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述沧桑记流年
李战广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坎坎坷坷、跌宕起浮。一岁半时,被日寇炸坏眼睛,高中辍学,文革期间受迫害插队下乡。尽管如此,在他的话语中,始终透露出永不言败的坚韧与信念。说起他的人生经历和著述过程,他眼里噙着泪花,几度哽咽,“我的命是人民群众给的,是党培养了我,握笔千管,也表达不了我对党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情。”
l943年,李战广出生在河南省南乐县的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原名李喜亮,参加革命后,化名崔石岭,母亲叫石玉英,他们都是军人。李战广说,他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那时,中原大地炮火连天、民不聊生。李战广随父母所在的部队,辗转于河南、山东一带。
长大后,母亲告诉他,他一岁半时,在随父母转移时,突遭日军轰炸。母亲和他被炸开的炮弹掀翻到了壕沟里,他被炸得血肉模糊,满脸是血。妈妈抱着他,大喊:“快来人啊,救救我的孩子!”部队首长见状,当即派一个班战士护送他赶往当地一位乡村医生家,经过抢救,他保住了性命,但造成了右眼失明,终身残疾,现在他的左眼和头部还留有伤痕。母亲还说,由于叛徒告密,那位抢救过你他命的乡村医生被日本鬼子残忍杀害了。母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的命是人民群众给的,是部队给的。受人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民群众和党的恩情,今生今世,你也报答不完啊。”
至今,李战广还难以忘怀这救命之恩,对解放军和人民群众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这一信念,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骨髓,成为他压平崎岖,碾碎困难的动力。他暗暗立下誓愿:愿泼满腔血,为党献青春。
岁月在不经意间流走。路旁的小树长高了,李战广也长大了。上学后,他始终怀着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年年都是班上的三好学生。
1961年,在李战广上高一时,左眼因里面遗留的异物而发炎,术后也经常头痛得睁不开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建议他修养,他不得不辍学,随即到长春铁北监狱工作。
初涉工作岗位,他澎湃着青春的热血,责在人先,利在众后,把共青团工作干得风生水起,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翘指称赞。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苦难中倍感党恩
父亲崔石岭是1937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解放后,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平代表团和美国进行停战协定的谈判,先后任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59年时,首任吉林省公安厅副厅长兼劳改局局长。1969年,因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在省左家干校改造,李战广也被下放到榆树县光明公社插队落户。光明公社有300多名知识青年,一个连,110个生产小队,11个大队。小乡生产队是吉林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各地纷纷前来取经。当地的公社干部看到李战广年轻,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就安排他为光明公社小乡生产队队长齐殿云写材料。
两年时间里,李战广为齐殿云撰写发言稿,介绍小乡的成功经验,采写新农村好事新风。他还是热心人,为五保户挑水、扫院子,乡亲们都夸他是庄稼院里的好后生。在一次寻找一位走失在野外的年老女社员时,李战广不慎落入冰河里,差点被淹死,感動了当地的父老乡亲。根据他在农村的表现,被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
当时,吉林省掀起了学大寨、赶小乡的热潮。一次,李战广在组织农村全面清理三角债材料中写道:经过调查研究,有不少农民生活很困难,所挣工分基本上勉强够吃,没有什么余钱购置衣物和生活用品。有些村里十几岁的女孩子连裤子都没有,出门要和母亲轮换着穿,你让他们拿什么还清生产队的欠款。没想到,这些被说成是给农业学大寨抹黑,是抵制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一夜之间,他被打成极右分子,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注销城市户口,停发工资,不但削职为民,还被关了七天禁闭!他想不通啊,欲哭无泪。仅仅说了几句真话,就遭此厄运。可是在那个年代,纵有满腔冤屈,又能向谁述说?
面对种种不幸遭遇,他青春无悔,笑对人生。
他的冤案平反后,有人为他鸣不平,他淡然说道:“国家也遭了苦难,与那些戎马一生的革命前辈相比,我经受的这点苦算什么!”
