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理念对乡土建筑设计的影响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y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丽乡村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的建设性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与广大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需求密切相关。当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部分乡土建筑地域文化特性逐渐丧失,形成建筑趋同化的危机。传统山水理念来源于中国“天人合一”核心哲学思想,是中国环境建设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契合化生活状态与理想化精神状态的有机统一,其中涉及的已不是真正的山和水,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种族习性与民族信仰。在美丽乡村的背景下,从传承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以及人性反思的维度上,以传统山水理念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对当代乡土建筑的设计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山水理念;乡土建筑;建筑趋同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世界建筑出现趋同化的趋势,即现代建筑失去原有的地域特性、时代特性以及民族特性。建筑的趋同,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对民族凝聚力的加强也是极其不利的。
  西化或者全球趋同化已经不单单是城市建筑所面临的问题了,其对乡土建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大乡村居民期盼着生活居所改善,住上所谓的“洋楼”“洋房”,由此产生了各种风格拼凑的怪建筑。这一问题表明,乡村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种缺乏宏观科学指导的无序行为,脱离了文化底蕴,未能真正满足中国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美丽乡村的提出,为乡土建筑的正确改造发展提供了参考指南。
  乡土建筑作为本土文化形态的载体,反映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以及基础设施条件。乡村的农田、水渠、建筑、美食、民俗风情等都充满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对于生活在紧张和繁忙的城市中的人而言,乡村无疑是人们追求田园风光、体验农耕文化的理想目的地[1]。中国文化扎根于乡村。传统山水理念取自于中国核心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我国当下的乡土建筑建设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传统山水理念与乡土建筑
  中国自古以来面积辽阔,地形地貌种类繁多,在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理念。
  人与山水的关系也从最初的生存需求转变成对山水、对自然的崇拜,再演变成对山水的审美,经过升华,形成了山水情怀,把具象的山水理解为意境,形成一种文化。当代,人们把这种传统的山水文化应用到环境设计当中,形成中国传统山水理念。
  钱学森对“山水城市”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山水文化相结合的概念核心[2]。吴良镛对“山水文化体系”也进行了定义,提出了在设计理念、材料运用以及空间布局上借鉴古人山水文化的理念精髓[3]。随着传统山水文化与当代环境空间设计不断融合,传统山水设计理念慢慢成为未来中国本土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格局反映出阴阳平衡的智慧,这也是钱学森和吴良镛 “山水城市”模式的哲学基础[4]。
  狭义上,传统园林里的山水理念是引自然山水入园林,把自然照搬进空间里面;广义上,山水理念则是取自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情画意精髓,这是传統山水理念发展的历史精华。其目标是吸取中国传统山水理念的哲学精髓,尊重“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保护生态,享受自然,使乡土建筑居住起来更加舒适,建筑形式与生活设施更加完善,而不是一味被限制在山水形体的束缚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传统山水理念发展到今天已不是简单的形式概念,更是一种深藏在精神上的民族文化信仰。把心融于山水,用心体会山水情怀,达到形式烘托意境,是当代对传统山水理念应用的最好诠释。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或者理念势必不是墨守成规的,都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推进。文化是鲜活的,一味墨守成规只会让其失去生命力,逐渐消亡。传统山水理念不是简单地把古代文人字画布局、古典园林格局等照搬进现代中国乡村中。传承中国的传统山水理念就要与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留住根基文化,顺应时代需求。
  在适宜程度上,美丽乡村是当下乡村建设实时问题的针对政策,而传统山水理念是从中国文化根基发展出来的指导思想,双方都是针对于中国本身的乡村建设而设定的;在艺术审美层次上,应着重结合传统山水理念,寻求山水意境情怀;在建筑规格中,应着重结合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的要求,达到村庄建筑在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生活设施、饮水、供电、通信上的建设标准;在建筑分布格局中,应着重结合传统山水理念,取得山水共存的概念,丰富空间形式;在生产经济经营中,应着重结合美丽乡村政策中“农民富”的要求,把经济营销方式变得有特色化;在生态系统维护中,应着重结合传统山水理念,做到维护生态系统,优化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美丽乡村与传统山水理念皆是针对当下中国乡村中乡土建筑建设问题的重要指导方针,不管是美丽乡村下的国家要求指标,还是传统山水理念下的格局意境,都要相互融合,顺应美丽乡村国家政策,符合传统山水理念建设精髓。
