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进行的几次改革,这些变革对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稳定社会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改革历程的回顾,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确立新的方向。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
一、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
(1)建国初的行政改革(1949~1978):这一时期内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195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对建国初期下设的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进行撤销,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设立了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调整设置了国务院64个工作部门,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大改造”后,由于管理部门的细致分工,机构越来越多,到1956年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峰。1958年,中央开始了第二次调整,这次改革剔除了中央机构的臃肿,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地方行政权利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是我国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也处于混乱,到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仅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此时,恢复国家秩序,调整补充国家机构设置,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是当务之急。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构的改革(1978~1998):在这段期间内,我国进行了三次改革。文革后,国务院在恢复了部门管理的体制的同时继续增设机构,到1981年,所属部门超过了100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三次高峰。1982年起,国务院进行了第四次国家行政改革,此次改革从领导层到基层分别进行了机构和人员的削减。1988年,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五次行政改革。此次改革重点为: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对具体行政事项的直接管理职能,下放权力给企业和基层,使其有更多的自主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从机构改革到人事改革全面推行。1993年,国务院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六次改革。此次改革是对1988年改革的继续推进,遵循政企分开、精简、统一、能效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内容展开,改革后国务院共设立 59 个部门,比以前的 减少了 27 个,国务院人员数精减了20%。
(3)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1998~2001):此阶段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历史上的第七次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全面撤销工业经济的专业管理部门、设立综合性管理部门、设立和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同时,大幅裁并行政机构和人员进行,与此同时,省级的政府机构在国务院的带动之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人员编制减少了50%。
(4)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2003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行政改革,此次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上。改革目标为: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国有资产的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能力,建立安全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体制的建设。
二、未来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1)革新理念: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官僚思想造成一部分人形成了懒散、怠惰、得过且过、互相推诿、拖拖拉拉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建立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意识的缺失导致政府公务员之间比政绩、比待遇、比利益,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建立公共精神密切关注和回应公民的需求和愿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服务于人民。
(2)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伴随经济体制的改变,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生活进行直接干预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以市场做为资源的配置的基础形式,以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市场的杠杆。政府要改变“管理者”和“全能型”政府的角色,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保持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明确党、政权限,政企分开,避免重复管理和过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扯皮推诿,手续繁杂,文山会海,纪律松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和现象,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好大众,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天旺.从行政生态学看中国行政改革的挑战与发展[J]公共行政管理,2001(11).
[2] 杨平.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行政论坛,2008(5).
[3] 郭济.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9).
[4]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 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 刘邦凡.李欣.浅谈公民视角下的政府转型[C].中国商界,2012(3).
[7] 刘邦凡.朱广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我国政府职能变革[N].科学社会主义,2006(6).
[8]谢中起.刘维胜.政府CIO的素质分析[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9]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3).
作者简介:
李晓茯(1987~),女,河北省张家口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改革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行政效率
一、我国行政改革历程的回顾
(1)建国初的行政改革(1949~1978):这一时期内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1954年,中央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对建国初期下设的政治法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人民检察4个综合性委员会进行撤销,将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设立了协助总理处理政务的8个办公室;调整设置了国务院64个工作部门,这次改革奠定了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三大改造”后,由于管理部门的细致分工,机构越来越多,到1956年底形成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高峰。1958年,中央开始了第二次调整,这次改革剔除了中央机构的臃肿,进行权利下放,提高地方行政权利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是我国行政体制分权的第一次尝试。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也处于混乱,到1970年,国务院工作部门仅剩下32个,行政管理工作处于瘫痪状态,此时,恢复国家秩序,调整补充国家机构设置,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是当务之急。
(2)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机构的改革(1978~1998):在这段期间内,我国进行了三次改革。文革后,国务院在恢复了部门管理的体制的同时继续增设机构,到1981年,所属部门超过了100个,形成了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三次高峰。1982年起,国务院进行了第四次国家行政改革,此次改革从领导层到基层分别进行了机构和人员的削减。1988年,为了顺应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发展的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五次行政改革。此次改革重点为: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弱化政府对具体行政事项的直接管理职能,下放权力给企业和基层,使其有更多的自主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从机构改革到人事改革全面推行。1993年,国务院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六次改革。此次改革是对1988年改革的继续推进,遵循政企分开、精简、统一、能效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为内容展开,改革后国务院共设立 59 个部门,比以前的 减少了 27 个,国务院人员数精减了20%。
(3)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政府机构改革(1998~2001):此阶段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历史上的第七次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全面撤销工业经济的专业管理部门、设立综合性管理部门、设立和加强公共服务机构、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同时,大幅裁并行政机构和人员进行,与此同时,省级的政府机构在国务院的带动之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人员编制减少了50%。
(4)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2003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行政改革,此次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上。改革目标为: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国有资产的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能力,建立安全稳定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体制的建设。
二、未来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1)革新理念:一方面,改变传统的官僚思想造成一部分人形成了懒散、怠惰、得过且过、互相推诿、拖拖拉拉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建立公共精神与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意识的缺失导致政府公务员之间比政绩、比待遇、比利益,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要建立公共精神密切关注和回应公民的需求和愿望,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服务于人民。
(2)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伴随经济体制的改变,政府对企业和社会生活进行直接干预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以市场做为资源的配置的基础形式,以价值规律作为调节市场的杠杆。政府要改变“管理者”和“全能型”政府的角色,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保持市场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明确党、政权限,政企分开,避免重复管理和过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改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扯皮推诿,手续繁杂,文山会海,纪律松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和现象,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好大众,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天旺.从行政生态学看中国行政改革的挑战与发展[J]公共行政管理,2001(11).
[2] 杨平.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行政论坛,2008(5).
[3] 郭济.中国行政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00(9).
[4]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5] 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6] 刘邦凡.李欣.浅谈公民视角下的政府转型[C].中国商界,2012(3).
[7] 刘邦凡.朱广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我国政府职能变革[N].科学社会主义,2006(6).
[8]谢中起.刘维胜.政府CIO的素质分析[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9]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3).
作者简介:
李晓茯(1987~),女,河北省张家口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改革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