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主动性;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谓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主动性的为获取信息的阅读,或者是因为兴趣的阅读,这种阅读不但是课内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光靠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读,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要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只有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才会行之有效。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是编者们精心选择的课文,具有典型性。但是“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的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所以,学了一篇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很有必要,且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学生们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动作描写,于是我就推荐学生们阅读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读后有兴趣的学生还推荐他们读林海音的散文集《冬青树》。如学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后,学生们就很想了解清朝末年的那段历史,于是我推荐学生们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激发学生们对历史书籍的兴趣。我觉得通过教材这个平台,开启学生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给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创设阅读环境
这个专门的阅读时间,指的是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上安排的集体阅读,同时又是学生个体自由阅读的时间。同学们在一个环境里,人人拿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静静地读,同样是具有感染力的,特别是对那些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影响是很大的。
早上,来到学校,我安排学生们阅读现代诗,大声朗读儿童诗,如冰心的儿童诗歌《雨后》、《纸船》,舒婷的诗歌《向北方》《致大海》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诗歌。我利用一日一读的时间,向学生们推荐阅读了大量的儿童诗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另外,每学期我还专门到学校图书室为学生们借了一百多本课外书,再加学生自愿捐赠的图书,形成了一个小具规模的图书角。我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学生们选择好了自己阅读的书籍后,就是静静的阅读时间,这时你会觉得孩子们特别可爱,他们那专注阅读的神情,会感染每一个人的,就是我班上最调皮最不喜欢读书的蒋开泉也不会再惹事生非,而是捧着一本书专心地看。通过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有利于培养平常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集体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师生共荐好书,激发阅读的兴趣
通过语文课,我给学生们推荐冰心、林海音的作品,推荐季羡林、史铁生的作品。学生们阅读了课外书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觉得好的书籍名称、内容简介写下来粘贴在“学习栏”上,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如有学生看了杨红缨的《笑猫日记》后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我班掀起了《笑貓日记》热,有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图书室难借到这本书,干脆自己买了全套来看,于是能拥有全套的《笑猫日记》成了学生们最大的荣耀。有的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想办法借阅这套书。后来,我班学生们纷纷地推荐阅读了《果核中的青春》《做好学生有点累》《梦神老师不可思议》等书籍。共读一本好书,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对读书的渴望。
四、共聊一本好书,提高阅读的兴趣
有哲人说过:“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读了好书后,能与同学们一起共享,更是一种享受与愉悦,所以我安排了时间与同学们共聊一本好书。怎么聊?我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只是讲讲精彩的情节?那是浅层次的聊,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于是我从以下几点与学生聊。
1.聊人物
最好聊具有争议的人物。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你喜欢他的什么?你不喜欢的是什么?比如《笑猫日记》中“老老鼠”这个人物,有的学生就喜欢他,因为他幽默,说的话很有哲理,也不是很坏:而有的学生不喜欢他,因为他很狡猾。学生通过聊人物,了解到动物小说中的人物就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是一样的,具有多面性,有时不能用“好”与“坏”予以区分。
2.与现生活对照聊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所以,聊动物小说,与现实生活对照,更有可聊性,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学生们读了《狼王梦》,可聊以下话题:你原来觉得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你原来看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狼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现在读了《狼王梦》你觉得狼是怎样一种动物?你能举例证明吗?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比较,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就与现实生活联系,想到我们的母亲,也有与母狼紫岚相同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只不过紫岚用自己独特的母爱,维护一切,即使方法、目的过于的偏激,但这就足以见得,母爱,往往来自看不见的地方,往往展示出让人想不到的方法,目的:为了儿女!通过“议”,学生们可能更能认识到动物在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动物在告诉我们要坚守什么。因此,动物小说的讨论,就围绕“尊严、自由、情义”展开
通过学生们在一起聊,读过这本书的学生在讨论中都是兴奋异常,各抒己见,很热烈,有的对课外书不感兴趣,没有读过的学生下课后马上借来读,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总之,学生如果能对阅读感兴趣,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学就完成了大半,同时,语文教学也变得简单而让学生喜爱了。
参考文献:
[1]魏占峰.《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
