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工作在学生管理第一线的辅导员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转化工作思路,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
1.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2019年同比增加4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加上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往届未就业学生,以及社会再就业人士的数量,就业大军规模更大。
由于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专题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如开展“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网上求职;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等,各地方政府、各高校也积极应对、开拓思路,相继推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虽然有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高校的有力推动,毕业生就业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依然面临着许多普遍性和个性化的实际问题,如由于对于自身的了解不足或者不准确、对于专业、行业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迷茫逃避”;对于不同形式的笔试、面试的不适应而表现出的“手忙脚乱”;求职过程中缺少与家人、老师、同学的沟通而显得“冲动盲目”;寻求就业创业指导的途径较少等等。
2.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学历门槛。
2.2就业中的快慢叠加现象
一方面,近几年“慢就业”现象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自由职业、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规划,缺乏就业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业供给市场中的岗位数量、核心要求、福利待遇等却呈现快速变化的趋势。
2.3学生就业观念待引导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不良就业心态与观念,在学生、生活中习惯被动地等待,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问题和困难,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而是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朋友,寄希望于他人来解决问题;求职时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所在城市,想去发展机会较多、经济水平高、人才政策好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而过少考虑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们曾对M学院195名毕业生进行过就业意向的统计,结果显示,46.1%的同学认为省会城市是他们的首选,24.11%的同学会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选择回到家乡的同学占总比的26.24%,另外有2.84%的同学选择去中小城市就业。选择上述地区进行就业的原因大致包括发展机会较多、经济水平高、人才政策好,19.15%的同学表示不想离家太远。26.95%的学生明确表示即使求职困难,也不能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
3.从辅导员工作视角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笔者认为可以围绕思想驱动、活动拉动、载体推动、群体带动、服务促动几个方面,构建引导、帮助、陪伴的就业支持系统,促进毕业生就业。
3.1思想驱动:加强指导,让毕业生就业不再“迷茫逃避”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精心准备和积极竞争获取就业机会。二是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毕业生座谈会、分享会等,通过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和支持学生自觉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注重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对“慢就业”群体进行类型甄别,就业工作有的放矢,如针对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茫然的状态,与学生进行线上 “一对一”交流,指导学生科学认识当前的就业困难与机会、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会科学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饱满的就业信心;针对因就业观念导致的慢就业学生,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四是充分挖掘专业教师、校友、校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士、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就业创业报告会;邀请优秀校友,通过书信、视频等形式“现身说法”。
3.2活动拉动:提前准备,让毕业生就业不再“手忙脚乱”
作为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生涯规划辅导意识,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开展毕业生“作品集”评选、“简历制作”比赛、模拟面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邀请班主任、专业老师为大家解决毕业季疑惑,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报告会,激励促进学生提前为求职就业做好相关准备。
3.3载体推动:综合施策,让毕业生就业不再“冲动盲目”
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根据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组,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详细摸排、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推送未就业优秀学生简历,定期更新,方便学院领导、老师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根据专业方向,邀请专业老师担任毕业生就业导师,开展一对一指导与帮扶,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扶。
3.4“群体”带动:互帮互促,让毕业生就业不再“孤军奋战”
发挥“关键群体”作用,选拔优秀党员,进行党员结对,定期了解学生动态,反馈学生需求,进行求职交流;依托微信、QQ、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发挥学生干部、黨员群体的作用,形成“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三级网络,建立学生档案,由学生骨干定期汇报学生思想、学习、就业动态,收集学生毕业就业困难和建议,及时有效发现问题,给予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挖掘就业典型,开展线上“考研交流会”“求职分享会”“留学交流会”等,充分发挥学生核心示范作用;关爱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确保“一生一策”,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3.5服务促动:立体服务,让毕业生创业不再“纸上谈兵”
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政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指点迷津,在全体学生范围内进行创新创业思想与意识的“全覆盖播种”,激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与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等,以项目化形式展开“个性化栽培”,定期评审选拔,为创业团队挖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勇于实践,并提供指导对重点项目进行“精准化育苗”,配备导师,争取资金支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甚至“商品”的转化。
作者简介:王璐(1987.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
