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来源 :教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道德思想并弘扬一方文明的历史重任,一种教育的体制、一种教育的导向,往往极大的影响了当下或者将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倾向。至此,向所有工作和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
  纵观我们国家的教育史,要比西方悠久和优秀的多,但是如今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却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当然这并非个人或者个别群体的现象,而是社会现象。西方的价值观并非不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往往在吸收了西方好的东西时也一并将那些糟粕吸收进来,形成了一种来者不拒的风尚。也许,大家会想起那么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们的国学古训,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融合创优。但是我们的社会却没有去摒弃那些西方的糟粕,包括性文化的泛滥,物欲的极端膨胀,道德诚信的缺失,等等。原因在哪里,因为我们正在渐渐的抛弃我们祖先传承给我们的智慧,给我们的思考方式,给我们的独善其身的思考能力。正当西方的前进遭遇瓶颈向东方人借智慧的时候,我们却在抛弃我们的智慧,抛弃祖先传承的文明,紧跟着西方的脚步在前进,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又将走在西方的后面。一味的效仿西方只能是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一味的来者不拒,只能产生一个文明的畸形儿。当别人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们却在渐行渐远。
  我们如今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可以说都是和西方文化冲击了东方文化有联系的。比如,官员的贪腐问题,社会的思想道德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麻木不仁。这种文化的冲击不仅仅限于此,教育事业同样也遭受了其前所未有的冲击。当然带来了好的理念,比如注重知识教育,理性教学,等等。但也带来了不适合我们的理念,比如摈弃传统的国学教育模式(才德兼修),削弱了国学的地位,等等。我们的学生们成绩比大多数的国外的学生优秀,但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却相对滞后。
  教师不仅是让孩子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而已,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中国的教育从古自今,发展过來,教书育人,这本来应该是中国教育的优势,现在接受了西式的教育模式,却成了颓势。表现突出的当然是语文的教育,这是国学的教育。我们的国学教育逐渐的在朝着西式的方向发展,结果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能从课本上学习到怎么样做人,做怎么样的人,什么是礼,什么是信,什么是孝,什么是德。仅仅是学到了识字,能写,能读。而我们想的更多的便是怎么拓展学生们识字,能写,能读的能力,而不是去思考教学生们怎么样做一个诚信,守礼,孝顺,讲道德的人。
  我们在用着西方的教育模式,教育着中国的学生。至少语文,国学教育这点上,是不适合的。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后果,不仅是民族文化优势沦丧,社会主流价值的混乱,更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失败。这不是谁的责任,而是我们社会的主观认知出了问题,那就是总认为西方的就是适合中国的。
  我们的国学教育是优秀的,拿《三字经》、《弟子规》来说,这些都是以往的幼儿教育,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目的,明理,历史,礼仪,道德,忠孝伦常,诚实,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述。再转过来看看我们复制的西式教育模式下的国学教育,学拼音,学生字,识字,写字,读字。当然,并非说学拼音,识字,能读,能写,不重要,相反都是很重要的,但是绝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祖先5000年来教育我们的方式,是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思考,再教育我们怎样获取生存的本领,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智慧。智慧能让人变的聪明,知识能让人变的拥有更多生存的能力,但不能让人变的聪明,这就是差别。
  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区别于西式教育,更多的汲取适合我们自己民族的方式,适合我们的民族发展的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思想建设,而不是为了延续而传承。
  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要相信,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优秀的,不是落后的。否则,西方国家不会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国文明,表面上是想了解中国,实际上是想得到东方人的智慧,因为这些对他们自身有着实实在在的利益。
  文化和教育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攸关存亡的大事。关于怎样教育好学生,敬爱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一直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不断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
  我们庆幸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教育环境,社会大众对于教师这份职业都有发自肺腑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不亚于父母。而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做个有用的人,能好好的生活。国家很早便意识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处于被蚕食处境,所以不断的加大全民道德建设和民族文化的弘扬。这样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才不至于沦丧,才不至于找不到出路。但道德建设的基础便是民族文化的弘扬,所以能够传承中华文明的直接渠道,毫无疑问,便是教育。
其他文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老师要”用爱呵护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十分精彩的比喻: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一直记得那个我刚走上讲台时发生的故事-----  一、深秋的短袖T恤  他叫小兵。他不优秀、不调皮、默默无闻。这种类型,最容易
期刊
摘要:宋代教育家、思想家朱熹在《朱子语类辑略》中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主学习。“导学教练评”五步循环教学教学模式就是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快乐成长。  关键字:自主;五步循环教学模式;学会学习  一、自得 自动 自主  孟夫子在《离娄下》论到:“君子深造之以道
期刊
摘要: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方法和微积分、数论以及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它可以为后继课程(《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大学物理》等学科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能,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数学分析课程的教学评估问卷出发,深入的分析了数学分析课
期刊
陶行知曾告诫大家:“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辅导是个难点,学困生数学学习越到高段越是吃力,甚至于到六年级时有的后进生失去学习信心,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提高教学成绩,做好学困生的辅导不容忽视,那么如何进行后进生的辅导呢?我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
期刊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无法从周围的有声语言中获取信息,聋生的思维发展主要依据具体形象进行联想,我们可以千方百计地调动聋生视觉通道,从而补偿缺陷,使语言发展达到最佳效果。近年来,很多聋校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语文教材也和普校教材一致。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大量的古代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动人的情境,
期刊
根据2018年全球空气质量报告显示:我国的空气质量在全球的排名中有所改善,但是在污染(PM2.5)最严重的前一百座城市中竟有中国57座城市,这说明我国的空气质量仍然比较差,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对我国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一定的意义,而测算绿色发展效率已经成为评估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
  本文以2001-2016年我国25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劳动和资本作为投入要素,PM2.5浓度作为非期望产出,GDP作为期望产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
摘要:每一個孩子都是精灵的化身,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通过聆听音乐可以让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翱翔,开拓新境界,打开智慧之门。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能力;培养  每一个孩子都是精灵的化身,小学生的想象力极其丰富,通过聆听音乐可以让他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尽情翱翔,开拓新境界,打开智慧之门。培养他们的欣赏
期刊
摘要:作文一直是初中难题,学生认为无话可说,老师也是常说无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反省,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其能在作文中学会应用发散思维,进而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  关键字:初中语文;作文;思维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
期刊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习作时,需要教师在一边“巧扶”,让他们学会创作;同时也要适时地“妙放”,让他们的创作变得更有个性,更丰满。本文从高段语文的“小练笔”教学入手,探寻“小练笔”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巧扶;重组;留白;迁移;妙放  从事高段语文教学已多年,仍深切感受到高段语文不好教,要教好“习作”,更是难上加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
期刊
摘要:学习准备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孩子如果能养成良好的課堂习惯,对我们的教学是非常有好处的。其中最难养成的就是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的习惯,而这一点却又是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的必要因素。所以在孩子们刚踏入校园,老师们就要开始培养孩子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了。从童真的幼儿园生活一下进入小学生活,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准备期!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们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这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