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收藏家收藏的是历史、传承的是文化。”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曾经的“改革闯将”、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收藏传奇。
战火中与古物结缘
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偶然会成就一些大藏家。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在战乱中,靠一双多年练就的慧眼拯救了号称“天下第一山水画”的《游春图》等一批国宝。而吴南生与古物字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经常说,我的收藏是从捡破烂开始的。”吴老笑着说。1948年,久经战火考验的吴南生出任刚解放的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长,受到当时吉林省委宣传部长李初梨、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朱光等老领导的影响,开始对古物字画产生兴趣。
“他们两位都是懂得文化、懂得收藏、喜欢收藏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三个人都很熟。”吴南生说,起初自己对收藏并没有概念,但在两位老领导的影响下,慢慢学习鉴赏文物。吴老回忆说,吉林长春曾是伪满首都,伪满皇帝溥仪曾偷偷把故宫里的不少东西运到长春,因此在长春等地的市面上流传着许多清宫旧藏。
“那时长春还没解放,散落在社会上的文物很多。每天天不亮,就会有人在胡同里卖东西,就像‘天光墟’那样。”吴老回忆说,那时候,他跟随李初梨、朱光“看、品、议”,不知不觉迈入了鉴赏之门。
而吴老真正收藏文物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多年的熏陶,他已练就了不凡眼力。1955年,从海南岛回到广东省委工作的吴南生,礼拜天经常到文德路走一走。“那时候,3块、5块就可以买一件名人字画。我记得,当时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才15块钱。在北京,我还花10块钱买到董其昌的作品,现在拍到起码100万元以上。”
吴老回忆起他收藏的第一件文物,当时在文德路,吴老看到一张古画有“文仲子”的白文图章,没有落款。因为知道文仲子就是文征明,引起了他的注意。反复观察用纸、用墨后,吴老发现画的右下角有一方藏章是“竹朋真赏”。吴老知道,“竹朋”即李佐贤,是清代著名的收藏家。他断此物为真迹,掏60元买下来。“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上缴家里外,还有20块钱的生活费,我攒3个月钱,才买一张文征明的画。”这幅画后来经过著名鉴定家谢稚柳等人鉴赏,被认定为真迹。
“最初只是觉得那些东西丢掉了很可惜,所以我说是捡破烂。”吴南生说,自己介入收藏,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因为喜欢。
广结善缘邂逅名画
吴南生之所以能够成就为20世纪广东地区有名的书画鉴藏家,与他广交文人朋友不无关系。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研究员朱万章说,吴老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并与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苏庚春、王大山等结下深厚友谊,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双慧眼。除了在广州文德路等地“捡漏”,北京、上海的朋友也会不时给吴老提供“好东西”的线索,吴老也本着自己的实力“遇好则收”。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福建的老者辗转找到了吴老,向他推销几件家传的书画。因为索价不高,吴老花120元买下了一幅画面“黑乎乎”且无落款的古人山水画。“我当时已经看出这幅画至少是南宋的作品”。果不其然,多年后,他委托人将其带到上海装裱,在装裱中发现画面右下角隐藏着“熙宁辛”(北宋神宗的年号)三个字,由此印证了吴老的非凡眼力。而这幅流传了近千年的北宋人绘画《群峰晴雪图》,后由吴老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老每逢到外地出差、开会,看到有价值的字画也会买下来,元人作品《平沙落雁图》就是他从北京琉璃厂买到的。
