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不只是生活术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定有很多人意识到生活迈不开脚步的一大原因是为物质所累,也一定有很多人开始了断舍离的整理历程。纯粹以物质和生活的丰富度来讲,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力的人才能来谈断舍离,这种能力就是要非常了解“什么物质在运作生活的功能”。
  在经过物质上的初步断舍离之时,人的思维也在经历断舍离的过程,摒弃“越多越好”的执念,获得和这个物质世界抗衡的力量。
  生活往往被注入不同的智慧,当我们感到困惑、停滞不前,也许应该好好考虑为生活做减法的整理术,拨开物质的迷障,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日本是一个善于整理、收纳的国家。就像具象的城市里一尘不染的街道,行色匆匆却井然有序的行人,抽象的一丝不苟的企业文化,都在彰显着这个国度的严谨和一丝不乱。日本的家居整理收纳术也早在几年前就掀起了一股生活新风潮,日系的整洁、简约成为不少人在家居设计与布置时的首选风格。
  而近年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的“断舍离”,同样诞生于这个有着整理、收纳传统的国家。如多数人一样,笔者在初次听到这个陌生词汇的时候,也以为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又一种日式收纳术。但在读了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7月)之后,方知如果只是用“收纳术”来概括断舍离的内涵的话,是过于简单而片面了。
  将“加法”变成“减法”
  山下英子自称是“杂物管理咨询师”,从字面上看,似乎就是一个与物品的收纳整理相关的职业。但如果从这一职业的英文名称clutter consultant来理解的话,意义就要深远得多。英文单词clutter除了有“杂物”的意思之外,作为名词代表“(不需要的东西)杂乱、混乱”,作为动词时表示“到处乱丢,(无用的情报)塞满脑子”,所以clutter不仅指代着现实中的杂物,更代表了抽象概念中的杂乱状态。因此,“杂物管理咨询师”就是在“断舍离”的理念引导之下,不仅指导人们对物品进行整理,更指导人们对内心的情感、观念进行整理,而绝不是简单的物品收纳术而已。
  现代社会中,物质极度丰富,信息极度泛滥,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有用或无用的物品以及信息,对于经济高速发达的日本也不例外。而在传统的日式收纳术中,运用的方法主要就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将家中杂乱无章的物品有条理地放入固定的收纳空间/工具中。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杂物只会越来越多,固有的不断增加收纳空间的“加法”式解决方法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试想一下,家中的物品越来越多,你只能不断地购买各种收纳工具,而当家中的空间被越来越多的收纳箱占据的时候,属于你的生活空间,还剩下多少呢?
  “断舍离”所宣扬的“减法”式生活方式,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创始人山下英子自认不是一个善于整理收拾的人,也曾经对家中杂物成堆的混乱状况束手无策。但在长期修行“冲道瑜伽”的过程中,从瑜伽中所倡导的“断行、舍行、离行”的行法哲学中得到启发,提炼出“断舍离”的概念,就是“把自己从执着当中解放出来”。
  不再以物品为主角
  很多人在整理杂物的时候,往往都会想着“这个还能用,扔了多可惜”,“那个还是留着吧,或许哪天就能用上了”,到头来每个东西都有继续留下的理由。在山下英子看来,这种想法是以物品为主角,考虑的都是把物品舍弃是不是“可惜”,而不是这些物品对于“我”来说是不是有用。而断舍离的理念倡导的是,对待物品时,考虑的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来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此基础上,断舍离将概念具体到关系轴和时间轴,也就是在实行断舍离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某样物品对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有用的,对于用不着的物品就果断舍弃。这样结合关系轴和时间轴筛选出的物品,就是在当前情况下自己确实在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山下英子也说到,“时间是由不断持续发展着的若干个当下组成的”,所以对于“当下的自己”确实有用的东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断舍离也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物品,以保证周围空间的物品始终是自己当前所需要的。根据相同的概念,在物品“进入”空间之前,以断舍离的理念进行思考,就能避免因为考虑“或许将来会用得上”而购买现在并不需要的物品了。这实际上也就是从源头上“断”绝了杂物,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不时“舍”弃非必需品,如此“断”与“舍”的交替中,逐渐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而达到“离”的状态。
  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为核心,是断舍离的根本,即使对于被舍弃的物品,山下英子依然强调其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她建议人们在将物品丢弃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断舍离》)。同样的,在将物品赠予他人时,应该表达出“请收下”而不是“我不要了所以才给你”的意思,这样以对方为考虑的中心,才能够让人高兴地接受赠予。事实上,断舍离的目标之一就是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只有让物品“被使用”,才能实现物品的价值。
  以“住育”为目标
  家中堆积了太多破烂玩意儿会影响运势,且不说这种说法是不是带点迷信色彩,但混乱的家居环境的确会影响居住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因此,断舍离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达到“住育”。
