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探讨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作者对新形势下农村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促进作用发展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
1.1农民的体育意识。
意识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主观判断的能力,是具有主动性的。当前,农民对体育的意识还处于初浅的阶段,主要是对体育的功能、作用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
1.2缺乏体育专业指导人员。
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可分为从事农村体育研究的理论人员和从事农村体育指导的实践人员。中国期刊网上对农村体育进行研究的论文在1996年以前几乎没有。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对农村的关注的程度逐渐加大,研究农村体育的专题论文逐渐增多,但总体上都是以一种宏观的状态来研究农村体育。
1.3体育场地。
自农村体育研究以来,体育场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拦路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乡(镇)的仅占8.81%。就体育场馆来说,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要达到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体育始终是关注的首要问题。但一组组的数据告诉我们:农村体育开展的基础设施在哪里?
1.4体育消费。
宏观地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国家农业税免收政策的施行,农村的体育消费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对体育的消费是以子女为中心,并且消费大都是以具体的体育服装和器材等实物为主,而潜在的花钱买健康、参加有组织的健身的却很少。据调查,学生体育消费占家庭体育消费总额的80%,年均10元以下的占37.74%,100—300元的占19.10%,至今有38.66%的学生无体育消费。由此可见,在当前,农民的体育消费还是以子女为主体,且大多以低廉的产品为消费对象,没有从根源上理解体育的消费观、价值观。消费水平如此之低,农村体育何以发展?
1.5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化。
宏观地说,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顾全大局,落实到全国8.4亿农民的身边。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化的发展状态。表现为:(1)城乡之间落差过大,我国农民总量约8.4亿,农业人口65%以上,从国民收入看,2002年上半年,城乡市民可支配收入为3924元,而同期农民收入1123元,仅为市民收入的28.6%,2004年我国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为0.465,2005年逼近0.47。(2)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也很显著,1990—2001年,东部沿海12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由56.8%上升为62.2%,而中西部固定资产比重则由42.3%下降为37.8%,当东部地区城乡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小康时,中西部尚有以农民为主的贫困人员2820万人。经济的不发达必然导致体育的发展缓慢。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如此的不平衡化,为我们设计农村体育的蓝图又增加了空白的画卷。
1.6体育投入。
投入少、投入单一,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因病致贫已经成为农村贫困的首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人口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难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投入的钱分配到每个农民身上寥寥无几。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全国有近一半的县级体委每年体育事业的经费人均0.1元。如此可怜的投入,让农村体育怎么发展?
2.农村体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农业增效、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主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开展农村体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以人为本”无疑是一切政策的前提,即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2开展农村体育对“生活宽裕”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一天到晚忙于农业生产。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世纪末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在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不仅仅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满意度较高,还包括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2.3开展农村体育对“乡风文明”的促进作用。
乡风文明是指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均较低,加上赌博、封建迷信等问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农村体育可有效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袭。可见,农村广泛开展体育活动,能激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从而创建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4开展农村体育对“村容整洁”的促进作用。
村容整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农民应该居住在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环境中,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程度才能提高。“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日前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修建健身设施或举办农民运动会等”。开展农村体育可以让农民逐步形成健康的观念,认识不卫生、不整洁的生活环境对健康的损害作用。农村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农民参加他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会改变对自我主体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自身所参与项目的环境状况的认识水平,进而优化健身环境,满足自身需要。可见,开展农村体育可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达到“村容整洁”的建设目标。
2.5开展农村体育对“管理民主”的促进作用。
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真正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切实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农民群众衡量民主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乡村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法制型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农村体育的广泛开展对“管理民主”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3.1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差异性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下的农村体育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求一个进度。因此,我们应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按农民的意愿去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地区的风俗、节俗,我们可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龙舟、秧歌舞、踩高跷等。平时的锻炼,可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而开展,如:棋牌、乒乓球、太极拳等一些对抗性低的体育活动。其过程要注意文、体的结合性,突出健身娱乐是关键。