上世纪70年代末,吴南生在北京琉璃厂还邂逅了董其昌的山水长卷《少陵诗境图》,但董其昌伪作多如牛毛,真伪难辨。在长卷众多的收藏印章中,吴老一眼看到了一方藏章是王懿荣的。“王懿荣是一位大藏家,也是发现甲骨文的大学者,他的眼力一定不会差。”于是,吴南生当机立断买下。后来经启功、谢稚柳等鉴定家鉴定,也被认为是董氏的真迹。
与吴老结交善缘的有不少大名鼎鼎的画家,如潘天寿、林风眠、关良、李苦禅、吴作人、朱屺瞻、刘海粟、启功、程十发、关山月、黎雄才、陆俨少等人,在“文革”被冷落的年代,吴老成为他们的知心人。
广结文人朋友,吴老还一手促成过名画诞生。1987年3月,赵朴初与诸名家访深圳,游西丽湖后至石岩湖,午餐后即席赋诗一首,将这些名人的名字巧妙嵌入。细心的吴老,之后促成了《西丽湖图》,其中有赵朴初的一首诗,有王璜生的一幅画,有千家驹的一篇跋和黄苗子的一幅字。《西丽湖图》的跋文中记载了当时雅集的名人名单,包括了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钱伟长、曹禺、刘开渠等20余位。《西丽湖图》可说是文人因缘际会的产物,它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历程中一段珍贵历史,独具价值。
“天天洗澡”掩护古画
在大多数人无视古物字画价值的时候,吴南生赶上了收藏的“黄金年代”,得以使这些文物相聚,但也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那个欣赏书画被贴上“封资修”的年代,有人收藏艺术品甚至被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吴老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律条”:只进不出。尽管奉行如此低调的原则,但“十年浩劫”中,吴南生仍为保护这些文物绞尽脑汁。
文革开始后,全国到处“破四旧”,不少古玩字画毁于一旦。吴南生也忍痛烧了一些字画,不过烧的都是当时认为是“小名家”的作品,这样“弃卒保车”,才把著名的、年代久远的留下来。还有一次,吴老因这些字画被红卫兵打得耳朵出血。
后来局势紧张,为保护这些字画,吴老就把画轴拆下来,剩下的部分卷起来藏匿,由于拆下来的木头太多,怕被红卫兵发现,吴老全家就用画轴烧水洗澡。“那阵子,几乎是天天洗澡。”吴老笑着说。
即便这样,仍有心爱之物不慎遗失。吴老钟爱的《文征明自书诗册》在文革后期不慎遗失,多方寻找也不见踪迹。吴老动情地回忆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陪同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到广州文物总店走走,第一个看到的藏品就是这本《文征明自书诗册》,吴老又用几幅名画才将它换回。他不无感叹地说:“真是神物自有呵护!”
然而,这些前半生靠心血收藏、掩护才得以保护的文物,吴老晚年将它们大部分慷慨捐出。
晚年散尽毕生所藏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吴南生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经历中,将这些多年“聚”来的古物“散”去,使其收藏步入了更高境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南生开始陆续“散”宝,手笔之大、气度之大,罕见于当今收藏界。
1994年,吴老将自己所藏多年的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1996年4月,“吴南生藏现代名家书画拍卖会”在汕头市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为教育事业筹集资金的个人藏品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实筹资金420万元,用于新建一所小学和扩建一所中学之用。
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以支持教育事业,其中包括了他数十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拍卖所得的1300万元全部捐出。
2010年,他又将估价过千万元的元人绘画《平沙落雁图卷》捐赠给汕头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他又将珍藏多年的《西丽湖图》捐赠给深圳。
据不完全统计,吴南生近年来捐赠、义拍的作品,市场估值早破亿元。当人们在攀比自己的作品拍得天价时,吴老却选择义捐自己的珍贵藏品。面对这些凝聚心血收藏而来的文物瑰宝,从“据为己有”到“不据为一己之私”,吴南生达到了收藏的另一重境界。
只道一句“相聚是缘”
