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实现顺利就业,走向成功,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在国外,对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十分深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而在我国由于这项工作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建设基本还停留在试验阶段,很不成熟,从而影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要认识到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既是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开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工作来抓,缺乏—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仅仅为毕业生设置,未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着眼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就设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的情况更是相距甚远。
2、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其表现形式多为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同一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思想教育、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一系列以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培训就业技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内容。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应根据学生在学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做到可操作性强,也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提出要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落人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窠臼,只注重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对于非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很多证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非常茫然。
3、授课形式僵化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探究其原因,职业规划课僵化的授课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授课时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出现注重传授而缺少反馈,注重大面而忽视个体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生硬单一。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特殊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将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结合,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创造比较完满的人生,一直是—个难题。
4、教研机构缺乏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一般都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里,但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上不是教学系统部门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联系实习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与职业规划的本质属性有一定距离。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而现在部分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经常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对学生内心的理想关注不够。同时,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情特征相结合等不足,导致长期缺乏体现我国专业和地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因此,尽快成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式的教研机构就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要求。
5、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坚持全程化为指导的课程设置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职业取向做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很可能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毕业后都会陷入茫然的状态。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设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起—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坚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全程化教育与指导的思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分层次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以本科生为例,每个学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可作如下安排:对一年级学生可在本学年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定、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设计》《创造力开发》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进行创造力、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职业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涵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采集职业信息、自我包装、面试技巧和调试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后走上 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对四年级学生就要以辅导为主。学校要引导学生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目前职业规划课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如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专业教学安排和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进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和职业规划教研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该机构可集教育、管理、服务及心理咨询于一体,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答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并定期举办职业培训。该机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比如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培训、举办讲座等,来让学生从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各种工作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中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研室,一方面承担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任务,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职业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对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力度,争取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
5、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在公开招聘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同时,对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职业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二是对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辅导员队伍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进行职业规划师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三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来校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可以建设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同时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为构建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完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各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但在开课的内容、教学时数、选修与必修等问题上,还缺乏共识。虽然有些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但还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作为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工作来抓,缺乏—个完整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职业规划课程仅仅为毕业生设置,未能从整个大学阶段着眼统筹规划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从中小学就设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的情况更是相距甚远。
2、课程内容设计单一
这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误区,其表现形式多为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混同一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思想教育、社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传授等一系列以端正毕业生择业观念、培训就业技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内容。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涵盖职业心理辅导、职业定位、创业设计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应根据学生在学校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做到可操作性强,也要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提出要建立针对全校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落人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窠臼,只注重教学生一些应聘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对于非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很少触及。以至于许多学生在毕业时拥有很多证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却非常茫然。
3、授课形式僵化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课的教学质量一直差强人意,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探究其原因,职业规划课僵化的授课形式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授课时无法突破以大班授课,以灌输为主,缺乏互动等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出现注重传授而缺少反馈,注重大面而忽视个体的现象。课程的设置由于受到时间与环境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教师的单向讲授,生硬单一。在教学中如何走出教师的“自我中心”,关注不同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特殊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将他们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理想结合,找到共同的契合点,创造比较完满的人生,一直是—个难题。
4、教研机构缺乏
从目前各高校的职能划分上看,就业工作多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机构一般都挂靠在就业指导中心里,但就业指导中心在职能上不是教学系统部门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工作是承担联系实习单位、提供招聘信息、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与职业规划的本质属性有一定距离。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性格,培养爱好,启发兴趣和研究社会就业政策、行业发展走势等信息。而现在部分高校在追求教育成果方面表现太过功利,经常以就业率等一些量化指标作为最终结果,对学生内心的理想关注不够。同时,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上存在理论研究不深入,实践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测评理论与工具没有和国情特征相结合等不足,导致长期缺乏体现我国专业和地域特点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教材。因此,尽快成立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载体——正式的教研机构就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要求。
5、师资专业化程度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熟悉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掌握相关专业领域政策法规,还要具备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规划辅导任务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辅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在客观上给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进程。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
1、坚持全程化为指导的课程设置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如果不对其职业取向做早期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很可能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毕业后都会陷入茫然的状态。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设为各专业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建立起—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的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广大学生们构建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设计、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2、坚持授课与辅导相结合的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全程化教育与指导的思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应该不同,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分层次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以本科生为例,每个学年的具体课程内容可作如下安排:对一年级学生可在本学年下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涵盖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环境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职业兴趣测定、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而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创业设计》《创造力开发》与《职业素质培养》等公共选修课,主要进行创造力、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职业规划的模式和学习目标,并培养和发展同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三年级学生可以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涵盖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就业政策、准备求职材料、采集职业信息、自我包装、面试技巧和调试心理等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走向社会寻找锻炼机会,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常识,在思想上、能力上为毕业后走上 职业岗位作充分准备。对四年级学生就要以辅导为主。学校要引导学生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探讨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强化学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
3、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授课形式
目前职业规划课的授课形式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互相讨论,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职业体验。如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中汲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同时,高校要切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根据专业教学安排和学生职业规划的要求,与社会不同类型的单位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进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4、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机构和职业规划教研室
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机构,负责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该机构可集教育、管理、服务及心理咨询于一体,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答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的疑惑,并定期举办职业培训。该机构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比如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习、培训、举办讲座等,来让学生从了解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各种工作实习机会,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在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中设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研室,一方面承担职业规划教育教学任务,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为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充分吸收国外职业规划理论精髓,把握学科研究方向,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加大对生涯理论和实施方案的研究力度,争取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理论体系。
5、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化、职业化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规划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在公开招聘专业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的同时,对现有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职业规划教育的组织者、决策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二是对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辅导员队伍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进行职业规划师的培训,使之成为学生职业规划的直接指导者和督促者。三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来校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可以建设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同时又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事业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为构建完整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