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物理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学科,为了不让学生在一入高中初期就因为它的难而放弃物理,需要从心理准备、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等几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心理;关注;审题;思考
1、2、3、4、5……睡倒一大片。这是高中上物理课在普通层次班级常见的现象,而且越到高年级越普遍。“物理太难了,我实在是不懂,只能放弃了。”这是这些睡觉同学中不少人的说法。物理确实难,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一个学生放弃物理呢?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还是有些办法值得一试的。
不让学生摔倒在起跑线上。原来的老大纲下的教材,高一第一章就是力。从初中很简单的受力分析突然变成如此之复杂抽象,很多学生直接被打趴下,其中一部分毅然选择文科,另一部分在理科强撑,但物理已然是其硬伤。鉴于这种情况,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高一第一章换成了运动——运动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实现象,学生较易理解,从而减小高中与初中跨度。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同学只有第一二节课兴致盎然,接下来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为了避免学生被高一学期初就被物理打倒的情况发生,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给学生交个底——高中物理有别于初中物理,不是多背一些东西就能考及格,八九十分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普及的。让每个学生都先作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就不至于被一两次的物理考试分数击垮。告诉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绝不能只沿用初中的老一套,除了上课要跟随着老师的步调认认真真听课之外,还要扎扎实实思考,将老师上课讲的东西真正理解透,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后还要勤奋自觉做题,还要建立错题本,从做错的题中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告诉学生上物理课(也包括其他高考科目)应有的基本的上课状态——最起码的要求是精力充沛,如果上课是处于昏昏欲睡、半梦半醒的姿态,任何高明的学习方法都只能是停留于方法论。还有上课思想不能长时间抛锚(偶尔短时间抛锚是绝大多数人都曾经或可能发生的状态,并无大碍),否则某个甚至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就完全没有听到老师的讲解。
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可能通过开学一两节课就崭露头角,容易吸引教师的眼球。可是有些学生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都默默无闻,教师也就难免容易忽略。可是如今的学生大多较敏感,长时间的不被关注可能会影响他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爱问问题的学生教师不用另找途径去关注。而对于不爱问问题平时又不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可以能过上课题问、下课找其谈话(较轻松地聊本科目的学习或与本科目学习无关的话题都可)以拉近师生问的距离。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批评甚至是惩罚来表示对他的关注。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在被批评了之后更加发奋学习。
再次是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的解题方法。要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认真审题,缜密思考,规范作答。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很多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第一遍读题时需要逐字逐句读,特别是看到平时做得多、很眼熟的题目更要多个心眼,说不定这个题目和以往的类似题只是差一两个字。若是可以或者说是需要借助图形来解题的,应在读题的同时作出草图。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多不同的读题习惯,如边看边用笔在文字下划线,整道题读完时整道题的每个文字下也划满了线。个人认为这种读题习惯不可取,因为解题时常要反复读题,太多的划线使卷面杂乱而影响关键信息的提取。个人认为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在第一遍读题时把一些关键字词划线标记,第二遍读题或提笔解答时便可节省时间。
缜密思考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物理题虽不像数学题常需分情况讨论,可临界情况的出现等等却是家常便饭。例如在力学问题中,对绳的拉力、板的支持力等的分析,就不能提笔便画,而需先考虑在题设条件下拉力、支持力是否根本不存在。又如在波动问题中,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还是均有可能,题中有没有明确说明或是相关暗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解题时缜密思考。
规范作答是正确解题的保障。目前,学好学坏的主要检验方法还是看考试分数。要考试,就需形成书面材料,所以,想学好物理,想从考试分数中获得成就感和前进动力,就必须规范作答,不失去本不该失去的分数。规范作答,首先应做到卷面工整,这也是所有科目考试的基本要求。其次,单就物理而言,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形说明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的交待,未知物理量的设置等,图形包括受力分析图、情景图、位移—时间图、波动图、光路图等等。作图也应清晰规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只有自身业务水平过硬、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等环环过关、精益求精,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敬佩并喜欢这位教师。亲其师方能重其道。这时,想让学生放弃物理他们都不乐意了。
