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强化政府责任,统筹管理,加快职校发展
(一)健全职教发展机制,提供多重保障,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尽快出台配套的地方法规,明确各部门、行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经费、招生、就业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作进一步的规范。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培训计划。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搞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消除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引导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资助。
(二)多方筹措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县财政应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的供给。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措施,适度倾斜,优先保障,以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多方开辟投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坚持政府主渠道投资、政策融资和吸引外资,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职业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积极推动和鼓励企业、社会机构和个人投资或参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重点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各类企业以及服务性机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政府根据参加实训的人次给予相关财政性补助,或进行相当补助额度的税收减免。
(三)强化政府责任,细化管理,促进职校与企业的融合。
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成立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教育、劳动、人事、计划、财政、科技、经济、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职教工作,做到“三扶持”、“三落实”。“三扶持”:一是扶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如东一职—大东公司实训基地”为蓝本,再建5~10个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机制,重点解决企业化运作的优惠政策。二是扶持紧缺专业建设。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鼓励本县学生就读经济发展急需的化工、港口和先进制造业等紧缺专业,并设立奖学金给予补助。三是扶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校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允许在企业工作的有相当技能、工作经历且为学校急需的技师、高级技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解决职称衔接问题和福利待遇问题。“三落实”:一是落实就业准入制与企业规范用工制。大型企业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在涉及个人、社会、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交通、餐饮、旅游、商业、电子等主体工种和特种工种实行劳动准入制。要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的观念。二是落实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要尽快落实国务院七部委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一系列政策。教育、劳动部门为职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三是落实学生创业贷款政策,要优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或创办农业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贴息贷款。
(四)创建利于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职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基地。
县政府应强化职业教育发展软件环境的建设,从三个方面来强化行政推动:一是加强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教育,培育利于职教发展的人文环境;二是整合学生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构建利于职教发展的心态环境;三是发挥教育舆论和教育政策的引导拉动作用,创建利于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职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转变观念,主动合作
(一)转变观念,积极与本地企业联系。
首先,紧贴本地企业需求实际,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组织人力深入本地企业,对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其次,积极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本地就业氛围。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夕举行“本地企业人才招聘周”活动,采取报告会、观看录像、现场参观、现场招聘等形式,创造条件让县内企业充分展示、推介自己,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预期。第三,坚持本地优先的原则,让优秀人才服务本地。创造学生与企业见面的机会,让本地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第四,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授课,加深企业对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的了解。第五,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德技双馨的教师,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认真研究,构建“六位一体”合作模式。
所谓“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管理、三赢”紧密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中等技能人才。
1.将“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工艺优势、技术优势、技能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吃在企业、住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做事在企业,最终达到了解学生、储蓄企业后备人才和满足企业用工及选聘人才的目的。
2.将“招生”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招生之前,通过校企间的互动,调整专业设置,明确招生计划。在招生期间,职校要利用宣传媒介,集中展示自己的办学实力;利用学生家长见面会,介绍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去向。职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必须利用招生宣传的有利时机,在推介学校的同时推介当地企业;介绍本校毕业生在当地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成长经历;介绍当地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与学生就业情况;介绍冠名招生、半工半读等培养方式,让学生及家长形成对当地企业的直观印象。 3.将“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的要求。通过规范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4.将“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因此,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5.将“管理”作为校企合作的保证。校企合作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保障:一是健全组织,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行业协会、学校和当地重点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企的合作关系、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二是建立运行机制,职校协助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和奖励办法,从政策层面增强校企合作的外部强制力和内在动力。
(三)主动服务,提高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1.为家长服务。由于思维定势,有些家长存在对当地企业及学生在本地就业认识上的偏差,学校必须通过广泛宣传,让家长了解本地企业现状、发展趋势、用工制度及人才成长机制,提高对本地企业的认识,改变本地企业不如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传统观念。
2.为学生服务。中职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社交水平,过分迷信外地企业,辨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职校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依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增加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职业群、职业发展前景、本地企业薪酬待遇等等,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为在本地就业做好准备。
3.为企业服务。主动为企业服务,一是人才规格紧贴本地企业需求实际,学校要组织人力深入本地各类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规格体现本地企业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紧跟本地企业技术更新步伐,围绕企业技术更新需求或本地企业发展预期,开设特色专业。三是为企业解决用工短缺提供支持,通过职业体验、生产实习、半工半读等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手段,分期分批安排学生进企业。四是协助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利用学校各类专业人才优势,协助企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
