内也看课外;看结果也看过程;看智力也看非智力;在评价方法上,即看重评,也看重自评,同时把学生的常规考试检测和日常学习表现两项成绩综合起来考查。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终身的现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学生语文学习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的评价。另外,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