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语文一、收集素材,丰富档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启迪我们,作文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活美要有所发现,捕捉素材。因此,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并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与此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事,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同时还使学生学会学习、分析、增长见识,开始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源头活水,迁移运用
生活素材的积累,仅仅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学会迁移运用。这就强调学生,不仅能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同时还应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运用到作文中去。
迁移,说得更通俗些就是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模仿,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驾轻就熟的。模仿的特点就在于它针对性强,有法可循。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所带的三年级这个班,运用的教科书是苏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其中共有8篇习作练笔,而每一篇都配有一篇标准例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例文前思路不清,创作十分费力,而在看了例文后再动笔,却要容易许多。而且同学们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可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可适当加以肯定。所以,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强调,模仿时要加以创新,使文章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抓住灵感,有感而发
著名作家怀特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信念的行动,不是语法的技巧。”同时“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
灵感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诸多信息,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做好前面的两步,使写作的灵感有机会“诞生”。
因此,我们应该告诫学生,一旦有了灵感,或进来发生的某些事件引发了个人的某一点点思考,都要寻到蛛丝马迹,把它形成文字。而写作灵感迸发之时,作者往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汩汩不绝,汇于笔端,运毫挥洒为超凡脱俗的文字。
四、积极练笔,激发欲望
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再让学生亲自动笔练习写作,就会得心应手许多。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等诸多方面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
在苏教版第六册语文课本中,一次关于人物画像的的作文训练,我便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积累中寻找关于这个人物的事例。第二步:采用口述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人物特点的词语。第三步:选择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评点。
在锻炼学生自由写作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可适当安排与学生一起批改作文,以培养他们评价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作简单的示范,或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然后要求他们说出那些作文好的地方或不足之处,并简要说明原因,从而启发学生评价。
学生兴趣、欲望激发了,慢慢就会积极踊跃发言,随后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并将自己对那些作文的评语也作出简单的概括。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相同或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时,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信心,还能让他们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
五、激励学生,增强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教师应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在平时习作中,如有佳作,教师可以挑选出来,或在室外小展台上展示,或向杂志报社推荐,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
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学生一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其创作的积极性便会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坚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3]叶惠琴.综合实践活动让作文教学充满活力.
[4]从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文教学新天地.中国教师报
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小学语文一、收集素材,丰富档案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启迪我们,作文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活美要有所发现,捕捉素材。因此,教师首先应教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并提醒他们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与此同时,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事,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同时还使学生学会学习、分析、增长见识,开始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二、源头活水,迁移运用
生活素材的积累,仅仅是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还必须引导学生深化对素材的认识,学会迁移运用。这就强调学生,不仅能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同时还应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运用到作文中去。
迁移,说得更通俗些就是模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模仿,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驾轻就熟的。模仿的特点就在于它针对性强,有法可循。结合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模仿,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所带的三年级这个班,运用的教科书是苏教版第六册语文教材。其中共有8篇习作练笔,而每一篇都配有一篇标准例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例文前思路不清,创作十分费力,而在看了例文后再动笔,却要容易许多。而且同学们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往往还会加上自己的想象,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可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可适当加以肯定。所以,教师还必须对学生强调,模仿时要加以创新,使文章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抓住灵感,有感而发
著名作家怀特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信念的行动,不是语法的技巧。”同时“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也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
灵感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飞跃,是人们在艰苦的构思和创作实践中,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诸多信息,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要写好一篇文章,就必须做好前面的两步,使写作的灵感有机会“诞生”。
因此,我们应该告诫学生,一旦有了灵感,或进来发生的某些事件引发了个人的某一点点思考,都要寻到蛛丝马迹,把它形成文字。而写作灵感迸发之时,作者往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汩汩不绝,汇于笔端,运毫挥洒为超凡脱俗的文字。
四、积极练笔,激发欲望
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再让学生亲自动笔练习写作,就会得心应手许多。在练笔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审题、选材、表达等诸多方面进行周全的考虑,分步让学生深入体会。
在苏教版第六册语文课本中,一次关于人物画像的的作文训练,我便采用了多步选择的方法。第一步:在生活积累中寻找关于这个人物的事例。第二步:采用口述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各自人物特点的词语。第三步:选择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例。第四步:学生练笔,选出一篇代表性习作评点。
在锻炼学生自由写作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可适当安排与学生一起批改作文,以培养他们评价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作简单的示范,或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他们仔细聆听,然后要求他们说出那些作文好的地方或不足之处,并简要说明原因,从而启发学生评价。
学生兴趣、欲望激发了,慢慢就会积极踊跃发言,随后教师再宣读作文评语,并将自己对那些作文的评语也作出简单的概括。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评价与教师的有的相同或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时,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信心,还能让他们开动脑筋,认真写好自己的作文。
五、激励学生,增强自豪感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教师应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长处,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在给成绩时,不以一把尺子量全体,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进步进行衡量。在平时习作中,如有佳作,教师可以挑选出来,或在室外小展台上展示,或向杂志报社推荐,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到有关网站,推荐发表、刊登。
那些经常被教师、同学大力褒奖,又被推荐发表的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成功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会更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并积极投稿。学生一旦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其创作的积极性便会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我坚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尊重教育新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3]叶惠琴.综合实践活动让作文教学充满活力.
[4]从综合实践活动看作文教学新天地.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