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位学生的特性,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
场景一:那天上课,寿旭东来得特迟。更可气的是,他手上拿的不是信息技术教材,而是一本英语书。课上,我发现他在背英语单词。问他原因,他有些不屑:“我要考本科,信息技术课跟升学没关系。”
场景二:针对Excel的操作要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举例说明。接着问学生是否听懂了,他们大都点点头。放手让他们单独做练习,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那干坐着不操作。他们的原因竟是“对不起,老师,刚才的操作我忘了。”
场景三:课前,学生早早地来到了机房上网。上课铃响后,我关了网络,发现刚才上网特起劲儿的那几位学生都低下头,像是睡着了。
场景四:12班刚下课,10班的学生又来到了机房。还没等上课,学生就频频报错:“老师,我的电脑开不着了。”“老师,我按s怎么出来的是x?”过去一看,一台电脑上的电源被拔掉了,一台电脑键盘上的按钮被人调换过了。难道是12班那个想上网的学生对我关网络的报复?
……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有效的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优质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读懂学生呢?
读懂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先要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及其学习基础(如下表),再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采取方法和对策。
通过了解,在机房安排座位时,我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坐在一起,让基础好的学生做辅导员。同时,对课堂任务设置了梯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定自己完成哪部分作业。针对场景二中学生不敢提问的情况,我利用教学软件(如图1)与学生对话,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解决学生的疑问,也更有针对性了。
倾听学生心声,读懂学生的需要和困惑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只有用心去了解他们,才能知道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困惑什么。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归还学生的对话权,让学生不仅有话说,还能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对于选修模块的内容“Flash动画”,我在上完两课时后(该内容的课时标准为6课时),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Flash补间动画”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
(1)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3)不感兴趣的内容有哪些?
(4)易忘的内容有哪些?
下面是学生的反馈:
(1)已经了解补间动画必须有两个关键帧,但什么时候只用插入一个关键帧?什么时候两个关键帧都要插入?
(2)我已经设置了动作补间动画,为什么播放影片时,元件在场景中还不会动呢?
(3)我已经设置了形状补间动画,并且前后两个都是关键帧,为什么时间轴上却是虚线?
……
通过在线调查,我知道了学生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读懂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最好的资源。读懂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我对场景一中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在课后让寿旭东帮我查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他不认识,就说:“我现在没带字典。”这时,我让旁边的一位同学帮助查,只见他启动IE,打开“在线翻译”网页,输入该单词,出现了单词的意思、读音等。寿旭东的脸红了。趁这个机会,我告诉他:“学习信息技术课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后来,再没见他带过其他课本。
对于场景三中学生的违纪现象,我则采用了幽默式批评的方法,给学生们讲了个笑话:“以前老师路过一个班,发现这班自修课纪律特别好,特安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说:“这是一个重点班。”我呵呵一笑,说:“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在睡觉,当然安静。”这时,教室气氛活跃了起来,那几位昏昏欲睡的学生也马上抬起了头,认真听我讲课。
再如,一次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Flash动画作品《美丽的草原》(如图2)。当他点击“开始”按钮时,发现小鸡动不了,非常窘迫。我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所在,而是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让“错误”逐步浮出水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发现了问题:该学生加了“帧动作”,而此动画中要用的是“按钮动作”的命令。经过这次探究,学生对“帧动作”和“按钮动作”这两个Flash动画中的难点记忆更加深刻了。这远远比教师苍白地纠正错误要好得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读懂每位学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3]赵连顺.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6(7).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
场景一:那天上课,寿旭东来得特迟。更可气的是,他手上拿的不是信息技术教材,而是一本英语书。课上,我发现他在背英语单词。问他原因,他有些不屑:“我要考本科,信息技术课跟升学没关系。”
场景二:针对Excel的操作要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举例说明。接着问学生是否听懂了,他们大都点点头。放手让他们单独做练习,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那干坐着不操作。他们的原因竟是“对不起,老师,刚才的操作我忘了。”
场景三:课前,学生早早地来到了机房上网。上课铃响后,我关了网络,发现刚才上网特起劲儿的那几位学生都低下头,像是睡着了。
场景四:12班刚下课,10班的学生又来到了机房。还没等上课,学生就频频报错:“老师,我的电脑开不着了。”“老师,我按s怎么出来的是x?”过去一看,一台电脑上的电源被拔掉了,一台电脑键盘上的按钮被人调换过了。难道是12班那个想上网的学生对我关网络的报复?
……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有效的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优质高效、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真正读懂学生呢?
读懂学生的特长和基础,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先要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及其学习基础(如下表),再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采取方法和对策。
通过了解,在机房安排座位时,我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坐在一起,让基础好的学生做辅导员。同时,对课堂任务设置了梯度,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定自己完成哪部分作业。针对场景二中学生不敢提问的情况,我利用教学软件(如图1)与学生对话,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解决学生的疑问,也更有针对性了。
倾听学生心声,读懂学生的需要和困惑
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只有用心去了解他们,才能知道学生到底在想些什么、需要什么、困惑什么。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归还学生的对话权,让学生不仅有话说,还能与教师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对于选修模块的内容“Flash动画”,我在上完两课时后(该内容的课时标准为6课时),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Flash补间动画”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了在线调查:
(1)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3)不感兴趣的内容有哪些?
(4)易忘的内容有哪些?
下面是学生的反馈:
(1)已经了解补间动画必须有两个关键帧,但什么时候只用插入一个关键帧?什么时候两个关键帧都要插入?
(2)我已经设置了动作补间动画,为什么播放影片时,元件在场景中还不会动呢?
(3)我已经设置了形状补间动画,并且前后两个都是关键帧,为什么时间轴上却是虚线?
……
通过在线调查,我知道了学生对哪些方面的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读懂学生的错误,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往往是最好的资源。读懂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进行及时引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我对场景一中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在课后让寿旭东帮我查一个英文单词的意思。他不认识,就说:“我现在没带字典。”这时,我让旁边的一位同学帮助查,只见他启动IE,打开“在线翻译”网页,输入该单词,出现了单词的意思、读音等。寿旭东的脸红了。趁这个机会,我告诉他:“学习信息技术课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后来,再没见他带过其他课本。
对于场景三中学生的违纪现象,我则采用了幽默式批评的方法,给学生们讲了个笑话:“以前老师路过一个班,发现这班自修课纪律特别好,特安静,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说:“这是一个重点班。”我呵呵一笑,说:“教室里的大部分学生在睡觉,当然安静。”这时,教室气氛活跃了起来,那几位昏昏欲睡的学生也马上抬起了头,认真听我讲课。
再如,一次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展示自己的Flash动画作品《美丽的草原》(如图2)。当他点击“开始”按钮时,发现小鸡动不了,非常窘迫。我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所在,而是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让“错误”逐步浮出水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发现了问题:该学生加了“帧动作”,而此动画中要用的是“按钮动作”的命令。经过这次探究,学生对“帧动作”和“按钮动作”这两个Flash动画中的难点记忆更加深刻了。这远远比教师苍白地纠正错误要好得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读懂每位学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也会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2.
[3]赵连顺.运用生成性资源“精致”数学课堂[J].教学与管理,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