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但如何进行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该文构建了以互惠互利,多元合作为引导面,以制度保障、校企联盟为支撑面,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共建基地、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师资为4个着力面,以工程人才培养为利益共同体的“六面一体”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开展,切实提升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示范作用。
关健词:校企合作;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世界各国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无不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以弥补本校在实践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的不足。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毕业生的能力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学校和企业各为其中一元,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使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形成有机的对接。又如英国“三明治”模式,是将整个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先在学校学习,而后到企业顶岗工作,最后回到学校完成学业、获得证书。
1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专业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有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的研究制订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1.1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出发,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为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3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具有共性特点,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并无太大区别,同时IT产品的销售贯穿工作过程的始终。
1.2构建以“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五大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过程,确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生达到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组网”,包括:基本组网、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选择、操作系统配置安装、安全方案制订与实施、网站建设、系统集成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等。而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3个方向的专业技能分别为“建网、管网、用网”。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确立管网、用网、建网、组网、学网五大能力目标。
2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构建以项目为导引,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后,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为载体,整合专业知识,从实际项目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和项目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结合以项目为导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并让培养人数和培养成本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特别是在对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既要对现有网络条件下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又要对在将来网络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途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具有宽厚的职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而更广泛地获得这种潜在的职业迁移的能力[2]。
2.3以真实项目为依据构建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选取企业工作中的典型项目,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教学完成后,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毕业生回访、企业调研等形式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
2.4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在企业的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要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共建的内容包括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人员,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共促。通过校企联合,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持。
2.5教學评价多元化,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nm,D.I.)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判决策者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所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而应收集有关教育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为决策提供信息。”因此,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与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评价,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国家立法、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从而形成促进和保证我国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我国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罗尧成:《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教育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3]范静波:《工程教育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内涵、演变与培育》,《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1期.
基金项目: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 JRS-2018-3049
关健词:校企合作;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世界各国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上无不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以弥补本校在实践教育和职业训练方面的不足。如德国“双元制”模式,毕业生的能力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学校和企业各为其中一元,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使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形成有机的对接。又如英国“三明治”模式,是将整个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先在学校学习,而后到企业顶岗工作,最后回到学校完成学业、获得证书。
1通过校企合作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专业建设要以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出发点,科学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先进科学的专业教育思想,建立有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的研究制订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流程如图1所示。
1.1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出发,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为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将职业目标定位于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过程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后3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岗位群能力要求具有共性特点,人员、设备和技术要求并无太大区别,同时IT产品的销售贯穿工作过程的始终。
1.2构建以“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五大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广泛了解与深入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过程,确定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归纳相关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全面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生达到的专业核心能力为“组网”,包括:基本组网、综合布线、网络设备配置选择、操作系统配置安装、安全方案制订与实施、网站建设、系统集成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等。而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网络编程3个方向的专业技能分别为“建网、管网、用网”。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进阶规律,确立管网、用网、建网、组网、学网五大能力目标。
2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构建以项目为导引,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后,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设计为载体,整合专业知识,从实际项目中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使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素质培养和项目训练融为一体。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结合以项目为导引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项目为载体,以双赢为前提,并让培养人数和培养成本上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特别是在对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时,既要对现有网络条件下完成该项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又要对在将来网络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途径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既具有宽厚的职业基础知识,又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而更广泛地获得这种潜在的职业迁移的能力[2]。
2.3以真实项目为依据构建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选取企业工作中的典型项目,根据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完善教学内容设计并实施教学。教学完成后,进一步通过校企合作,通过毕业生回访、企业调研等形式对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进行评价。
2.4校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在企业的建议和指导下完成的。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要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共建的内容包括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人员,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共促。通过校企联合,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持。
2.5教學评价多元化,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nm,D.I.)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判决策者所确定的教育目标所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而应收集有关教育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为决策提供信息。”因此,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与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评价,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结束语
总之,通过国家立法、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法规以及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从而形成促进和保证我国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的长效机制,为我国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罗尧成:《探讨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教育与现代化》2008年第3期.
[3]范静波:《工程教育中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内涵、演变与培育》,《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1期.
基金项目: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 JRS-2018-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