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还没有亮,村里的鸡叫一声接着一声。成仁强和他残疾的姐姐已经起床了,他们生火做饭,又在各自的书包里带足了一天的干粮,准备好火把,和村里的十几个伙伴向十里外的学校走去。山里风很大,雪掩埋了路面,一群孩子们走得很艰难:残疾女孩成肖娟一连摔了好几个跟头……
一一这是根据陇南市武都区一所山村小学里一位残疾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成肖娟的故事》里的一个镜头。其实在山区农村像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徒步行走三四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在农村山区,随着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一些诸如学生安全的问题,尤其农村学校学生的交通安全、寄宿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记者以武都区为例进行了调查。
陇南市武都区境内山大沟深、河涧纵横,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点过多。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第一次从2006年“普九”结束到2008年“5·12”地震前,以撤并教学点为主,使学校总数由630多所降至538所。第二次从2008年到2011年,根据“四个集中”的原则,结合灾后重建实际,制定了在五年内把学校规模由538所撤并到219所的调整规划。仅2011年,全区就撤并村学和教学点138所,使学校总数减少到400所。
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
武都区佛崖乡韩湾村的韩喜才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接送8岁的儿子上学,因为四年前村里的教学点被撤并到佛崖中心小学,从此孩子们上学每天都要往返12公里的山路,孩子7岁上一年级,由于年龄小,韩喜才已经接送孩子整整两年了。
“等儿子长大些,上了三年级,就不再接送了。”韩喜才说,村里每天用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的还有几个人,到学校去的路很差,天晴是“洋灰路”,下雨就成了“水泥路”,冬天,则在冰上走,雨雪天路滑,再加上平时来来往往的农用车很多,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让他们很担心,好在这些年,村里23个小学生都没出过什么问题。
和佛崖中心小学相隔一公里的佛崖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承担着两个乡镇学生的初中教育任务。每到周末,学校门口就会停满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和小面包车,大部分寄宿学生就会乘坐这些车辆回家。尽管相关部门严厉禁止农用车载人,学校也严格要求学生不得乘坐农用车、摩托车等车辆,但在上下学路上,学生乘坐摩托车、农用车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十分普遍。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将那些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条件较好的中心校或完小,那些村的学生就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他们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六七岁,由于家离学校较远,路况较差,在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在交通工具上,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乘坐的往往是安全系数很低、质量较差的农用三轮车或是其他车辆,而且经常超载。
“交通安全是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对学生安全的最大威胁。”武都区教育局综治股李老师说。采访中,一位基层老师透露,有个别学生家长还专门为孩子买了摩托车,供上下学用,前年曾发生过两个学生骑摩托车上学,遭遇车祸当场遇难的事故。
“农村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和学校形成合力,光靠学校教育和管理不行,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全社会大众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责任,当然也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武都区人大代表、柏林初中校长杨高社说。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陇南山区,目前还没有一辆符合乎标准的校车。“乡村教育格局的变化,带来对校车的迫切需要,有了校车不敢说百分之百能保证安全,但是没有校车,肯定就不安全。”陇南市教育局基教科杨老师说。
饮食卫生漏洞多
随着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
武都区现有的400所学校中,建有食堂的学校不到一半,而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仅为寄宿学生总数的20%,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比较差。
同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各类小超市、小卖部、小作坊式小吃店在农村已经“遍地开花”,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些小摊小店里问题食品的最大买单者就是学生。
记者在武都区农村某所小学曾看到这样一副情景: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从校门口蜂拥而出,直奔校门口的杂货店和路边小摊,几个小学生掏出零钱,每人买了几根“辣条”,吃得津津有味。还有几个男孩子每人买了一盒五毛钱的仿香烟形状的糖制品,记者曾详细看过这些食品的包装,上面看不出来任何关于厂址、电话、生产日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一天差不多要卖四五包。”摊主对记者说,一包按100根计算,也就是说每天都有400或者500根这样的“麻辣条”被小学生吃进嘴里。这仅仅只是一个摊点,就这所学校门口,像这样的小摊点就有四家。“我经常叫学生不要买这些东西吃,但是小孩子嘴馋,管不住。”这所小学的副校长说,孩子们是这些小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光顾,学校门口的杂货摊点也许就会减少。
