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江苏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07-02
“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很认同著名作家龙应台对国际化的理解: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东西,不是把你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国际化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知己,就是知道自身存在的价值;知彼,就是有能力用别人的思维方式介绍自己。总之,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应该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深刻领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一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引进来”“本土化”“走出去”三个阶段,目前我们更多地还处在本土化阶段。我省在职业教育领域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是1982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现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国双元制试点,此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对外交流蓬勃发展、试点项目层出不穷。
在实践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不断总结提升。记得在2006年,我们举办了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经合组织)都派了高官出席。此次论坛规模大,规格高,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省每年都定期举办“苏派职教”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对近几年这方面工作做一个阶段性回顾与展望。
既然是“苏派职教”论坛,我建议要多研究“苏派职教”的内涵和方向。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有两个支撑: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来讲,江苏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是领先的。江苏248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国示范的比例接近20%,达到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比例已占到50%,达到国标省重点的比例超过60%,同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从理论层面来讲,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稳扎稳打,奋勇争先”的风格,其发展宗旨就是8个字:安身立命、强国富民。安身立命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强国富民是从国家角度来讲的。
二
多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收获如下:
在理念上,“能力本位”“需求导向”“行业引领”“学生中心”等这些在国际上已成为共识的先进职教理念深入人心,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已经在全省职教系统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
在规模上,全省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合作高职高专层次机构3个、项目196个,每年招收学生5000人左右。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共有71个,每年联合培养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3000余人。每个项目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核心课程3~5门。最新的教育现代化监测数据显示,江苏职業学校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比例为12%。
在模式上,西方职业教育的四大经典模式: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DACUM、澳大利亚TAFE、英国现代学徒制,在江苏职业教育领域都有成功典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等,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江苏也都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机制和策略。
在师资上,除积极参与国家境外师资培训项目(如德国P300项目)外,江苏专门制订了职业教育师资海外培训计划,全省境外培训200~300人/年。例如:南京高职校目前教师已出国培训160人次,已出国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
三
江苏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反思。一是制度层面要处理好移植和嫁接的关系,洋制度需要“本土化”;二是政策层面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部门分工不合理、办学标准不明确使得许多国际经验无法照搬;三是办学层面要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四是教学层面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尤其教学过程中规范意识需要强化。曾去德国考察过的职教人,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其双元制培训场所技术有多么先进、设备多么高档,而是他们的安全和规范意识渗透到职业岗位的每个角落。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们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不能忘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什么?我认为应超越职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服务、满足短期职业需要的观点和倾向,基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设计。总体而言,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为本质特征的供给型职业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充分体现了精品化教学、精准化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07-02
“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很认同著名作家龙应台对国际化的理解: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移植别人的东西,不是把你自己变得跟别人一模一样。国际化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知己,就是知道自身存在的价值;知彼,就是有能力用别人的思维方式介绍自己。总之,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应该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深刻领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一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引进来”“本土化”“走出去”三个阶段,目前我们更多地还处在本土化阶段。我省在职业教育领域最早开展国际合作的是1982年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现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国双元制试点,此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对外交流蓬勃发展、试点项目层出不穷。
在实践的同时,我们还注意不断总结提升。记得在2006年,我们举办了江苏职业教育国际论坛,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经合组织)都派了高官出席。此次论坛规模大,规格高,内容丰富,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省每年都定期举办“苏派职教”高层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借此机会我们可以对近几年这方面工作做一个阶段性回顾与展望。
既然是“苏派职教”论坛,我建议要多研究“苏派职教”的内涵和方向。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有两个支撑: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来讲,江苏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全国是领先的。江苏248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国示范的比例接近20%,达到省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比例已占到50%,达到国标省重点的比例超过60%,同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显著。从理论层面来讲,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稳扎稳打,奋勇争先”的风格,其发展宗旨就是8个字:安身立命、强国富民。安身立命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强国富民是从国家角度来讲的。
二
多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收获如下:
在理念上,“能力本位”“需求导向”“行业引领”“学生中心”等这些在国际上已成为共识的先进职教理念深入人心,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已经在全省职教系统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
在规模上,全省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中外合作高职高专层次机构3个、项目196个,每年招收学生5000人左右。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共有71个,每年联合培养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3000余人。每个项目均有与之相对应的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核心课程3~5门。最新的教育现代化监测数据显示,江苏职業学校专业核心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比例为12%。
在模式上,西方职业教育的四大经典模式:德国双元制、加拿大CBE/DACUM、澳大利亚TAFE、英国现代学徒制,在江苏职业教育领域都有成功典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等,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江苏也都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机制和策略。
在师资上,除积极参与国家境外师资培训项目(如德国P300项目)外,江苏专门制订了职业教育师资海外培训计划,全省境外培训200~300人/年。例如:南京高职校目前教师已出国培训160人次,已出国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
三
江苏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反思。一是制度层面要处理好移植和嫁接的关系,洋制度需要“本土化”;二是政策层面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部门分工不合理、办学标准不明确使得许多国际经验无法照搬;三是办学层面要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四是教学层面处理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尤其教学过程中规范意识需要强化。曾去德国考察过的职教人,印象最深刻的倒不是其双元制培训场所技术有多么先进、设备多么高档,而是他们的安全和规范意识渗透到职业岗位的每个角落。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我们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始终不能忘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什么?我认为应超越职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服务、满足短期职业需要的观点和倾向,基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学生就业后的长远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进行设计。总体而言,我们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是以“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为本质特征的供给型职业教育模式,同时我们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充分体现了精品化教学、精准化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