志存高远未负韶华
1971年李战广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返城的知识青年。返城后,李战广在市委组织部待了一个月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工业学校(现长春大学)任团委书记、宣传科长和校办工厂长春第三机床厂党委副书记。在那里他更加勤奋地工作,阅读了大量政治类、文史哲及法学著作。这为他以后从事监狱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之后,校党组织选李战广到吉林省公安干部学校学习,从1975年到1977年,李战广又参加了吉林大学调干培训班,在法律系进行了三年时间的学习。1984年6月,长春第三机床厂撤销后,李战广按一般干部归队调到吉林省少年犯管教所,后任宣传科长。1985年司法厅成立犯罪研究所,由于他是学法律的,又被调到司法厅犯罪研究所(即现在的吉林省监狱工作研究所)从事犯罪研究工作,任研究员。同一年,他编著出版了《劳改劳教知识问答》,给新入警的两劳民警提供了珍贵重要的学习教材。
1987年研究所进行《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课题研究,当时电脑刚刚出现,李战广就想是否能通过数学原理和思维将罪犯改造的程度做一个量化、做一个模型,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厅长的肯定。恰巧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正好有一个模糊数学的课程,通过联系沟通,李战广作为访问学者被国家著名的数学专家汪裴庄教授收在门下,深造学习了三年。1989年5月李战广回到了长春。 通过党组织的培养和长期地学习,李战广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深邃的理解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分析力,因而,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987年冬,李战广参加第二届全国劳改劳教工作研究会,会上,他首次提出人民警察应该实行警衔制度,被中央采纳并实施,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李战广就把目光瞄在少数民族罪犯的改造上。为此,他的足迹踏遍了西藏、新疆、内蒙、广西和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对风俗习惯、民俗行为、节庆礼仪和社会民情进行专题调研考察,为了解少数民族问题积累了丰富经验。1995年,参加由时任吉林省省长王云坤担任主编的《吉林省百科全书》(民族宗教卷)的编撰工作。在这期间,他广泛结识了吉林省历史文化、文学艺术、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东北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李战广长期致力于中国监狱史研究,理论素养深厚,特别致力于少数民族罪犯改造方面,有丰富的学术积累,在近代监狱史的研究上,他堪称吉林监狱系统第一人。
他所撰写的著作,高屋建瓴,贴近时代。他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厚积薄发。1999年以来,他发表的《知识经济对监狱企业的挑战》等论著,多次获得司法部、吉林省政府社科奖项。
2000年开始,他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史》——吉林省监狱工作历史的编撰供稿。2003年到了李战广退休的时候,他又被延聘了两年。2001年,参与编著《中国少数民族罪犯改造研究》。从这一年开始到2015年,李战广先后分六次对吉林省监狱管理局新招公务员和军转干部进行了《世界各国监狱管理与中国监狱简史》的业务培训讲座。2005年,任《光辉的历程——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建局五十周年文集》执行编辑。2006年秋,在完成了《光辉历程》的出版后,李战广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22年的监狱工作研究岗位。他用一本本著作向社会传送正能量,为吉林省司法行政事业的腾飞呐喊助威,贡献力量。
痴迷著述彰显党员本色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可他不服老,李战广用行动证明了“共产党员,永不退休”。
2007年1月,吉林省司法厅组建史志办。4月,李战广仅仅在家呆了半年时间就又接受一项新任务,任吉林省志司法行政副总编,负责吉林省监狱篇(1990年-2014年)的编撰。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他开启了老年学霸模式,每天都要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给自己“充电”。为了学会使用电脑,他虚心请教同事,刻苦钻研技巧,硬是学会了。老伴劝他别累着,他笑着说:“决定做什么事情,就要坚持到底,否则做不成。”
李战广接受任务后,对志书的政治观点、篇目设计、资料遴选、结构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他借鉴国内优秀教材编写的经验和中国监狱史教材的体例,采用整体分章节的结构,体现了中国监狱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内容更趋于充实、完善、合理,增强了可读性。