  二、现阶段美丽乡村中乡土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步,逐渐改善了乡村的物质生活条件,但由于现阶段经验的不足,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些乡村的建设把侧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意识淡薄或者保护方法不正确,致使很多传统乡土古建筑遭到遗弃甚至破坏,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削弱了中国本土特色,农村富起来却没有美起来,总的来看,仍是不全面的美丽乡村建设。
  除了在传统乡土建筑正确保护方法上有不足外,新型乡土建筑的改造或建设也并未完善,留有“西化”“简约化”的印记,或者不合史实地复原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文化符号体现以及生活适用性上仍未达到最合适的标准。这正是传统山水理念的价值所在。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过快追求利益以及效果,对乡村原场地环境甚至是生态产生了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均衡统一。代表的问题有为扩大乡土建筑建设面积推山削坡、围湖造田、占用耕地,为了方便管理,提高地面硬化程度,阻碍雨水正常下渗,还有为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过度开采、捕杀野生生物、建设污染严重的工厂等。这些问题在美丽乡村现阶段建设中仍有存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传统山水理念指导下乡土建筑改造策略
  (一)空间格局
  1.尊重场地原有条件
  传统山水理念下的乡土建筑空间格局,是建立在尊重场地原有自然或设施条件下的,如果原有场地条件确实与设计目标和生态要求相悖,可以适当调整。
  2.追求自然人性化
  在传统山水理念的引导下,乡土建筑的空间格局变得更加自然随和,通过增强与周围环境以及资源的关系,提高乡土建筑中本土风格的识别度,优化建筑采光难的问题,合理延续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邻里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土建筑的人性化需求。
  (二)建筑形式
  1.尊重地域特性
  基于传统山水理念对乡土建筑形式设计的影响与指导,应该极力尊重建筑地域原有特色,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发展,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文脉。
  尊重乡土建筑的原有地域特性,首先,强化建筑的地域识别度。只有拥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建筑,自己地域的民族历史才能有所依存,居民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怀念强度和自我认同感才能提升,才更有利于树立民族的自信心。其次,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必须尊重历史。乡土建筑应尊重地域原有特色,科学地吸取原有精华,了解该地域乡土建筑的发展历程,让乡土建筑与气候、地形、人的生活习俗更加契合。
  2.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
  在传统山水理念的指导下,尊重乡土建筑原有地域特性是对文化传承、乡村群众居住改善的追寻。在尊重原有地域特性的前提下,提取乡土建筑原有地域特色里的精髓,进行创新,赋予其契合时代需求的生命力,避免过于追随传统文化的影子而变成复古设计。好的艺术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保留精髓的情况下紧随时代步伐与需求而发展的。
  提取原有地域特色的精髓并与现代人的审美以及生活需求相结合,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是赋予当代乡土建筑生命力的条件。创新是设计的本质,也与传统山水理念里的顺其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的思路相符,不仅要尊重环境的生命与自然,同样也要尊重乡土建筑的生命与自然,在设计的气质里体现出“山水意境”。
  (三)生态系统
  1.与自然和谐共融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传统山水理念的思想核心。在乡土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建设中,应该加强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减少对空气以及水源的污染,减少对土壤的水泥硬化改造,尊重自然水循环,保护自然空气,使乡土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融洽共存。
  2.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传统山水理念的核心思想指导下,乡土建筑设计除了要注意与周围的植物环境融洽共处外,还应注意与周边自然里的动物和平共处,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目的。如燕子会在中国传统的乡土建筑上筑窝,这就是自然中的动物与人造建筑融洽关系的体现。
  四、结语
  发展到今天的传统山水理念早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山与水的形式关系,而是上升到哲学范畴的意识形态。在今天,避免世界文化趋同的同时也要谨慎本土文化的趋同,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应有不同的特色,而传统山水理念是其中的灵魂指导原则,而非简单的山水风格复制。在美丽乡村的背景下,将传统山水理念中的思想精髓带入到当下乡土建筑的建设中去,有助于解决乡土建筑正在逐步失去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卢渊,李颖,宋攀.乡土文化在“美麗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9-74.