1.当前毕业生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2019年同比增加40万,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加上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往届未就业学生,以及社会再就业人士的数量,就业大军规模更大。
由于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专题部署,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如开展“24365校园联合招聘服务”活动,助力高校毕业生网上求职;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普通高校专升本规模等,各地方政府、各高校也积极应对、开拓思路,相继推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虽然有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高校的有力推动,毕业生就业从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依然面临着许多普遍性和个性化的实际问题,如由于对于自身的了解不足或者不准确、对于专业、行业的认识不全面导致的“迷茫逃避”;对于不同形式的笔试、面试的不适应而表现出的“手忙脚乱”;求职过程中缺少与家人、老师、同学的沟通而显得“冲动盲目”;寻求就业创业指导的途径较少等等。
2.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毕业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毕业生规模逐年扩大,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高素质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考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学历门槛。
2.2就业中的快慢叠加现象
一方面,近几年“慢就业”现象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急于找工作,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自由职业、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规划,缺乏就业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业供给市场中的岗位数量、核心要求、福利待遇等却呈现快速变化的趋势。
2.3学生就业观念待引导
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不良就业心态与观念,在学生、生活中习惯被动地等待,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面对问题和困难,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而是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朋友,寄希望于他人来解决问题;求职时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所在城市,想去发展机会较多、经济水平高、人才政策好的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而过少考虑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们曾对M学院195名毕业生进行过就业意向的统计,结果显示,46.1%的同学认为省会城市是他们的首选,24.11%的同学会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选择回到家乡的同学占总比的26.24%,另外有2.84%的同学选择去中小城市就业。选择上述地区进行就业的原因大致包括发展机会较多、经济水平高、人才政策好,19.15%的同学表示不想离家太远。26.95%的学生明确表示即使求职困难,也不能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
3.从辅导员工作视角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笔者认为可以围绕思想驱动、活动拉动、载体推动、群体带动、服务促动几个方面,构建引导、帮助、陪伴的就业支持系统,促进毕业生就业。
3.1思想驱动:加强指导,让毕业生就业不再“迷茫逃避”
一是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精心准备和积极竞争获取就业机会。二是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毕业生座谈会、分享会等,通过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和支持学生自觉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三是注重分类指导,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对“慢就业”群体进行类型甄别,就业工作有的放矢,如针对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导致的焦虑茫然的状态,与学生进行线上 “一对一”交流,指导学生科学认识当前的就业困难与机会、探索自己的性格兴趣、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学会科学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饱满的就业信心;针对因就业观念导致的慢就业学生,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四是充分挖掘专业教师、校友、校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士、创业成功人士开展就业创业报告会;邀请优秀校友,通过书信、视频等形式“现身说法”。
3.2活动拉动:提前准备,让毕业生就业不再“手忙脚乱”
作为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生涯规划辅导意识,在大三下学期、大四上学期开展毕业生“作品集”评选、“简历制作”比赛、模拟面试、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邀请班主任、专业老师为大家解决毕业季疑惑,邀请优秀毕业生开展报告会,激励促进学生提前为求职就业做好相关准备。
3.3载体推动:综合施策,让毕业生就业不再“冲动盲目”
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根据就业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组,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努力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无缝对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详细摸排、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推送未就业优秀学生简历,定期更新,方便学院领导、老师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根据专业方向,邀请专业老师担任毕业生就业导师,开展一对一指导与帮扶,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扶。
3.4“群体”带动:互帮互促,让毕业生就业不再“孤军奋战”
发挥“关键群体”作用,选拔优秀党员,进行党员结对,定期了解学生动态,反馈学生需求,进行求职交流;依托微信、QQ、腾讯课堂等网络平台,发挥学生干部、黨员群体的作用,形成“辅导员-学生骨干-学生”三级网络,建立学生档案,由学生骨干定期汇报学生思想、学习、就业动态,收集学生毕业就业困难和建议,及时有效发现问题,给予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动态循环;挖掘就业典型,开展线上“考研交流会”“求职分享会”“留学交流会”等,充分发挥学生核心示范作用;关爱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守初心、兜底线、防风险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确保“一生一策”,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就业。
3.5服务促动:立体服务,让毕业生创业不再“纸上谈兵”
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创新创业政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指点迷津,在全体学生范围内进行创新创业思想与意识的“全覆盖播种”,激励学生进行学术科研与科技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等,以项目化形式展开“个性化栽培”,定期评审选拔,为创业团队挖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勇于实践,并提供指导对重点项目进行“精准化育苗”,配备导师,争取资金支持,实现从“作品”到“产品”甚至“商品”的转化。
作者简介:王璐(1987.0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