(一)健全职教发展机制,提供多重保障,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尽快出台配套的地方法规,明确各部门、行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经费、招生、就业等事关职业教育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作进一步的规范。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共同搞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培训计划。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提高就业者的文化程度。搞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消除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科学引导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和贫困生资助。
(二)多方筹措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县财政应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经费的供给。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措施,适度倾斜,优先保障,以促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多方开辟投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坚持政府主渠道投资、政策融资和吸引外资,用于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职业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积极推动和鼓励企业、社会机构和个人投资或参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重点在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各类企业以及服务性机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政府根据参加实训的人次给予相关财政性补助,或进行相当补助额度的税收减免。
(三)强化政府责任,细化管理,促进职校与企业的融合。
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职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成立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教育、劳动、人事、计划、财政、科技、经济、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职教工作,做到“三扶持”、“三落实”。“三扶持”:一是扶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如东一职—大东公司实训基地”为蓝本,再建5~10个实习实训基地,创新机制,重点解决企业化运作的优惠政策。二是扶持紧缺专业建设。县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鼓励本县学生就读经济发展急需的化工、港口和先进制造业等紧缺专业,并设立奖学金给予补助。三是扶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校专业的特点及需要,允许在企业工作的有相当技能、工作经历且为学校急需的技师、高级技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解决职称衔接问题和福利待遇问题。“三落实”:一是落实就业准入制与企业规范用工制。大型企业严格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在涉及个人、社会、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交通、餐饮、旅游、商业、电子等主体工种和特种工种实行劳动准入制。要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形成“企业支持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的观念。二是落实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鉴定,要尽快落实国务院七部委对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一系列政策。教育、劳动部门为职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三是落实学生创业贷款政策,要优先为符合贷款条件的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或创办农业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贴息贷款。
(四)创建利于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使职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基地。
县政府应强化职业教育发展软件环境的建设,从三个方面来强化行政推动:一是加强对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取向的引导教育,培育利于职教发展的人文环境;二是整合学生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构建利于职教发展的心态环境;三是发挥教育舆论和教育政策的引导拉动作用,创建利于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职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联系,转变观念,主动合作
(一)转变观念,积极与本地企业联系。
首先,紧贴本地企业需求实际,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组织人力深入本地企业,对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其次,积极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本地就业氛围。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夕举行“本地企业人才招聘周”活动,采取报告会、观看录像、现场参观、现场招聘等形式,创造条件让县内企业充分展示、推介自己,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预期。第三,坚持本地优先的原则,让优秀人才服务本地。创造学生与企业见面的机会,让本地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在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第四,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授课,加深企业对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的了解。第五,通过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奖教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德技双馨的教师,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
(二)认真研究,构建“六位一体”合作模式。
所谓“六位一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指将“基地、招生、教学、科研、管理、三赢”紧密结合,构成有机的整体,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中等技能人才。
1.将“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作为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设备优势、工艺优势、技术优势、技能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吃在企业、住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做事在企业,最终达到了解学生、储蓄企业后备人才和满足企业用工及选聘人才的目的。
2.将“招生”作为校企互动的起点。招生之前,通过校企间的互动,调整专业设置,明确招生计划。在招生期间,职校要利用宣传媒介,集中展示自己的办学实力;利用学生家长见面会,介绍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去向。职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必须利用招生宣传的有利时机,在推介学校的同时推介当地企业;介绍本校毕业生在当地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成长经历;介绍当地企业“订单培养”计划与学生就业情况;介绍冠名招生、半工半读等培养方式,让学生及家长形成对当地企业的直观印象。 3.将“教学”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通过紧密型校企合作,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需求贴近,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的要求。通过规范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4.将“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如何使校企双方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尚缺乏制度和法律制约;二是如何使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还缺乏具体的方案和监控制度;三是如何使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受益,也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则。因此,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5.将“管理”作为校企合作的保证。校企合作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保障:一是健全组织,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行业协会、学校和当地重点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企的合作关系、合作项目的合同管理。二是建立运行机制,职校协助当地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规章和奖励办法,从政策层面增强校企合作的外部强制力和内在动力。
(三)主动服务,提高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1.为家长服务。由于思维定势,有些家长存在对当地企业及学生在本地就业认识上的偏差,学校必须通过广泛宣传,让家长了解本地企业现状、发展趋势、用工制度及人才成长机制,提高对本地企业的认识,改变本地企业不如沿海及苏南发达地区的传统观念。
2.为学生服务。中职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社交水平,过分迷信外地企业,辨不清自己的发展方向。职校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依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生涯规划发展和就业指导。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增加实践实习环节,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背景下全面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职业群、职业发展前景、本地企业薪酬待遇等等,使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职业岗位标准,不断完善自己,为在本地就业做好准备。
3.为企业服务。主动为企业服务,一是人才规格紧贴本地企业需求实际,学校要组织人力深入本地各类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使培养的人才规格体现本地企业的需求。二是专业设置紧跟本地企业技术更新步伐,围绕企业技术更新需求或本地企业发展预期,开设特色专业。三是为企业解决用工短缺提供支持,通过职业体验、生产实习、半工半读等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手段,分期分批安排学生进企业。四是协助本地企业技术攻关,利用学校各类专业人才优势,协助企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