吴老的收藏理念与他的人生境界相融合。因为“悟性”,吴老能与这些饱含传统文化魅力的文物字画结缘,得以将它们收藏;也因为“悟性”,吴老又乐于在晚年将它们慷慨捐赠,平实道出了收藏的真谛。
“相聚是缘”是吴老对于收藏的四字真言。“相聚是缘,这是禅宗的一句话。禅宗里说,‘恩惠是缘,怨恨是缘,百年之后,一了百了。’人一定要很豁达,收藏也是这样。”吴老如此解释四字的内涵。“将藏品捐出来,就能够继续这件文物的缘分。我身后的人,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有这么厉害的绘画,这个缘分就能续下去了。”
战火中与古物结缘
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偶然会成就一些大藏家。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在战乱中,靠一双多年练就的慧眼拯救了号称“天下第一山水画”的《游春图》等一批国宝。而吴南生与古物字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战火纷飞的年代。
“我经常说,我的收藏是从捡破烂开始的。”吴老笑着说。1948年,久经战火考验的吴南生出任刚解放的中共吉林市委宣传部长,受到当时吉林省委宣传部长李初梨、东北局城市工作部秘书长朱光等老领导的影响,开始对古物字画产生兴趣。
“他们两位都是懂得文化、懂得收藏、喜欢收藏的,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三个人都很熟。”吴南生说,起初自己对收藏并没有概念,但在两位老领导的影响下,慢慢学习鉴赏文物。吴老回忆说,吉林长春曾是伪满首都,伪满皇帝溥仪曾偷偷把故宫里的不少东西运到长春,因此在长春等地的市面上流传着许多清宫旧藏。
“那时长春还没解放,散落在社会上的文物很多。每天天不亮,就会有人在胡同里卖东西,就像‘天光墟’那样。”吴老回忆说,那时候,他跟随李初梨、朱光“看、品、议”,不知不觉迈入了鉴赏之门。
而吴老真正收藏文物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多年的熏陶,他已练就了不凡眼力。1955年,从海南岛回到广东省委工作的吴南生,礼拜天经常到文德路走一走。“那时候,3块、5块就可以买一件名人字画。我记得,当时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才15块钱。在北京,我还花10块钱买到董其昌的作品,现在拍到起码100万元以上。”
吴老回忆起他收藏的第一件文物,当时在文德路,吴老看到一张古画有“文仲子”的白文图章,没有落款。因为知道文仲子就是文征明,引起了他的注意。反复观察用纸、用墨后,吴老发现画的右下角有一方藏章是“竹朋真赏”。吴老知道,“竹朋”即李佐贤,是清代著名的收藏家。他断此物为真迹,掏60元买下来。“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上缴家里外,还有20块钱的生活费,我攒3个月钱,才买一张文征明的画。”这幅画后来经过著名鉴定家谢稚柳等人鉴赏,被认定为真迹。
“最初只是觉得那些东西丢掉了很可惜,所以我说是捡破烂。”吴南生说,自己介入收藏,没有其他目的,只是因为喜欢。
广结善缘邂逅名画
吴南生之所以能够成就为20世纪广东地区有名的书画鉴藏家,与他广交文人朋友不无关系。广东省博物馆书画研究员朱万章说,吴老在从政之暇,雅好书画,并与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启功、刘九庵、杨仁恺、苏庚春、王大山等结下深厚友谊,耳濡目染,练就了一双慧眼。除了在广州文德路等地“捡漏”,北京、上海的朋友也会不时给吴老提供“好东西”的线索,吴老也本着自己的实力“遇好则收”。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福建的老者辗转找到了吴老,向他推销几件家传的书画。因为索价不高,吴老花120元买下了一幅画面“黑乎乎”且无落款的古人山水画。“我当时已经看出这幅画至少是南宋的作品”。果不其然,多年后,他委托人将其带到上海装裱,在装裱中发现画面右下角隐藏着“熙宁辛”(北宋神宗的年号)三个字,由此印证了吴老的非凡眼力。而这幅流传了近千年的北宋人绘画《群峰晴雪图》,后由吴老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老每逢到外地出差、开会,看到有价值的字画也会买下来,元人作品《平沙落雁图》就是他从北京琉璃厂买到的。
上世纪70年代末,吴南生在北京琉璃厂还邂逅了董其昌的山水长卷《少陵诗境图》,但董其昌伪作多如牛毛,真伪难辨。在长卷众多的收藏印章中,吴老一眼看到了一方藏章是王懿荣的。“王懿荣是一位大藏家,也是发现甲骨文的大学者,他的眼力一定不会差。”于是,吴南生当机立断买下。后来经启功、谢稚柳等鉴定家鉴定,也被认为是董氏的真迹。