  日本有“食育”的说法,指的是“培养一些了解食物的知识、掌握选择食物的能力、实践健康饮食生活的人”(《断舍离》)。相类似的,“住育”也是为了培养有着健康的居住环境意识的人,将居所打造成轻松愉快的地方。一个明亮整洁的居所,对于人们的举止、表情、行为都会有无形的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山下英子提倡大家都尝试着使用更高级的物品,从而提升自己的层次。有些人宁愿用着随便买来的普通杯子,也舍不得将珍藏在柜子中的高级杯子拿出来使用,“那么好的东西怎么舍得用”,“万一摔坏了怎么办”这种念头只会让你继续将好的物品束之高阁,从而成为“没用”的物品。这种念头说明你都认为自己配不上使用那样的物品,对自己的定位也不可能获得提升。山下英子的建议是,尝试着使用一些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或许刚开始会不太适应,但随着在使用上逐渐顺手,在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也会随之提高。
  事实上,断舍离虽然围绕的是物品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在处理物品的同时,人的思维也在经历“断舍离”的过程。摒弃“越多越好”的执念,从发现身边的杂物变少了,住所变得宽敞舒适了开始,你会发现,更多看不见的变化正在发生。这就是断舍离为我们的生活所注入的智慧。
其他文献
知道《断舍离》,是在台湾生活、教养畅销作家蔡颖卿的读书会书单上。那时,大陆还未出版这本书。为什么把这样一本书放在读书会上讨论?身为作家、空间设计者、家事教育者,蔡颖卿为何被这本书吸引?年轻朋友该如何读这样一本书?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跨洋电话采访了蔡颖卿老师。  我的父母都已到了耄耋之龄,他们有一群非常忠诚的朋友,彼此间经常交流读书的感受,又因为这群长辈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受日本教育,常读些日文书。有
期刊
“年轻的流浪,这一切的来去,都有它的道理,如水之就下,人之离群。这样的四年,在自己身上贴满标签再一一撕掉的日子,是浮躁愤怒满身又归于平和的日子,也是从渴望声名到静静生活的日子。甚至可以说,这个刚毕业的愣头青,竟然开始像个男人了。”  有时在想,四年前刚毕业的那个我,看到现在的我在做的事,一定会吓到先骂一句粗话,然后说:这样也行啊?四年前的我,肯定不会想到,有天可以带着吉他去流浪,用相机和文字,记录
期刊
三年前,上海国际文学周曾经举办了一次关于“城市文学”的讨论。上海作家孙甘露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大致是说,要记得上海曾经也是乡村。很朴实的事实,却道出一种对“刻舟求剑”式的“城市/乡村”二分法的质疑。若城市文学可能是个伪命题,那么当我们谈论城市与文学关系的时候,我们该谈论什么呢?  巧的是,今年广州书墟的主题正是“阅读我城”。从创作者的视角看,作为客体的“我城”是如何被书写的,这当然重要;然而
期刊
Publication  值得高兴的是,近几年一直在阴霾笼罩下的图书市场终于迎来了重大利好消息,国家财政部在2013年末下发了《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从2013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五年间,国家将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  1月9日~11日,第二十六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如期举行,作为年度书业界“风向标”的展会,不断释放出新年度书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动态。而
期刊
二十世纪,是属于设计的好时代。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极简主义(minimalism)在这一时间段出现并且流行。作为一种艺术或者艺术流派,极简主义最初通过视觉领域发声。比如这一类绘画创作者在创作中往往将绘画语言削减至色与形的关系,摒弃一切对主题造成干扰的不必要元素。类似的,雕塑、装置艺术、设计等等诸多领域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和作品开始主张以物自身最原初的形态来作为展示,意图消弭作者借由作品对观者的压迫
期刊
2013年夏天第一个高温日,我踩着几乎融化的马路来到北京最北端的一处度假村,华中师范大学的彭晓辉教授正在那里开会,此去是为感谢他为我策划的一本书《枪与玫瑰的使用方法》撰写了序言。  跋山涉水地跑过去,除了当面道谢,更重要的是,我对彭老师实在好奇——他在华中师大开设的性科学概论选修课、他掌门的人类性学专业,都是全国高校独一份。我太想亲眼看看这么独树一帜的老师,真人到底是何形状。  是的,这本书,讲的
期刊
“当了农夫最大的改变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不同的元素,以前我的生活主要是写稿、遛狗,到处找朋友玩,现在要增加劳动。理想的生活就是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兴趣,三分之一劳动,劳动之后我跟太阳、风的接触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会把手套取下,用手直接接触土壤,那个时刻很幸福,很满足。这种感觉胜过我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  挥动锄头、踩下铲子、捧起松软的土壤,大量的汗水从发迹、背部、前胸、四肢流下……
期刊
不经不觉来到第四回的广州书墟,今年主题是“阅读我城”,焦点集中在寻找和展现城市暗藏的文化脉络。策划富心思的广州书墟是爱文字者的年度赶集,安排惯常采用高密度集聚的形式,在一个周末内,覆盖两岸四地的人文议题,让来自不同城市的讲者和读者,自由地遇见和交流,高剂量的活动吸纳了多个地方的灵动气息,让爱书人一次进补。除了讲座工作坊等安排外,今回还新添了一项,在歌莉娅总公司的“行云”树屋上,进行“深夜朗读会”。
期刊
这是一本围绕着巨流河而形成的时间之书,如千川注入江河,洄澜激荡。  2009年7月7日,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在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她八十一岁开始写此书,在山间养生村里用古老的书写方式,一笔一划,足足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史诗场景的自传,将家族史和个人奋斗史悲喜交集地放置在百年的舞台上,读完的人,无不心潮激涌,感叹不已。昔日学生简媜以“一出手,山河震动”形容此书重量;哈佛学者王德威以“如此悲伤,如此愉悦
期刊
写人的短文,我最爱《世说新语》,言语简约而人物恍然生动,读之如立眼前。古人写东西吝啬笔墨,绝不多用一字,所以有时失之简淡,读着不太过瘾。有一阵子反复读朱伟的《作家笔记及其他》,以为当代写人的散文里,也就止于此了。后来读杨葵《百家姓》,看他写“熟悉的陌生人”,又生一番感慨,觉得有些人物还是活在文字里魅力更大,因你若与其朝夕相处,不免看到他的缺点。刚看完王安忆《今夜星光灿烂》,里面既有名人,也有类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