  [2]傅礼铭.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5-75.
  [3]杨欣.山地人居环境传统空间哲学认知[D].重庆大学,2016.
  [4]孙文静,冯媛,李丹丹,等.从生存到生活的艺术探讨传统山水园林对构建海绵城市的中国意义[J].浙江农业科学,2017(10):1825-182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中国不断积极拥抱世界,坚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每一个城市的地标性高层建筑,都会进行全球招标,而西方建筑事务所往往中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打破中国建筑缺乏本国设计师的现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文章探索塑形手法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规律,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中国优秀建筑,主張将其运用在中国高层建筑上,同时引入设计的系统化、模数化和标准化,贯彻迪特·拉姆斯的“好设计的十大原则”,来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
期刊
摘 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沿岸特色村落的发掘和传承,成为该区域空间环境提升需持续深入研究的方向。文章针对商丘坑塘式聚落进行类型分析,以生态修复为指导,探讨空间活化营造路径,并以六个村落为例,对坑塘式聚落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生活环境改善等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研究表明,商丘坑塘式聚落在长期的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坑塘式聚落景观,以平线型、交叉型、绕村型
期刊
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地域人文历史展现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和创新性设计往往基于城市经济发展利益的需求或者单纯地复现历史文化符号,而很少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考量。在“两山”理念的大力推行下,文章从生态文明视角出发,以湖州小西街为例,对小西街内文脉传承、古建筑修缮、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业态规划进行研究,力求结合生态文明提出湖州小西街再生设计的思路
期刊
作者简介:   安冉,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   崔木扬,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基金项目:本作品系2019年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少数民族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运用研究--以马关县马洒壮族村旅游纪念品设计为例”(41610100001/119)、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竜崇拜’影响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逐步从增量开发转变为存量更新。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环境艺术视角出发,运用公共艺术手段,审视现有的更新策略,并融入艺术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助力老旧街区的活化与更新成为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和经验总结法凝练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相关理论的最新进展,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老旧街区;活化与更新;公共艺术;环境艺术  基金项目
期刊
摘 要:根据老广州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文脉,按照不同时间层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分级,可呈现文化梯度下的历史性街区。文章关注当今历史性街区的居民和建筑本体,进行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活化研究,致力于达成全面、合理、适宜、相通的居住性历史街区,将“中式文化”融入建筑内,用建筑承载文化。  关键词:居住性历史街区;“微改造”;活化;龙骧大街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文化梯度分级策略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研究乡村建设中景观规划设计在整个村落中的变化与发展,总结传统村落景观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美丽乡村;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常口村  在城镇化高速演变过程中,村落经济结构体系的变化已无法避免。在历史的更替过程中有许多村落正在消亡,农业的科技化发展使得传统农耕方式基本被摒弃,加上这些村落交通不便导致经济落后,没有产业项目、旅游开发项目以
期刊
摘 要: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中外皆然。文章在回顾二者对立所产生的副作用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重新探讨乡村和城市如何相互确认彼此的价值,并提出城乡融合经营的理念,以期实现城乡融合、持续发展。从人类的起源看,无论是早期的采集狩猎还是洞穴群居,还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种植、驯养、游牧甚至因人群聚居而形成的小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绝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乡村。农业文明是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生活容压器”与“叠置山居”极小居住空间为例,探究了如何营造出适宜性的居住环境来解决城市底层大量劳动人口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从住宅的建筑场地、形态展示、空间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展示该设计理念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极小居住空间;生活容压器;叠置山居;适宜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研究成果。  住房资源的紧缺一直是困扰当代城市底层人民的首要难
期刊
摘 要:现今,随着城市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打造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非常显著。在新的时代要求下,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构建,不仅要满足城市文化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让更多传统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中本土音乐资源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当前衡水市城市文化建设中本土音乐的发展情况,就加强城市公园中本土音樂的元素渗透、突出城市文化展示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