关键词:心理;关注;审题;思考
1、2、3、4、5……睡倒一大片。这是高中上物理课在普通层次班级常见的现象,而且越到高年级越普遍。“物理太难了,我实在是不懂,只能放弃了。”这是这些睡觉同学中不少人的说法。物理确实难,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让一个学生放弃物理呢?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还是有些办法值得一试的。
不让学生摔倒在起跑线上。原来的老大纲下的教材,高一第一章就是力。从初中很简单的受力分析突然变成如此之复杂抽象,很多学生直接被打趴下,其中一部分毅然选择文科,另一部分在理科强撑,但物理已然是其硬伤。鉴于这种情况,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高一第一章换成了运动——运动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事实现象,学生较易理解,从而减小高中与初中跨度。尽管如此,还是有些同学只有第一二节课兴致盎然,接下来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了。
为了避免学生被高一学期初就被物理打倒的情况发生,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给学生交个底——高中物理有别于初中物理,不是多背一些东西就能考及格,八九十分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普及的。让每个学生都先作好最坏的思想准备,就不至于被一两次的物理考试分数击垮。告诉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绝不能只沿用初中的老一套,除了上课要跟随着老师的步调认认真真听课之外,还要扎扎实实思考,将老师上课讲的东西真正理解透,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课后还要勤奋自觉做题,还要建立错题本,从做错的题中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告诉学生上物理课(也包括其他高考科目)应有的基本的上课状态——最起码的要求是精力充沛,如果上课是处于昏昏欲睡、半梦半醒的姿态,任何高明的学习方法都只能是停留于方法论。还有上课思想不能长时间抛锚(偶尔短时间抛锚是绝大多数人都曾经或可能发生的状态,并无大碍),否则某个甚至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就完全没有听到老师的讲解。
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可能通过开学一两节课就崭露头角,容易吸引教师的眼球。可是有些学生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都默默无闻,教师也就难免容易忽略。可是如今的学生大多较敏感,长时间的不被关注可能会影响他对这门课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于爱问问题的学生教师不用另找途径去关注。而对于不爱问问题平时又不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可以能过上课题问、下课找其谈话(较轻松地聊本科目的学习或与本科目学习无关的话题都可)以拉近师生问的距离。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批评甚至是惩罚来表示对他的关注。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这类学生往往在被批评了之后更加发奋学习。
再次是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物理的解题方法。要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认真审题,缜密思考,规范作答。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很多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第一遍读题时需要逐字逐句读,特别是看到平时做得多、很眼熟的题目更要多个心眼,说不定这个题目和以往的类似题只是差一两个字。若是可以或者说是需要借助图形来解题的,应在读题的同时作出草图。从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有很多不同的读题习惯,如边看边用笔在文字下划线,整道题读完时整道题的每个文字下也划满了线。个人认为这种读题习惯不可取,因为解题时常要反复读题,太多的划线使卷面杂乱而影响关键信息的提取。个人认为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在第一遍读题时把一些关键字词划线标记,第二遍读题或提笔解答时便可节省时间。
缜密思考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物理题虽不像数学题常需分情况讨论,可临界情况的出现等等却是家常便饭。例如在力学问题中,对绳的拉力、板的支持力等的分析,就不能提笔便画,而需先考虑在题设条件下拉力、支持力是否根本不存在。又如在波动问题中,波的传播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还是均有可能,题中有没有明确说明或是相关暗示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解题时缜密思考。
规范作答是正确解题的保障。目前,学好学坏的主要检验方法还是看考试分数。要考试,就需形成书面材料,所以,想学好物理,想从考试分数中获得成就感和前进动力,就必须规范作答,不失去本不该失去的分数。规范作答,首先应做到卷面工整,这也是所有科目考试的基本要求。其次,单就物理而言,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形说明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的交待,未知物理量的设置等,图形包括受力分析图、情景图、位移—时间图、波动图、光路图等等。作图也应清晰规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只有自身业务水平过硬、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等环环过关、精益求精,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敬佩并喜欢这位教师。亲其师方能重其道。这时,想让学生放弃物理他们都不乐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