关键词:阅读;主动性;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谓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主动性的为获取信息的阅读,或者是因为兴趣的阅读,这种阅读不但是课内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补充,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上,要完成这个任务,光靠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读,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的参与,是很难完成的。要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只有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兴趣,才会行之有效。我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从教材中延伸,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材是编者们精心选择的课文,具有典型性。但是“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的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所以,学了一篇课文后,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很有必要,且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了林海音的《窃读记》,学生们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细腻而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动作描写,于是我就推荐学生们阅读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读后有兴趣的学生还推荐他们读林海音的散文集《冬青树》。如学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后,学生们就很想了解清朝末年的那段历史,于是我推荐学生们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激发学生们对历史书籍的兴趣。我觉得通过教材这个平台,开启学生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给学生专门的阅读时间,创设阅读环境
这个专门的阅读时间,指的是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是在学校课堂上安排的集体阅读,同时又是学生个体自由阅读的时间。同学们在一个环境里,人人拿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静静地读,同样是具有感染力的,特别是对那些不喜欢读课外书的同学影响是很大的。
早上,来到学校,我安排学生们阅读现代诗,大声朗读儿童诗,如冰心的儿童诗歌《雨后》、《纸船》,舒婷的诗歌《向北方》《致大海》都是学生们喜欢的诗歌。我利用一日一读的时间,向学生们推荐阅读了大量的儿童诗歌,扩展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另外,每学期我还专门到学校图书室为学生们借了一百多本课外书,再加学生自愿捐赠的图书,形成了一个小具规模的图书角。我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学生们选择好了自己阅读的书籍后,就是静静的阅读时间,这时你会觉得孩子们特别可爱,他们那专注阅读的神情,会感染每一个人的,就是我班上最调皮最不喜欢读书的蒋开泉也不会再惹事生非,而是捧着一本书专心地看。通过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有利于培养平常不喜欢读书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时集体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师生共荐好书,激发阅读的兴趣
通过语文课,我给学生们推荐冰心、林海音的作品,推荐季羡林、史铁生的作品。学生们阅读了课外书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觉得好的书籍名称、内容简介写下来粘贴在“学习栏”上,推荐给同学们阅读。如有学生看了杨红缨的《笑猫日记》后推荐了这本书,于是我班掀起了《笑貓日记》热,有的学生因为在学校图书室难借到这本书,干脆自己买了全套来看,于是能拥有全套的《笑猫日记》成了学生们最大的荣耀。有的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想办法借阅这套书。后来,我班学生们纷纷地推荐阅读了《果核中的青春》《做好学生有点累》《梦神老师不可思议》等书籍。共读一本好书,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对读书的渴望。
四、共聊一本好书,提高阅读的兴趣
有哲人说过:“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没有机会向其他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快乐,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一个无人分享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而一个无人分担的痛苦是最可怕的痛苦。”读了好书后,能与同学们一起共享,更是一种享受与愉悦,所以我安排了时间与同学们共聊一本好书。怎么聊?我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只是讲讲精彩的情节?那是浅层次的聊,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于是我从以下几点与学生聊。
1.聊人物
最好聊具有争议的人物。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你喜欢他的什么?你不喜欢的是什么?比如《笑猫日记》中“老老鼠”这个人物,有的学生就喜欢他,因为他幽默,说的话很有哲理,也不是很坏:而有的学生不喜欢他,因为他很狡猾。学生通过聊人物,了解到动物小说中的人物就与实际生活中的人物是一样的,具有多面性,有时不能用“好”与“坏”予以区分。
2.与现生活对照聊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所以,聊动物小说,与现实生活对照,更有可聊性,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学生们读了《狼王梦》,可聊以下话题:你原来觉得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你原来看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狼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现在读了《狼王梦》你觉得狼是怎样一种动物?你能举例证明吗?狼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比较,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就与现实生活联系,想到我们的母亲,也有与母狼紫岚相同的想法,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只不过紫岚用自己独特的母爱,维护一切,即使方法、目的过于的偏激,但这就足以见得,母爱,往往来自看不见的地方,往往展示出让人想不到的方法,目的:为了儿女!通过“议”,学生们可能更能认识到动物在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动物在告诉我们要坚守什么。因此,动物小说的讨论,就围绕“尊严、自由、情义”展开
通过学生们在一起聊,读过这本书的学生在讨论中都是兴奋异常,各抒己见,很热烈,有的对课外书不感兴趣,没有读过的学生下课后马上借来读,也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总之,学生如果能对阅读感兴趣,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语文教学就完成了大半,同时,语文教学也变得简单而让学生喜爱了。
参考文献:
[1]魏占峰.《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