与吴老结交善缘的有不少大名鼎鼎的画家,如潘天寿、林风眠、关良、李苦禅、吴作人、朱屺瞻、刘海粟、启功、程十发、关山月、黎雄才、陆俨少等人,在“文革”被冷落的年代,吴老成为他们的知心人。
广结文人朋友,吴老还一手促成过名画诞生。1987年3月,赵朴初与诸名家访深圳,游西丽湖后至石岩湖,午餐后即席赋诗一首,将这些名人的名字巧妙嵌入。细心的吴老,之后促成了《西丽湖图》,其中有赵朴初的一首诗,有王璜生的一幅画,有千家驹的一篇跋和黄苗子的一幅字。《西丽湖图》的跋文中记载了当时雅集的名人名单,包括了费孝通、周培源、赵朴初、钱伟长、曹禺、刘开渠等20余位。《西丽湖图》可说是文人因缘际会的产物,它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历程中一段珍贵历史,独具价值。
“天天洗澡”掩护古画
在大多数人无视古物字画价值的时候,吴南生赶上了收藏的“黄金年代”,得以使这些文物相聚,但也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在那个欣赏书画被贴上“封资修”的年代,有人收藏艺术品甚至被扣上投机倒把的罪名,吴老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律条”:只进不出。尽管奉行如此低调的原则,但“十年浩劫”中,吴南生仍为保护这些文物绞尽脑汁。
文革开始后,全国到处“破四旧”,不少古玩字画毁于一旦。吴南生也忍痛烧了一些字画,不过烧的都是当时认为是“小名家”的作品,这样“弃卒保车”,才把著名的、年代久远的留下来。还有一次,吴老因这些字画被红卫兵打得耳朵出血。
后来局势紧张,为保护这些字画,吴老就把画轴拆下来,剩下的部分卷起来藏匿,由于拆下来的木头太多,怕被红卫兵发现,吴老全家就用画轴烧水洗澡。“那阵子,几乎是天天洗澡。”吴老笑着说。
即便这样,仍有心爱之物不慎遗失。吴老钟爱的《文征明自书诗册》在文革后期不慎遗失,多方寻找也不见踪迹。吴老动情地回忆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陪同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到广州文物总店走走,第一个看到的藏品就是这本《文征明自书诗册》,吴老又用几幅名画才将它换回。他不无感叹地说:“真是神物自有呵护!”
然而,这些前半生靠心血收藏、掩护才得以保护的文物,吴老晚年将它们大部分慷慨捐出。
晚年散尽毕生所藏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吴南生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经历中,将这些多年“聚”来的古物“散”去,使其收藏步入了更高境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吴南生开始陆续“散”宝,手笔之大、气度之大,罕见于当今收藏界。
1994年,吴老将自己所藏多年的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
1996年4月,“吴南生藏现代名家书画拍卖会”在汕头市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为教育事业筹集资金的个人藏品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实筹资金420万元,用于新建一所小学和扩建一所中学之用。
2007年,吴老再度拿出近百幅明代至近代名家珍品义拍以支持教育事业,其中包括了他数十年间发现、收藏、千辛万苦保护下来的董其昌、张瑞图、王铎、刘墉、郑板桥等名家墨宝,拍卖所得的1300万元全部捐出。
2010年,他又将估价过千万元的元人绘画《平沙落雁图卷》捐赠给汕头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他又将珍藏多年的《西丽湖图》捐赠给深圳。
据不完全统计,吴南生近年来捐赠、义拍的作品,市场估值早破亿元。当人们在攀比自己的作品拍得天价时,吴老却选择义捐自己的珍贵藏品。面对这些凝聚心血收藏而来的文物瑰宝,从“据为己有”到“不据为一己之私”,吴南生达到了收藏的另一重境界。
只道一句“相聚是缘”
吴老的收藏理念与他的人生境界相融合。因为“悟性”,吴老能与这些饱含传统文化魅力的文物字画结缘,得以将它们收藏;也因为“悟性”,吴老又乐于在晚年将它们慷慨捐赠,平实道出了收藏的真谛。
“相聚是缘”是吴老对于收藏的四字真言。“相聚是缘,这是禅宗的一句话。禅宗里说,‘恩惠是缘,怨恨是缘,百年之后,一了百了。’人一定要很豁达,收藏也是这样。”吴老如此解释四字的内涵。“将藏品捐出来,就能够继续这件文物的缘分。我身后的人,一千年,一万年以后能够看到中国古代有这么厉害的绘画,这个缘分就能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