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阅读和写作,同时阅读也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和掌握相关知识。针对当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学习效率低的现状,以问题教学法为出发点,就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分析
   在学生自主寻找书籍阅读时,能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技巧。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结合教材,联系问题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优秀书籍,积累阅读经验,学习写作手法,掌握阅读技巧,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存在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主要被动接受来自教师教授的教材上的知识,自主寻找优秀书籍阅读的意识不强、能力不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完全按照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进行,导致阅读教学质量低的现象出现。
   还有,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效率较为低下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不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影响学生语文阅读的效率[1]。
   二、高中语文阅读问题设置的原则
   1.紧扣教材
   当下的书籍良莠不齐,容易导致学生“滥读”“错读”,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紧扣教材,从教材出发,针对书中某一现象或手法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辨别优秀书籍的能力。
   2.发散提问
   紧扣教材但是又不能拘囿于教材,在设置问题时,应针对课文的年代和表现手法等不同角度提出具体问题,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统一汇总的方式来完成,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建立考评机制
   建立考评机制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卷面阅读理解题目多与表现手法相关,有针对性地提出主观性强的情况,充实调动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中的实际运用
   1.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
   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灌输,几乎没有自主寻找相关书籍阅读的习惯,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具体问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相关书籍或原文,提高阅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教学中,以“地坛”为问题导入,讨论史铁生在腿部受伤时写作的心情是平静安宁的,看到地坛,就好像看到了受伤的自己。面对生活中的苦难,顽强不屈的精神构成了《我与地坛》的灵魂,这时可以就作者在结尾处写到院子继承了作者全部的情感,提出问题:“地坛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后期的心境有没有改变?”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吸引学生寻找《我与地坛》全文阅读。
   2.对学生分组,共同分析问题
   学生由于年龄和自身阅历的欠缺,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合作探究,同时每隔一段时间汇总小组内遇到的问题集中解答,进一步激发学生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热情[2]。
   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在学习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主寻找问题,例如:屈原以死抗争的做法是否值得?当时楚国的政策是什么样的?当时有多少文人以死抗争?……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寻找春秋战国时期文人墨客、政策的相关书籍去阅读,必要时教师可提供具体书名由学生寻找,引导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有更深的认识,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质疑
   问题教学法不能拘囿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还需要学生不迷信于权威,敢于质疑知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徐志摩的写作手法提出疑问,是不是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也会借助“水草”“彩虹”“姑娘”等立体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寻找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学习徐志摩的创作手法。
   4.由教师引领,解决问题
   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创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都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当中去,但学生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对问题的内涵和其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理解不深,这时,需要教师发挥主观引导作用,采用归纳精讲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讲解[4]。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众多问题的答案和其中蕴藏的情感晦涩,具有深意,学生容易对此产生疑问,比如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是否字面意思上的“敢于直面”“敢于正视”就是真的猛士了,深度剖析,鲁迅先生要人们不做平凡人,只有真的猛士多了,中国才会“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华民族才有得救的希望,才有站起来的动力。
   总之,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但这种阅读不是“粗读”“滥读”,而是有节制、有选择地去阅读,这就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重视将问题教学法广泛运用到高中语文阅读当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力,进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卓琼.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2):121-122.
   [2]郭华丽.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19(35):45.
   [3]李有錦.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3):62-63.
   [4]冉红梅,乐艳,胡彬琳.问题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课内外,2020(13):64.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生物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初中生物教育的需要,对生物教育的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如何促进初中生物的高效教育已成为生物教师研究的焦点。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生是个开朗、活泼、健谈的团体,他们感情丰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和理解学生
摘 要: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鉴赏语言、积累言语,交流运用经验,把握规律,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自主课堂;模式   “学习任务群”是统编教材提出的新概念,旨在通过各个任务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
以教学中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教学案例为主导,对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的难点来展开解析,通过几点的策略与方法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构建,促进数学公式的教学.
摘 要: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探索者,增大思维密度、提高思维品位、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探究过程;思维能力;思维密度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探索者,增大思维密度、提高思维品位、发展思维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从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就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學数学;运用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数
乌聊山原是徽州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山,自然条件也无任何特殊之处,但经过历代开发与形塑,至北宋时期成为徽州名山。乌聊山在徽州山川中的尊崇地位,是在城池、祠庙、州学等人文景观的共同塑造下形成的。南宋前期罗愿在编纂《新安志》时,意识到乌聊山的尊崇地位,将其列为徽州山川之首。这种“徽州山川,首列乌聊”的书写方式,正是对北宋时期乌聊山名山形象塑造成功的追认,并被后世众多历史、地理著作沿用。徽州名山众多,乌聊山只是其中一座。如何将名气日增的乌聊山纳入徽州山水景观表述体系,是摆在当时文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张可久的新安八景之
明中叶后国内木材消费进入高潮,江南市场的硬木和良材来自浙徽赣闽、长江上中游地区、粤省、榷关、回空夹带、外域输入、贩海七条渠道,以满足船只、建筑、园林、工具田器、剞劂版刻、家具、器物等的需要。广泛的木构体验、木质体悟、木器摩挲、木性品鉴实践,一方面成就了船只、园林、书籍和家具的黄金时代,模塑了早期近代江南物质文化的荣耀;另一方面揭示了资源日渐匮乏及硬木良材高成本的实相。
金华学派自许谦后,柳贯、宋濂、戴良等人由理学家转为文人,这是从黄百家开始学界对金华士人递嬗特点的普遍认识.但是,对士人人生遭际的表层印象并不一定符合士人主观的身份认
《论语》中的“四科”体现了政教能力与学术能力的统一,其首要性质在于政教性,即四科指几种不同类型的政教人才或能力,显示出治理阶层的内在结构.明确四科的性质,有助于澄清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世总是已在某种情调(Stimmung)而不是理论态度中预先展开了.在生存论视角中有“畏”的情调,在元存在论视角中有“无聊”的情调,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