李战广说:“编撰史志,一定要尊重事实,经得住推敲和历史检验。因此,搜集史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铢积寸累’的过程。有时,为了弄清一个细节,或一个文件的出处,我们需要反复核对,或到档案馆查找原件。”
白天,李战广到图书馆、史志馆借阅有关的图书,晚上他把报纸铺在地上,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有时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夏天,酷暑难耐,他一边写,妻子在一边给他扇风。他一直写到小半夜,妻子高惠君一直陪伴在他身旁。一碗姜汤、一杯热茶,不知帮他驱走了多少个疲惫的夜晚。
在此期间,为了普及基层监狱编纂本单位的志书工作,他先后在本系统举办了九期史志写作培训班,为基层监狱的史志编撰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在去新西兰探亲时,他也无心去流览异国风光,而是在琢磨版式和图片的设计。他用详实的史料向世人证明了中国监狱管理的文明和进步,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尊重。
十年的奋力笔耕,经历的是路程,消磨的是时间,燃烧的却是生命。从两鬓霜白到满头白发;从行走矫健,到步履蹒跚,但他无怨无悔。经过十年的努力,2017年12月《吉林省志司法行政志》终于出版了。其中由李战广撰写的吉林省监狱篇部分,内容充实、完善、合理,可读性很强。读者爱不释手,好评如潮。
一部《吉林省志司法行政志》,是李战广夕阳中一抹灿烂的晚霞,是对他人生的最好回报和奖赏,他感到奉献的快乐和喜悦。
他为了给后人研究吉林省监狱的历史沿革,从2012年开始,会同文化部《红色记忆》摄制组的同志们,冒着严寒酷暑,历时两年半时间,为当时健在的吉林省监狱局王殿均、金丽准、丛泰峰、侯兴权、李骞等局级老领导,和本系统中的部分老八路、志愿军老战士做了口述史影像录制,成為了今后研究吉林省监狱工作的宝贵文史影像资料。
不与岁月老 奉献总年轻
人因为心中有梦想而伟大。李战广从一个普通的监狱民警,成为一名近代中国监狱史研究专家,不仅完成了人生壮美的远行,让生命抵达一个令人仰慕的高度,也为自己演绎出动人的人生乐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纵观监狱系统,正因为有众多像李战广这样孜孜不倦的人,方能化腐朽为神奇,拯救灵魂于深渊。
如今的李战广年近八旬,精神矍铄。他积极投入到了社会公益事业中,积极参加吉林省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促进工作,探索萨满文化的研究。经常和萨满文化专家、满族说部传承人富育光,辽金史研究泰斗张璇如,吉林省古籍所专家傅朗云,吉林省图书馆原馆长金恩晖等70多位吉林省文化、文艺、书画、文博、传媒、文体界等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在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他还担任了中华非物质文化北京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武汉《非遗》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吉林日报《东西南北》杂志社特聘非遗文化顾问等社会职务。
2018年6月,李战广参与了由长春市文明办和《东西南北》杂志社共同主办的歌声里的祖国公益快闪活动。无论是彩排还是拍摄当日,他不仅带着老伴一起来参加,还帮助摄制组和媒体组织参演者的秩序,他说:“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感恩党的培养。”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李战广说:“能生活在伟大的习近平新时代,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真想向天再借30年,看看浩浩中华腾飞世界,伟大的中国梦实现后的好光景。”
李战广
1943年生,河南省南乐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第二届中国劳改劳教工作研究学会会员、吉林省监狱工作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监狱文化研究,吉林省监狱史权威专家。1985年,编著出版《劳改劳教工作基础知识问答》,1987年,提出人民警察队伍建设中《关于人民警察实行警官(警)制度的建议》并被中央采纳和实施。1990年开始,重点开展中国少数民族犯罪与改造研究,先后赴西藏、新疆、内蒙、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的少数民族集聚地区,进行风俗习惯、民俗行为、节庆礼仪等专题调研考察。1996年,参加由时任吉林省省长王云坤担任主编出版的《吉林省百科全书》(民族宗教卷)的编撰。1999年,发表《知识经济对监狱企业的影响》,获司法部、吉林省政府社科奖项。2000年,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史》——吉林省监狱工作历史的编撰供稿。2001年,编著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罪犯改造研究》。2005年,任《光辉的历程——吉林省监狱管理局建局五十周年文集》执行编辑。2007年至今,任吉林省司法厅史志办《吉林省志司法行政志》主编。
社会身份: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民俗文化专家、《非遗》杂志社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