记者看到,这些杂货摊点就紧挨着学校门口摆成两排,除了各种各样的小玩具、铅笔、本子之外,全都是一些包装简陋的塑料袋装汽水、饼干、面包、方便面、火腿肠、麻辣条等小食品。有些摊主甚至还向学生按支销售香烟。记者在农村学校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周边都会有几家简陋的小饭馆和小吃摊,他们或露天做烧烤,或简单搭建棚子做饭,在他们身边找不出任何与饮食相关的证件来。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乡村,食品安全问题却日渐凸显。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呼唤有力监管。”陇南市教育局唐老师说。
期待布局调整更加科学
“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调整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妥善安排。”武都区发改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就武都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教育局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坚持扩大城市教育规模、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强化乡镇中心学校、优化农村学校服务半径,本着先建后撤的原则,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成熟一个,撤并一个,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力争4年内完成调整任务。”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考虑,他介绍说,武都区将在遵照“四个集中”原则基础上,坚持全区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实际,打破村界乡界,超前规划,按照撤并挂建的措施,分步实施,科学布点。
在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建立相应的学生安全管理监管机制,包括机构设置、应急预案、监管制度、后勤保障、人员编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刚刚公布的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目前暴露出的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各地大力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村小、教学点的同时,是否做到“审慎”,将考量着政府决策部门的执政能力。
大力推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村小、教学点是发展趋势,但如果以片面追求当地中小学办学的集中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试图以此尽快摆脱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低的困难局面为理由,盲目撤并和缩减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把很多本应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撤掉,因此引发的学生安全问题将会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也许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一一这是根据陇南市武都区一所山村小学里一位残疾女孩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成肖娟的故事》里的一个镜头。其实在山区农村像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孩子们为了上学,每天徒步行走三四小时的山路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在农村山区,随着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一些诸如学生安全的问题,尤其农村学校学生的交通安全、寄宿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记者以武都区为例进行了调查。
陇南市武都区境内山大沟深、河涧纵横,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点过多。从2006年开始到201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第一次从2006年“普九”结束到2008年“5·12”地震前,以撤并教学点为主,使学校总数由630多所降至538所。第二次从2008年到2011年,根据“四个集中”的原则,结合灾后重建实际,制定了在五年内把学校规模由538所撤并到219所的调整规划。仅2011年,全区就撤并村学和教学点138所,使学校总数减少到400所。
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
武都区佛崖乡韩湾村的韩喜才每天都骑着摩托车接送8岁的儿子上学,因为四年前村里的教学点被撤并到佛崖中心小学,从此孩子们上学每天都要往返12公里的山路,孩子7岁上一年级,由于年龄小,韩喜才已经接送孩子整整两年了。
“等儿子长大些,上了三年级,就不再接送了。”韩喜才说,村里每天用摩托车接送孩子上学的还有几个人,到学校去的路很差,天晴是“洋灰路”,下雨就成了“水泥路”,冬天,则在冰上走,雨雪天路滑,再加上平时来来往往的农用车很多,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让他们很担心,好在这些年,村里23个小学生都没出过什么问题。
和佛崖中心小学相隔一公里的佛崖初级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承担着两个乡镇学生的初中教育任务。每到周末,学校门口就会停满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和小面包车,大部分寄宿学生就会乘坐这些车辆回家。尽管相关部门严厉禁止农用车载人,学校也严格要求学生不得乘坐农用车、摩托车等车辆,但在上下学路上,学生乘坐摩托车、农用车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十分普遍。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将那些偏远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条件较好的中心校或完小,那些村的学生就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上学。他们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六七岁,由于家离学校较远,路况较差,在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在交通工具上,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乘坐的往往是安全系数很低、质量较差的农用三轮车或是其他车辆,而且经常超载。