3.2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
在农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场地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已成为瓶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是现实中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我国现在体育场地资源的70%左右在学校,社会约占30%左右,而且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个,中学1.3个。这给农村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农村体育场地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农村学校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3.3建设农村体育资金的多渠道化。
具体包括:(1)各级政府在财政计划中,应把农村体育事业费用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建立资金专项管理,集中资金优势,办好每个建设项目,做好长远规划。(2)利用社会体育彩票,把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划放在首位,使其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充分改善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3)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规划具体的场地,要有明确具体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达标条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并可减免投资人的税收。
3.4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体育的专业指导人才。
农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有力指导。当前,深入到农村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寥寥无几,这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加快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已迫在眉睫,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既是推进农村、农民体育服务于“三农”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3.5加强政府对农村体育建设的调控。
2004年2月,在全国体育总局局长会议上,袁伟民局长明确指出今后中国体育工作重点将向农村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重要文献中都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下享有的基本体育服务”。可见,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体育系统建设的状况,取决于领导者的工作水平与能力。在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时,领导者应讲究实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视表彰先进典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践行对农村体育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水平;做到勤政廉洁、执政为民,时刻关注农民所想、农民所需,扎扎实实为农民工作。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程,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基于和谐社会需求下的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6.
[3]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09.
[4]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05.
[5]郁大海.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6.
[6]胡逢绪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解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08,(4).
[7]曲宗湖等.从群众体育发展看农村学校体与教育目标定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8]曾理等.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
[9]翁志勇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6.02.
[10]王建新.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0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促进作用发展对策
1.我国农村体育的现状
1.1农民的体育意识。
意识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主观判断的能力,是具有主动性的。当前,农民对体育的意识还处于初浅的阶段,主要是对体育的功能、作用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
1.2缺乏体育专业指导人员。
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可分为从事农村体育研究的理论人员和从事农村体育指导的实践人员。中国期刊网上对农村体育进行研究的论文在1996年以前几乎没有。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国家对农村的关注的程度逐渐加大,研究农村体育的专题论文逐渐增多,但总体上都是以一种宏观的状态来研究农村体育。
1.3体育场地。
自农村体育研究以来,体育场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拦路虎”。2004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现有的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分布在乡(镇)的仅占8.81%。就体育场馆来说,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要达到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体育始终是关注的首要问题。但一组组的数据告诉我们:农村体育开展的基础设施在哪里?
1.4体育消费。
宏观地说,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和国家农业税免收政策的施行,农村的体育消费有所增加,但大多数农民对体育的消费是以子女为中心,并且消费大都是以具体的体育服装和器材等实物为主,而潜在的花钱买健康、参加有组织的健身的却很少。据调查,学生体育消费占家庭体育消费总额的80%,年均10元以下的占37.74%,100—300元的占19.10%,至今有38.66%的学生无体育消费。由此可见,在当前,农民的体育消费还是以子女为主体,且大多以低廉的产品为消费对象,没有从根源上理解体育的消费观、价值观。消费水平如此之低,农村体育何以发展?
1.5体育发展的不平衡化。
宏观地说,农村体育的发展需要顾全大局,落实到全国8.4亿农民的身边。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了严重不平衡化的发展状态。表现为:(1)城乡之间落差过大,我国农民总量约8.4亿,农业人口65%以上,从国民收入看,2002年上半年,城乡市民可支配收入为3924元,而同期农民收入1123元,仅为市民收入的28.6%,2004年我国城乡整体的基尼系数为0.465,2005年逼近0.47。(2)东部与西部之间差异也很显著,1990—2001年,东部沿海12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由56.8%上升为62.2%,而中西部固定资产比重则由42.3%下降为37.8%,当东部地区城乡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小康时,中西部尚有以农民为主的贫困人员2820万人。经济的不发达必然导致体育的发展缓慢。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如此的不平衡化,为我们设计农村体育的蓝图又增加了空白的画卷。
1.6体育投入。
投入少、投入单一,一直是长期以来困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因病致贫已经成为农村贫困的首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人口的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难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投入的钱分配到每个农民身上寥寥无几。据统计,截止到1992年,全国有近一半的县级体委每年体育事业的经费人均0.1元。如此可怜的投入,让农村体育怎么发展?
