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为:“①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②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然而,我们发现最近的网络和报刊上出现了“雷”的一种新用法。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昨日,有网友发帖曝光玉米们在上海大舞台外张挂的各类横幅,称这些充满个性的标语很“雷”人。(网易2008年3月11日)
(2)《甜蜜蜜》穿帮镜头雷倒网友(《信息时报》2008年3月28日)
(3)彩绘模特所穿的黑色内裤不仅十分突兀,而且内裤正面还有一只闪亮的米老鼠头像,这下可把网友“雷”得不轻。(金羊网2008年4月3日)
(4)观众真正普遍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太粗制滥造。不少观众在网上发帖,惊呼“被雷到了!”(《重庆商报》2008年4月10日)
(5)竟然还有这样征婚的,被雷了!(搜狐网2008年4月16日)
上例中的“雷”后面可以带宾语和补语,是一个典型的动词。结合具体语境,我们不难得知,“雷”有“震撼、打击、惊吓”的意思。说某人被“雷”,显然是指某人受到始料不及的外界刺激,继而产生强烈的震撼感:震惊、痛苦、无奈,甚至崩溃。形象地说,这种震撼带给人的感受有如遭受“五雷轰顶”一般,面色焦黑,脑中轰然,全身麻木。例如,近一段时间以来,影视界对很多经典旧剧进行翻拍,但是新剧往往掺杂了一些现代元素,让观众一时难以接受,有位网友不禁在网络论坛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夏天时我们被《新一帘幽梦》雷得外焦里嫩,冬天时我们被《天仙配》雷得里外双焦。”(浙江在线2007年12月4日)其中的“雷”字夸张地表达了翻拍后的新剧带给观众难以承受的震撼感。能够“雷”人的事物为达到震撼效果,往往不惜哗众取宠,因此这种说法多半还蕴涵了一定的讽刺和不满。
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还出现了这样的用例,如:
(6)事实证明,明星都是需要ps滴,否则真的会很雷,皮肤不好还算小事,大多数明星的五官和脸型都有问题。(新华网论坛2007年12月19日)
(7)其实在中国,恶俗的广告你不要看它很雷,但是广告的效益还是很惊人的。(豆瓣网2008年2月9日)
(8)如果你觉得这个很雷,那么更让人抓狂的将会是这部剧:《我人生最后的绯闻》。(网易2008年3月20日)
我们在上文中讨论的动词“雷”并非心理动词,而这些例子中的“雷”却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该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呢?由于“雷”这个动词的词义更加强调的是带给受事者的感受,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动词中特殊的一类——具有性状语义特征的动词,在“词类连续系统(名词—形容词—动词)”中处于形容词和动词的交界处。根据人类认知的角度和词义的发展变化,具有性状语义特征的动词很容易从本身的动作行为义发展出相关的性质状态义: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换言之,一个动词如果出现在“程度副词 X”中,且与未出现在此结构中时的句法表现不同:不带宾语、处所补语和动态助词,那么说明该动词已经开始向形容词发展变化。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可以说,新动词“雷”在出现后的不长时间里,又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和意义。同时,语料中可见大量以形容词性语素“雷”构成的组合:“雷文”“雷图”“雷照”“雷案”“雷点”等,这些文字、图片或照片都具有把人震撼到全身发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雷人的指数——“雷点”也一路飙升至五颗星。
无论是前面受副词“很”修饰,还是后面出现宾语或者补语,上文中讨论的“雷”显然已经不是词典中收录的名词“雷”,而是一个使用了旧形式的新词,具有与原词完全不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演变是语言发生变化的直接根源,这种变化在词汇中反映得最迅速、最直接。“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既是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语言自身发展变化连续性和渐变性的充分体现。
参考资料:
〔1〕刁晏斌《试论“程度副词 一般动词”形式》,《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2〕郝琳《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佳木斯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昨日,有网友发帖曝光玉米们在上海大舞台外张挂的各类横幅,称这些充满个性的标语很“雷”人。(网易2008年3月11日)
(2)《甜蜜蜜》穿帮镜头雷倒网友(《信息时报》2008年3月28日)
(3)彩绘模特所穿的黑色内裤不仅十分突兀,而且内裤正面还有一只闪亮的米老鼠头像,这下可把网友“雷”得不轻。(金羊网2008年4月3日)
(4)观众真正普遍认为,剧中的人物造型太粗制滥造。不少观众在网上发帖,惊呼“被雷到了!”(《重庆商报》2008年4月10日)
(5)竟然还有这样征婚的,被雷了!(搜狐网2008年4月16日)
上例中的“雷”后面可以带宾语和补语,是一个典型的动词。结合具体语境,我们不难得知,“雷”有“震撼、打击、惊吓”的意思。说某人被“雷”,显然是指某人受到始料不及的外界刺激,继而产生强烈的震撼感:震惊、痛苦、无奈,甚至崩溃。形象地说,这种震撼带给人的感受有如遭受“五雷轰顶”一般,面色焦黑,脑中轰然,全身麻木。例如,近一段时间以来,影视界对很多经典旧剧进行翻拍,但是新剧往往掺杂了一些现代元素,让观众一时难以接受,有位网友不禁在网络论坛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夏天时我们被《新一帘幽梦》雷得外焦里嫩,冬天时我们被《天仙配》雷得里外双焦。”(浙江在线2007年12月4日)其中的“雷”字夸张地表达了翻拍后的新剧带给观众难以承受的震撼感。能够“雷”人的事物为达到震撼效果,往往不惜哗众取宠,因此这种说法多半还蕴涵了一定的讽刺和不满。
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还出现了这样的用例,如:
(6)事实证明,明星都是需要ps滴,否则真的会很雷,皮肤不好还算小事,大多数明星的五官和脸型都有问题。(新华网论坛2007年12月19日)
(7)其实在中国,恶俗的广告你不要看它很雷,但是广告的效益还是很惊人的。(豆瓣网2008年2月9日)
(8)如果你觉得这个很雷,那么更让人抓狂的将会是这部剧:《我人生最后的绯闻》。(网易2008年3月20日)
我们在上文中讨论的动词“雷”并非心理动词,而这些例子中的“雷”却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该如何解释这种语言现象呢?由于“雷”这个动词的词义更加强调的是带给受事者的感受,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动词中特殊的一类——具有性状语义特征的动词,在“词类连续系统(名词—形容词—动词)”中处于形容词和动词的交界处。根据人类认知的角度和词义的发展变化,具有性状语义特征的动词很容易从本身的动作行为义发展出相关的性质状态义: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换言之,一个动词如果出现在“程度副词 X”中,且与未出现在此结构中时的句法表现不同:不带宾语、处所补语和动态助词,那么说明该动词已经开始向形容词发展变化。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可以说,新动词“雷”在出现后的不长时间里,又引申出形容词的用法和意义。同时,语料中可见大量以形容词性语素“雷”构成的组合:“雷文”“雷图”“雷照”“雷案”“雷点”等,这些文字、图片或照片都具有把人震撼到全身发麻的性质和特点,因此雷人的指数——“雷点”也一路飙升至五颗星。
无论是前面受副词“很”修饰,还是后面出现宾语或者补语,上文中讨论的“雷”显然已经不是词典中收录的名词“雷”,而是一个使用了旧形式的新词,具有与原词完全不同的词义和语法功能。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演变是语言发生变化的直接根源,这种变化在词汇中反映得最迅速、最直接。“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既是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语言自身发展变化连续性和渐变性的充分体现。
参考资料:
〔1〕刁晏斌《试论“程度副词 一般动词”形式》,《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2〕郝琳《动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认知解释》,《佳木斯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