“交通安全是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对学生安全的最大威胁。”武都区教育局综治股李老师说。采访中,一位基层老师透露,有个别学生家长还专门为孩子买了摩托车,供上下学用,前年曾发生过两个学生骑摩托车上学,遭遇车祸当场遇难的事故。
“农村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和学校形成合力,光靠学校教育和管理不行,还需要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全社会大众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责任,当然也需要政府加以重视。”武都区人大代表、柏林初中校长杨高社说。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在陇南山区,目前还没有一辆符合乎标准的校车。“乡村教育格局的变化,带来对校车的迫切需要,有了校车不敢说百分之百能保证安全,但是没有校车,肯定就不安全。”陇南市教育局基教科杨老师说。
饮食卫生漏洞多
随着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
武都区现有的400所学校中,建有食堂的学校不到一半,而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仅为寄宿学生总数的20%,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比较差。
同时,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各类小超市、小卖部、小作坊式小吃店在农村已经“遍地开花”,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现象十分严重,而这些小摊小店里问题食品的最大买单者就是学生。
记者在武都区农村某所小学曾看到这样一副情景:放学铃声一响,学生们从校门口蜂拥而出,直奔校门口的杂货店和路边小摊,几个小学生掏出零钱,每人买了几根“辣条”,吃得津津有味。还有几个男孩子每人买了一盒五毛钱的仿香烟形状的糖制品,记者曾详细看过这些食品的包装,上面看不出来任何关于厂址、电话、生产日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对它的喜爱。
“一天差不多要卖四五包。”摊主对记者说,一包按100根计算,也就是说每天都有400或者500根这样的“麻辣条”被小学生吃进嘴里。这仅仅只是一个摊点,就这所学校门口,像这样的小摊点就有四家。“我经常叫学生不要买这些东西吃,但是小孩子嘴馋,管不住。”这所小学的副校长说,孩子们是这些小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光顾,学校门口的杂货摊点也许就会减少。
记者看到,这些杂货摊点就紧挨着学校门口摆成两排,除了各种各样的小玩具、铅笔、本子之外,全都是一些包装简陋的塑料袋装汽水、饼干、面包、方便面、火腿肠、麻辣条等小食品。有些摊主甚至还向学生按支销售香烟。记者在农村学校走访中发现,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学校周边都会有几家简陋的小饭馆和小吃摊,他们或露天做烧烤,或简单搭建棚子做饭,在他们身边找不出任何与饮食相关的证件来。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乡村,食品安全问题却日渐凸显。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呼唤有力监管。”陇南市教育局唐老师说。
期待布局调整更加科学
“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调整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妥善安排。”武都区发改局一位工作人员说。就武都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教育局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坚持扩大城市教育规模、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强化乡镇中心学校、优化农村学校服务半径,本着先建后撤的原则,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成熟一个,撤并一个,分步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力争4年内完成调整任务。”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考虑,他介绍说,武都区将在遵照“四个集中”原则基础上,坚持全区一盘棋的思想,立足实际,打破村界乡界,超前规划,按照撤并挂建的措施,分步实施,科学布点。
在扩大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建立相应的学生安全管理监管机制,包括机构设置、应急预案、监管制度、后勤保障、人员编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刚刚公布的201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目前暴露出的农村中小学撤并后出现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在各地大力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大量撤并村小、教学点的同时,是否做到“审慎”,将考量着政府决策部门的执政能力。
大力推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村小、教学点是发展趋势,但如果以片面追求当地中小学办学的集中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试图以此尽快摆脱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低的困难局面为理由,盲目撤并和缩减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把很多本应有必要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撤掉,因此引发的学生安全问题将会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也许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