2.农村体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农业增效、农村进步、农民富裕主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开展农村体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以人为本”无疑是一切政策的前提,即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2开展农村体育对“生活宽裕”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一天到晚忙于农业生产。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世纪末基本上过上了小康生活,在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不仅仅指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满意度较高,还包括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2.3开展农村体育对“乡风文明”的促进作用。
乡风文明是指农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均较低,加上赌博、封建迷信等问题,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农村体育可有效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袭。可见,农村广泛开展体育活动,能激发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从而创建出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4开展农村体育对“村容整洁”的促进作用。
村容整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农民应该居住在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的环境中,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村容整洁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程度才能提高。“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日前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修建健身设施或举办农民运动会等”。开展农村体育可以让农民逐步形成健康的观念,认识不卫生、不整洁的生活环境对健康的损害作用。农村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娱乐性,农民参加他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会改变对自我主体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对自身所参与项目的环境状况的认识水平,进而优化健身环境,满足自身需要。可见,开展农村体育可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综合整治,达到“村容整洁”的建设目标。
2.5开展农村体育对“管理民主”的促进作用。
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真正尊重农民群众的权利,切实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是农民群众衡量民主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乡村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转变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法制型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对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要求。农村体育的广泛开展对“管理民主”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
3.1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差异性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下的农村体育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求一个进度。因此,我们应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符合实际的运动项目,按农民的意愿去推进农村体育的发展。根据一些地区的风俗、节俗,我们可开展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龙舟、秧歌舞、踩高跷等。平时的锻炼,可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而开展,如:棋牌、乒乓球、太极拳等一些对抗性低的体育活动。其过程要注意文、体的结合性,突出健身娱乐是关键。
3.2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
在农村体育的发展过程中,场地问题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首要问题,已成为瓶颈。农村学校体育资源是现实中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我国现在体育场地资源的70%左右在学校,社会约占30%左右,而且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个,中学1.3个。这给农村体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农村体育场地匮乏的情况下,利用农村学校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3.3建设农村体育资金的多渠道化。
具体包括:(1)各级政府在财政计划中,应把农村体育事业费用和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建立资金专项管理,集中资金优势,办好每个建设项目,做好长远规划。(2)利用社会体育彩票,把农村体育的发展规划放在首位,使其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充分改善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3)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规划具体的场地,要有明确具体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达标条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并可减免投资人的税收。
3.4加快培养发展农村体育的专业指导人才。
农村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有力指导。当前,深入到农村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寥寥无几,这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因此,加快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已迫在眉睫,在现有基础上加速培养农村体育专业指导人员既是推进农村、农民体育服务于“三农”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3.5加强政府对农村体育建设的调控。
2004年2月,在全国体育总局局长会议上,袁伟民局长明确指出今后中国体育工作重点将向农村倾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重要文献中都明确指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下享有的基本体育服务”。可见,政府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体育系统建设的状况,取决于领导者的工作水平与能力。在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时,领导者应讲究实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视表彰先进典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践行对农村体育建设中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工作水平;做到勤政廉洁、执政为民,时刻关注农民所想、农民所需,扎扎实实为农民工作。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程,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基于和谐社会需求下的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6.
[3]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09.
[4]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05.
[5]郁大海.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内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06.
[6]胡逢绪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解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6.08,(4).
[7]曲宗湖等.从群众体育发展看农村学校体与教育目标定位[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2.
[8]曾理等.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01.
[9]翁志勇等.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2006.02.
[10]王建新.开展农村体育重要性的几点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3.08.