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结尾要凸显“三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光需要精彩的导入,也离不开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在语文课堂结尾时,许多教师都是以“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來结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结尾的魅力呢?教师可以从“味”字上做文章,生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一、凸显“情味”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饱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不光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也是教师引领学生感受文本情感的源头,在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把文本的情感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以起到意味无穷的教学效果。
  如,《草原》教学片段:
  师:“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同学们,夕阳西下,即将远行的人们已经整好装束,准备离开这个让他们无限回味的草原。客车的笛声已经催了几次,可是人们还舍不得离开,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生:这是我随身带的手链,送给你了,我会给你写信的。
  生:下次有空一定要来啊,我们会为你准备好最好的马奶、马酒……
  生:这是我的照相机送给你了,希望你能多拍出精美的草原风光来。
  ……
  师:大家在分别的时候难舍难分,就让我们以歌曲《再见吧,朋友》结束今天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师先让学生想象一下他们在分手的时候会说些什么,然后再以歌曲结束,这样的结尾形式使整节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情味。
  二、凸显“诗味”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结尾的时候,教师如能延续这种“诗味”,必将可以使学生的感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文本所流露出的意境美。
  如,《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游历了她童年的园子,你们喜欢这样的园子吗?
  生:喜欢。
  师:那么,作家萧红呢?这是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大家想象一下她成年以后,每当想起这个园子,就会怎样?
  生:每当想起这个园子,她好像又看到祖父慈爱地望着她。
  师:是啊,每当想起这个园子,她好像又回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每当想起这个园子,她就想起了童年那段快乐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作者写园子,其实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祖父的怀念与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用诗一样的语言进行结尾,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起到诗意无穷的效果。
  三、凸显“嚼味”
  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咀嚼。同样,在阅读教学结尾的时候,教师如能引领学生以咀嚼的形式来回顾文本内容,必将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更深刻,真正内化语言,“嚼”出文本语言的内涵。
  如,《莫泊桑拜师》教学片段:
  师:从莫泊桑向福楼拜拜师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福楼拜教给莫泊桑写作的方法很好,很实用。
  师:从莫泊桑与福楼拜的对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想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生:我要学习莫泊桑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虚心向别人请教的精神。
  生:我也要学习“写文章要仔细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够抓住事物特点”来写的方法。
  课堂结尾要凸显“嚼味”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仔细咀嚼,真正读出文本的味道,使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化在学生心中。
  结课是一门艺术,除了常规的教学结尾形式以外,教师还要引领学生在“味”上下功夫,真正结出语文课程的“味道”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鼓楼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大鼓和小鼓》选自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该曲用比较低沉的声音,独具匠心的旋律以及“X X”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出大鼓的音色特点;用比较高的声音和“XX X”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出小鼓的音色特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大鼓和小鼓声音在高低、强弱、音色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学习,一年级学生对四、八分音符的节奏组合有了基本认知,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速度和音高的变化。
陽光温暖,万物复苏。  春风拂面,大地葱茏。  声声鸟鸣,软软青草。  忙忙碌碌,播种希望。  请找到  1.摘胡萝卜的兔子兄弟  2.搬运砖头的小猪  3.发现异常动静的青蛙  4.系蝴蝶结的爱美兔子  5.几只正在孵蛋的老母鸡  6.瓢虫和谁在一起玩?  7.累得睡着的是谁?  8.藏起来的小老鼠
三月一个周末的早晨  理财小当家  “一篮子商品”就是假定有一个虚拟的人,他的篮子里装着他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项目,包括食物、饮料、服装、住房、交通、娱乐、医疗、教育、通信……  如果“篮子”里的物品总价比之前的要贵,就说明物价上涨了;反之,则说明物价下跌了。通过计算这个“篮子”里各类别的价格,就能衡量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  在美国“一篮了商品”里,剩下的“其他”占多少百分比呢?  在中国的“一篮子商
摘要:本文以高校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校教师社会支持进行了探讨,其中涉及婚姻、年龄等变量的调研,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 社会支持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参与者、管理者,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高校教师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探究,尝试以点带面地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让英语教学回归本真,使学生知识的习得变得轻松有趣,富有生机。本文从树立情趣理念、优化教学过程、科学选择内容等角度,阐述了初中英語情趣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情趣课堂 策略  应试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单词的识记、语法的讲解,导致学生的语用与思维的能力、文化与情趣的素养未能得到提升,而课堂成为考试的训练场,原本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了无生机。
分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来说有着重要作用,而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将分层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含义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然后再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将分层教学模式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个性,有利于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三自课程”中的“自能作文”,让学生实现了读书积累在习作中的薄发。“自能作文”以单元主题下读写一体化教学观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依托,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让学生在阅读课程中学习了方法,在活动中增强了体验,在多元的作文评价中,找到了习作的乐趣,逐渐实现了自能写作的愿景。  一、建立单元教学为基础的习作教学  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单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自己对事物、现象和观点的探究,自主地获得科学知识,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探究态度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学习  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始
近日,P4 2017中国峰会在北京收官。P4 (全称为Programming Protocol-Independent Packet Processors)是一种对底层设备数据处理行为进行编程的高级语言,用户可以直接使用P4语言编写网络应用,之后经编译对底层设备进行配置使其完成用户的功能需求,由斯坦福大学教授Nick McKeown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Jennifer Rexford,以及谷歌、英特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中职专业课开展理实项目一体化教学可行性,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 “理实项目一体化教学评价表”,以“项目教学引导成功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以及组织好项目评价的措施,促进理实项目一体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中职;理实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9-0090-03  近年来,理实项目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